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源
中醫理論認為秋季的特色就是「燥氣」,常會受到燥邪的侵犯,而有口乾舌燥、鼻乾咽乾、大便乾結、皮膚乾燥、搔癢甚至皺裂的情形,這都是秋燥傷津的特徵。中醫認為燥症的形成,是個人平時身體虛弱、津液不足,才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而出現這些毛病。也有人在氣候轉變時,吃溫補的食品或煎、炸類的食物而引起「火氣上升」。
秋天萬物成熟,是五穀豐收的季節,而就人體的生理結構來說,應該在秋季收養體內的陰氣,以對應自然界陽消陰長的自然規律。
秋季的食物調養,古書上則有「秋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的說法,「麻」是指芝麻,在實際養生中並不是侷限於吃芝麻,還有其他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食品可以吃。
適合秋季養生的蔬果,都是以「少辛增酸」為原則,以達到秋季養收之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如蔥、薑、蒜、辣椒、胡椒等。這些辛味會使肺氣太盛,肺氣盛就易損傷肝臟的功能,而「增酸」就是要多吃一點含有酸味的蔬果,因為酸味有入肝、保肝的效果,能抵禦過盛的肺氣的侵入。只要符合「少辛增酸」原則,這樣肺氣就不致太過而違反了收養原則,又可保護肝氣,不受肺氣侵犯。
最後還要防止「秋瓜壞肚」,破壞秋季養生的進行。雖然在夏天裡,西瓜是最佳的消暑極品,但立秋之後,不論西瓜、香瓜或是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讓陰寒之氣過分滋長。
本文轉載自2010/11/13"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