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使用中藥五不宜

■王中
 一、不宜藏冰箱:因為中藥長時間存放在冰箱裏,與其他食物混放,各種細菌容易侵入藥材內,並且容易受潮,破壞了藥性。
 二、不宜煎前洗:因為有些成分中會有糖類物質,易溶於水,在煎煮前用水洗會失中藥的一部分有效成分。再者,有不少中藥是經過炮炙加工的,如添加蜜、酒、醋等輔料,因此,用水洗後也會失去炮炙的效果,使藥力降低。
 三、不宜用開水煎:因為用開水煎藥乾燥的植物飲片時,生藥的外層組織細胞驟然受高熱衝擊會立刻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一層不可逆性的變性層,阻止水分的滲透,致使組織內部溶解的水分難以析出,這樣藥物成分的釋放受限,嚴重地影響了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藥效勢必降低,影響治病效果。
 四、煎煮湯藥不宜過夜:據研匚明,煎煮湯藥過夜會發生沉澱反應,影響中藥湯劑中的有效成分。因為中藥方劑中大多由多味中藥配伍而成,這當中,各種化學成分之間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而產生沉澱物,如鞣質和生物鹼,蛋白質,生物鹼和糖類。這些物質與有機酸相遇後,均可發生沉澱反應,生成新的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從溶液中析出。藥液放置時間一長,使為產生沉澱反應創造條件。沉澱物越多,相應的有效成分就減少。據觀察,過度藥液上層會變得澄清,下層為沉澱物,其中一部分是沉澱反應的產物。
 五、不宜用保溫瓶燜藥:用保溫瓶代替砂鍋「煎」中藥(即將藥物入一起放入保溫瓶中,沖入沸水,蓋緊,幾個小時以後倒出服用)。這種做法除第三點講的用開水煎藥的不利因素外,還有洗「燜」中藥一開始便使藥物處於高溫,等少量有效成分開始溶出時,水溫已逐漸降低,影響了有效成分的繼續溶出。再者,中藥出自不同的草、木、花果及礦物質等,性質不同,因此,中醫處方時比較講突先煎、後煎、包煎等特殊煎法及煎藥的容器,水溫、水量、火候和時間等。有實驗表明,保溫瓶「燜」中藥對非揮發性成分難以溶出,影響藥效。
 
本文轉載自2011/05/25"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