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烏頭類藥材配伍禁忌研究近況

◎文╱鍾瑩慧

常用之烏頭類中藥材包括有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三者均屬毛茛科植物,附子為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乾燥子根;川烏為烏頭的乾燥母根;草烏為北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 Reichb. )的乾燥根。這三種藥材雖然都含烏頭鹼(aconitine)、次烏頭鹼(hypacon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tine))等成份,但其他化學成分各有所異,在臨床使用上也有明顯的差別。臨床上附子可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川烏、草烏則具有祛風寒濕,溫經止痛作用,川烏、草烏的差別在於川烏側重祛寒濕痹症,草烏側重祛風止痛。

烏頭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有大毒」列為下品。現代研究亦顯示川烏具有鎮痛、抗炎1和免疫調節2活性,但因含烏頭鹼,毒性大,常因用藥不當造成中毒甚至死亡。臨床上除了注意藥材本身品質外,對烏頭的配伍禁忌歷代本草亦多有記載,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金元時期張從正《儒門事親》所載的十八反,文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半蔞貝蘞芨攻烏」指的就是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與烏頭同用會產生毒副作用。對於十八反對岸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歷來將它列為中藥臨床應用的配伍禁忌,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古今臨床均有應用。

烏頭與半夏在同一處方中使用,首見於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3,該書《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篇》載:「寒氣厥逆,赤丸主之。」赤丸由茯苓、細辛、烏頭、半夏和朱砂組成。而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七「大八風散」方中附子與白蘞同用3,方由巴戟天等32 味藥物組成,主治諸風濕痹腳弱。有學者對《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的方劑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半夏配烏頭方13首,半夏、瓜蔞配烏頭方4首,半夏、白蘞配烏頭方2首4,這說明了同方中使用十八反的藥物並不是極少數的特例。在現代臨床醫案部分,學者統計近50年來收錄在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的資料發現,同方使用十八反藥物的有1957份,主要是針對一些疑難病,其中烏頭(附子)組的有1530份、甘草組的有422份、藜蘆組的有5份5。烏頭(附子)組中以烏頭(附子)與半夏的應用最多,烏頭、半夏的複方主要針對各種風寒、風濕性肌肉、關節腫痛,其次是各種癌性或神經性疼痛、中風或中風後遺症。附子、半夏的複方主要以痰、瘀所致心腦血管疾病,或虛、寒所致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為主。

對於「半蔞貝蘞芨攻烏」的真實性,憑著現代分析技術的日益發達,學者以高效液相層析法(HPLC)分別測定各組間烏頭鹼的濃度,提供了「半蔞貝蘞芨攻烏」的科學根據,相關數據列表如下6。

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產生、演進,有歷代許多著名醫家的參予,千百年來做為我們臨床用藥的指導,迄今仍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藉由新分析工具的運用,我們對先人的智慧獲得了進一步的了解與更新,雖然目前尚未獲得一個肯定、可普遍推廣的結論,但想必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已不遙遠。

參考資料
1. 川烏煎煮時間、劑量與藥效的相關性研究.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6, 22 (5):30~32
2. 蜜煮川烏對H22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4, 27 (2):68~70
3. 十八反古今臨床應用述要.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26(2):85~88
4. 十八反藥物半夏烏頭同方應用的文獻理論探討. 湖南中醫藥導報 1999, 5(12):40~41
5. 中藥十八反的現代臨床應用數據分析與思考.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2010, 16(5):231~235
6. 川烏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配伍禁忌的化學研究. 化學學報 2010, 68(9):889~896
(本文作者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92期" 99/10.11~ 1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