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痛風 與飲食壓力有關

■蘇聰明
 痛風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病,通常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泄障礙,使血尿酸增高所導致,醫界懷疑可能與現代人的飲食、運動、壓力或遺傳等問題有關。
 這種患者常突然發生拇指、跖、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或跖趾、指間和掌指等處有痛風石,常損及腎臟可引發腎尿酸結石或蛋白尿,甚至腎功能衰竭等,所以患者一定要及早就醫,以免損及腎臟,加重病情。
 痛風通常可分為四期:無症狀期:僅有高尿酸血症並無症狀;急性期:以急性關節炎為主;間歇期:在 2次發作期間有一靜止期;慢性期:此期間主要表現為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及痛風性腎炎。
 痛風屬於中醫痺症,歷節風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是由於過食油膩、甘甜、酗酒、過勞、緊張或感受風寒濕熱等邪,導致氣血凝滯,痰淤痺阻,骨節經絡不通而發病。
 治療應由清熱除濕、袪寒除濕、化痰袪瘀、調補肝腎、通絡止痛著手,以達到控制高尿酸血症、預防尿酸鹽沉積、迅速緩解急性關節炎的發作、防止尿酸結石和腎功能損害為目的。
 一般可分為下列 4大情況用藥:
  1.風濕熱痺─足趾關節紅腫熱痛、或有發熱、出汗、心煩、咽痛。治療宜清熱利濕,藥方如四妙散加減。
  2.風寒濕痺─足趾關節發涼腫痛、遇風寒尤易加劇、局部熱敷後疼痛減輕。治療宜袪風化濕,藥方有防風湯加減。
  3.痰瘀痼結─關節刺痛、晚上疼痛較厲害、常反覆發作、伴有痛風石、關節腫脹畸型、活動受限。治療宜化痰袪瘀,藥方常用消痛湯加減。
  4.脾腎陽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腰隱痛、腿痠軟、勞累時更會加重、臥床則減輕、頻尿、疲倦。治療宜溫補脾腎,藥方可用朮附湯加減。
 患者應防止過胖,不宜過食蛋白質及含嘌呤高的食品,如豆類、菠菜、動物內臟、骨隨及海鮮等。並做適當運動、避免過度勞累、緊張、菸酒、受涼、受濕及關節損傷等誘發因素。此外,關節炎發作時,應臥床休息,及時治療,以緩解關節炎症狀。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
本文載自2013/03/08"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