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清熱解毒、涼血袪淤 治便血

 常見便血主要是痔瘡、肛裂引起,另可能是結腸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和直腸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需要詳細檢查才可鑑別。
 痔瘡和肛裂都是便後滴血,嚴重的可能噴血,血色鮮紅,血與糞不混合,肛裂引起的便血、便祕,常伴有排便後肛門疼痛;內痔出血則常無痛;外痔出血,有滴狀或噴射狀鮮血,血量有大小,嚴重者引致貧血。
 便血還可能是結腸疾病,如息肉及癌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也會引起。此類大腸炎性疾病的便血,多半混有黏液或是膿血便,並伴有腹痛、發熱、裡急後重等症狀。另腸傷寒、腸結核、腸套疊也會有便血症狀發生;直腸癌、結腸癌、息肉、結腸炎、痢疾、下消化道出血、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便血。
 中醫對便血的治療原則,如內痔屬於上直腸靜脈曲張,以便血為主,較少疼痛,有痔核;外痔有便血及肛門重墜脹感為主,乃因下直腸靜脈曲張所致,中醫主張「清熱解毒,涼血袪淤」,但臨床上有因風、濕、燥、熱而病者,多有不同,應隨症施治;邱玉柱表示,臨床上常見三種類型,即風傷腸絡:便血、滴血、肛門搔癢、口乾舌燥、脈浮數,應用「涼血地黃湯」加減。如兼見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者,加枳實,梔子以通瀉三焦之火。
 另屬濕熱下注:便血量多,內痔外脫可觸及,可自行回縮,或粘膜糜爛,肛門灼熱,可用臟蓮丸,合萆蘚滲濕湯,若便血量多,加側柏葉、槐花,痛甚者加延胡索,以活血化瘀止痛。屬陰虛腸燥:便血鮮紅量少,大便乾結難解,體形瘦弱,口乾舌燥,治以「增液承氣湯」及「潤腸湯」加減。
 此外在痔瘡的防治上,就是不便秘,多活動(提肛運動),或是藥膳:玄參、生地、麥門冬各五錢、燉煮豬大腸,食用,增加大腸內水份,含水量,減少大便乾硬。其餘,便血隨證治之。最後,直腸癌的便血,多為暗紅色粘液血便,有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等特性。
 (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邱玉柱口述、記者張淑娟整理)

本文載自2013/03/09"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