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按摩+食療 保腸健胃


醫師賴卉蓮指出,在家可多做腹部按摩,順時針逆時針交替輕輕按摩上腹部,可促進大腸蠕動及幫助消化。(記者楊耀華攝)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以中醫的理論來說,消化系統、胃腸道都包含在中醫的「脾胃」裡,食物經由消化系統攝取、吸收之後,變成維持生命的能量;這個過程有賴於「脾」的運輸及轉化,所以脾胃又稱為「後天之本」。
 脾氣具使能量向上升的特性,可以將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往上輸送;胃氣則具有像下降的特性,將食物殘渣往下輸送到小腸。一旦這項特性被打亂了,脾功能不升反降,容易導致腹瀉;而胃功能不降反升,就容易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等的症狀。 
 署立基隆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說,常見的腸胃疾病主要有便秘和腹瀉,依情況又分為很多種類,總括來說,便秘預防主要還是應該多喝水、避免烤炸辣或過食寒涼,進食後避免立刻躺下休息;預防腹瀉要注意衛生習慣,飯前便後都要洗手,多食粥米湯養胃氣,腹瀉則可給予淡鹽湯或運動飲料加水,預防電解質流失。
 賴卉蓮表示,若空氣濕度居高不下,脾胃功能較弱的人難以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容易食慾不佳、反胃、惡心及腹瀉,在家也可透過按摩及飲食自我保健。
 茶飲部分,使用焦山楂、焦麥芽及焦神麴各 3錢,加入 600c.c的水煮約 20分鐘,即可代茶飲;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腹脹、腹痛皆有不錯的功效,不同於市售的四神湯。賴卉蓮說,以茯苓、山藥、蓮子及芡實熬煮的四神湯,也可增加腸胃消化吸收,慢性腹瀉者可經常服用調理。
 賴卉蓮表示,在家可多做腹部按摩,順時針逆時針交替輕輕按摩上腹部,在沿著升結腸(右下方往上)→橫結腸(肚臍上由右往左)→降結腸(左上方往下)的方向,小幅度順時針畫圓按摩,各推 10到 20次,可促進大腸蠕動及幫助消化,或是按摩足三里及天樞兩個穴道,均有減輕腸胃不適的功效。
 預防勝於治療,賴卉蓮說「腸」保健「胃」的不二法門還是要細嚼慢嚥、飲食有度,再透過穴位及食療,才能健康無負擔。
本文載自2013/03/19"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