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佩玲藥師
一、基源
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明代以前各家本草均以貝母收載,直至1765年(清朝)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才將其分為川貝和浙貝兩大類。川貝母味甘苦、性微寒,歸肺、心經。適用於肺虛久咳、燥熱咳嗽及肺癰等症。目前可作藥材川貝母使用的,為以下幾種百合科植物之乾燥鱗莖: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棱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川貝母藥材依基源之不同又有不同的別名,暗紫貝母、川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習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的鱗莖習稱“爐貝”。其因藥材來源之品種、產地、採收、加工、儲藏等諸多因素,可能造成市售品良莠不一、臨床用藥療效差異及流通價格不同,因此掌握其中區別是藥師必要的認識。
二、生藥植物型態
1. 暗紫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由兩枚鱗片組成,直徑6~8mm。莖直立,單一,無毛。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於對生,無柄,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單生於莖頂,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幹,長2.5~2.7cm,內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約1cm,外3片近長圓形,寬約6mm;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藥近基著生,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短而外展,長0.5~1mm。蒴果長圓形,長1~1.5cm,寬1~1.2cm,具6棱,棱上有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生於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分佈于四川、青海。為川貝母的藥材主要來源。
2. 川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由兩枚鱗片組成,直徑1~1.5cm。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輪生,葉片條狀至條狀披針形,先端不捲曲或稍捲曲。花單生莖頂,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伴有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狹長,寬2~4mm,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近倒卵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寬可達1.8cm,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藥近基著生,花絲多少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分佈于雲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3. 甘肅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cm。鱗莖圓錐形,由兩枚鱗片組成,直徑6~13mm。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上面的2~3枚散生,葉片條形長3~7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曲。單花頂生,稀為2朵,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枚,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花被片長2~3cm,內3片,寬6~7mm,蜜腺窩不明顯,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絲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不及1mm。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生於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分佈于甘肅、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7~35cm,鱗莖長卵形,由2~3枚鱗片組成,直徑1~2cm。葉互生,3~5枚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葉片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捲曲。單花頂生,寬鐘狀,略俯垂,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或小方格;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長約花被片的一半,花絲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於海拔3800~4700m的流沙灘上的岩石縫隙中。分佈于四川、雲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
三、藥材五官檢查鑑別特徵
川貝母之藥材五官檢查鑑別特徵可依外形、大小、表面特徵、外層鱗葉特點、頂端、基部、質地、氣味幾個方面來進行:
1. 松貝:類圓錐形或心形,高0.3cm~ 0.8cm,直徑0.3cm~0.9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外層鱗葉兩枚,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呈“懷中抱月”狀 。頂端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枚~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基部平,微凹入,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或微甜。
2. 青貝:球形略扁或圓錐形,高0.4cm~1.4cm直徑0.4cm~1.6cm。表面黃白色,外層鱗葉兩枚,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枚~3枚。質地、斷面、氣味類松貝。
3. 爐貝:長圓錐形,高0.7cm~2.5cm,直徑0.5cm~2.5cm,表面類白或淺黃,有的具棕色斑。外層鱗葉兩枚,大小相近,狀如馬牙。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質地、斷面、氣味類松貝。
參考文獻
1. 川貝正品、近似品、習用品和偽品的鑑別 楊翠玲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07年2月第17卷第1期。
2.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 中藥學(下) 知音出版社 中華民國86年8月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89期" 99/09.20~ 09.26
川貝母與其混淆品的鑑別要點
◎文╱鍾瑩慧
川貝母為四川十大名貴中藥材之一,《中國藥典》所收載之正品有四個來源: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棱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做為商品,暗紫貝母、川貝母、甘肅貝母習稱為“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稱為“爐貝”,商品名均是以過去的集散地命名,松貝為四川松潘縣附近,青貝為四川青川縣附近,爐貝為打劍爐(今之甘孜康定城),而其中品質最好的是松貝。
現今供藥用之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植物,可由種子或鱗莖栽培,不同栽培方式、栽種年限、採收期有不同鱗莖性狀,而中國產貝母屬植物約有43種、19變種,主要分佈於四川、新疆、甘肅、湖北、安徽、浙江等省1。因為不同品種之間價差可達十倍以上,所以混充松貝的品種很多,最常見的有小平貝(F. ussuriensis Maxim.)、小東貝(F. thun Drgu Varchekingensis.)和小湖北貝母(F. hupehensisn Hsiao etlk. C Hsia)等,另外還有其他貝母及性狀近似品2。
其性狀鑑別整理如下表2,3,4,5
常混作松貝者為小粒的平貝母,其頂端較松貝圓,鱗葉兩瓣大小懸殊,大抱小,但小鱗葉僅呈米粒狀在中部顯現,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貝之懷中抱月形2。常混作青貝者為珠貝4(小粒的浙貝母)和新疆貝母2。須特別注意的偽品為光慈姑(老鴉瓣)與草貝母(麗江山慈姑),兩者皆含秋水仙鹼,有毒,不可誤作川貝母使用2,3,4。
參考資料
1. 百合科貝母屬藥用植物分類研究進展. 中國中藥雜誌, 2007, 32(16):1609-1614
2. 川貝母的真偽鑑別. 中國藥業, 2008, 17(20):56-57
3. 川貝母及其常見偽品鑑別.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 32(2):83-84
4. 川貝母與其混淆品及偽品的鑑別. 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5):128,131
5. 不同基源川貝母研究進展. 四川中醫, 2010, 28(5):48-50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91期" 99/10.04~ 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