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消化道疾病之一,在台灣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約為胃潰瘍的3至3.5倍。發生潰瘍是由於胃酸、胃蛋白、膽汁、胰液或非類固醇抗炎劑等功擊因子過強,或是黏膜抵抗力、黏膜血流量降低等防禦因子減弱而導致。
二、烏貝散
烏貝散為中醫治療胃脘疼痛之驗方,臨床上常用於消化性潰瘍及疼痛之緩解。烏貝散係由烏賊骨(85%)及浙貝母(15%)二味中藥組成,方義簡單清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記載:「烏貝散:海螵蛸(去殼)850克、浙貝母150克,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另加陳皮油1.5克,混勻、過篩即得……功能制酸止痛、收斂止血,用於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飯前口服,每次3克,每日三次,十二指腸潰瘍者可加倍服用。」
1. 海螵蛸
烏賊骨別名海螵蛸,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金烏賊等的內貝殼。烏賊骨富含碳酸鈣(80%以上)、殼角質、黏液質及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其中碳酸鈣、磷酸鈣均有中和胃酸的效用,而殼角質和黏液質與胃液作用後可在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性薄膜,而有制酸止痛和收斂潰瘍等作用。
2. 浙貝母
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富含生物鹼,主要為浙貝母鹼(浙貝甲素)、去氫浙貝母鹼(浙貝乙素)及貝母醇等,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對中樞神經有鎮靜、鎮痛活性,低濃度有Atropine樣特性,高濃度則有促進平滑肌收縮作用。用烏賊骨治療消化性潰瘍單用有效,與浙貝母同用能增加止痛效果。
三、臨床研究案例
王煌輝等人為評估烏貝散對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取60例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之病例,隨機分為中藥烏貝散組32例及西藥Zantac組28例,潰瘍癒合率如下表:
結果顯示烏貝散對十二指腸潰瘍療效,與西藥Zantac(H2-受體拮抗劑)相較,無統計學上差異(P>0.05)。測量兩組治療前後血球容積比及電解質鈉、鉀、氯、鈣皆無變化,故在此研究之治療劑量下烏貝散為治療消化性潰瘍安全有效之處方。
參考文獻
1.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2. 中藥學 知音出版社 中華民國86年8月
3. 烏貝散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之臨床研究 王煌輝、李榮貴 中醫藥雜誌1994年09月5卷3期 147-154頁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23期" 100 / 6.06~ 6.12
(下)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24期" 100 / 6.13~ 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