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克隆氏症

陳意方、朱正偉、羅景全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是指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兩種疾病,臨床上的特點是容易復發並形成慢性以及無法預期的病程。克隆氏症為一慢性、全壁式(transmural)的發炎性疾病,可侵犯由口至肛門的任何部位,約半數會有直腸病變,且常合併有許多腸道外表現。潰瘍的特點是鵝口瘡般(aphthoid)、縱走式或融合式的型態,且邊緣組織接近正常;病變則是跳躍及全壁式侵犯。初期黏膜的表現只是水腫,但不斷進行全壁性發炎,造成纖維化,形成緊縮的瘢痕(scar)。其致病機轉迄今雖未十分明瞭,但與免疫反應失控關係十分密切。罹患克隆氏症在性別上並無明顯差異,好發年齡為15-35歲,高峰期是20歲左右。臨床症狀包括陣發性右下腹痛、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偶會發燒。此外,較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腸阻塞、腸道廔管、巨結腸、腸穿孔等。藥物治療以sulfasalazine、類固醇(steroids)等為主。手術主要是針對克隆氏症的合併症,以切除部份腸道為主,在手術後仍有復發的機會。臨床醫護人員除在藥物、營養、抗生素等治療外,如何在病人反覆而慢性的病程中給予心理的支持與鼓勵,以建立病人的自信心,更是相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環。(臨床醫學 2001; 47: 307-14)

本文轉載自"台北榮民醫院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