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義時
執行中藥調劑業務時,常會發現許多處方有柴胡與黃芩配伍使用,尤其在和解劑中這類處方更為頻繁。以下就此藥對加以探討:
一、柴胡
柴胡為繖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乾燥根。1性微寒、味苦。主要化學成分包含:柴胡皂?、柴胡醇、脂肪酸,莖葉含蘆丁。2臨床常應用於退熱或解肝鬱。
(1)用於退熱
特別適宜於退解弛張熱(熱度高低不一,早晚波動在1℃以上)、往來寒熱(惡寒時不發熱,發熱時不惡寒,二者交替出現),凡患熱性、感染性疾病,有上述熱型者或外感發熱兼有惡心欲吐並多吐黏涎者,均可用柴胡退熱。多應用於感冒、流感、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淋巴腺炎、蜂窩織炎。臨床實驗發現,小柴胡湯可能具激活機體體液免疫功能活性。4一般於熱症輕時配葛根,發熱重時配黃芩,例如:小柴胡湯《方劑學》(柴胡12克、黃芩9克、製半夏9克、黨參6克、生姜6克、炙甘草3克、大棗4枚,水煎服) 3。
(2)用於解肝鬱
肝鬱一般表現為脅下疼痛,食少胃呆,甚至飲食積聚,又有情緒鬱悶不樂,婦女會有月經不調,柴胡為疏肝解鬱要藥,取其有鎮痛、護肝、利膽等作用。2
(3)注意事項
凡陰虛所致的咳嗽、潮熱不宜用柴胡;由於肝火上逆(如高血壓)所致的頭脹、耳鳴、眩暈、脅痛,柴胡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症狀加劇,甚至出血。至於肺結核病,一般應慎用柴胡,但當兼有外感表證,需和解表裡時,則可用;兼有肝鬱,需解鬱時,也可用,此時用量一般是3-4.5克。3
二、黃芩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1其嫩根裡外皆實,黃色而帶微綠者,稱為嫩黃芩、條黃芩;老根中心空而發黑者為枯芩,也稱片芩。性寒、味苦。主要成分含黃芩?、黃芩素、漢黃芩素、β-谷甾醇、漢黃芩?、黃芩新素。臨床應用於治療濕熱下痢,有發熱、腹痛、咽乾口苦、裡急後重(如細菌性痢疾或急性腸炎)為首選藥物,常配伍白芍、甘草、大棗,例如:黃芩湯。其他亦有配葛根、黃連使用。3實驗發現具有解熱、鎮靜、降壓、解痙、護肝、利膽、抗過敏…等生物活性。2
二、黃芩
(1) 抗菌:黃芩於細胞實驗具廣效性抑菌活性,未來可發展用於多種細菌性感染疾病。
(2) 鎮靜:於實驗動物有鎮靜活性,可加強大腦皮層抑制過程。
(3) 降壓:黃芩的浸劑或浸膏會使實驗動物血壓顯著的降低。
(4) 解痙孿:對實驗動物的小腸運動有抑制活性,可能會緩解小腸痙攣。若用於治腹痛和瀉痢有效可能與此有關。
(5) 護肝:黃芩?於肝細胞培養實驗中有保護活性,且會影響脂質代謝,可能對酒精所致的脂肪肝有機會改善。
(6) 利膽:投與黃芩素能明顯增加實驗動物的膽汁排泄量。
(7) 抗過敏:對實驗動物變態反應有抑制活性。
三、柴胡與黃芩
柴胡和黃芩合用,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小柴胡湯:功能和解少陽。若胃不和,痰飲內停者,可配伍半夏豁痰飲,降裏氣之逆(即和胃通陰陽也),以增強柴胡、黃芩和表裏之功。《濟生方》曰:「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匯言》云:「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臨床上,急、慢性肝膽疾病均可運用,小柴胡湯為寒熱併用、攻補兼施、升降協調之劑。外証得之,重在和解少陽,疏散邪熱;內証得之,重在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宣通內外,運轉樞機是也。諸凡肝、膽、胰、胃之疾患,表現為少陽証者均宜使用。5
四、結語
總結柴胡與黃芩這個藥對的作用,柴胡苦平,疏肝開鬱,和解退熱,升舉陽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瀉半表半裏之外邪,黃芩瀉半表半裏之裏邪。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火。二藥相合,升清降濁,調和表裏和解少陽,清少陽之邪熱甚妙。柴胡又長於開鬱,黃芩又善於瀉熱。兩藥相伍為用,既可疏調肝膽之氣機,又能清瀉內蘊之濕熱,清解氣分熱結甚妙。6
參考資料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0 P.232~233 P.248~249
2. 戴新民。中藥臨床應用。台灣 知音出版社,2010;29-31,77-78。
3.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台灣 知音出版社,2009;111。
4. 彭主榮、謝慶良總編,唐娜櫻、游智勝主編。方劑學。台北:中國醫藥大學 長庚大學聯合出版。2005;226-229。
5. 呂景山。 施今墨藥對(3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57。
6. 吳午龍、李世滄。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 。台灣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出版,322。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藥局藥師)
本文轉載自 "
藥師周刊第1748期"100 / 11.28~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