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腎虛脾虛容易骨鬆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6-04-22
 骨質疏鬆症指的是骨質密度降低、疏鬆而不堅固。根據統計,全世界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接近2億人,而發生骨折的老年人中約有3成是因為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

 不論男女,骨質密度皆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35歲以後就慢慢走下坡。骨頭中的骨小梁如同房子裏的梁柱,正常人的骨小梁很堅實,可使骨頭強韌,但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小梁則單薄易碎,若加上各種危險因子的累積,如吸菸、酗酒、活動量不足、年紀增長等,嚴重時很容易骨折。

  西醫通常以雙能量X光骨骼密度檢查來診斷骨質疏鬆症,將檢查結果依分數分為4級,分數大於-1者為正常,分數介於-2.5與-1之間者為骨質不足,若小於-2.5者為骨質疏鬆症,小於-2.5且發生骨鬆性骨折者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中醫認為骨質疏鬆症屬於骨痿、骨痹的範疇,腎虛與脾虛為本病的原因。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濡潤骨頭。腎虛與脾虛則無法充分滋養骨骼,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基礎。血瘀常是因腎脾兩虛而造成的病理產物,惡化時會加重腎脾的虛損使骨質疏鬆症加速發生。

 中醫治法常以補腎健脾為主,酌加活血袪瘀的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目前的研究證實有幾類藥物有調節雌激素濃度、促進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抑制蝕骨細胞活動、促進成骨細胞活動、增加骨骼密度等的作用。藥物常選用杜仲、續斷、牛膝、補骨脂、鹿茸、黃耆、丹參等,常用的方劑為六味地黃丸、右歸丸、左歸丸、參苓白朮散等。臨床上會視病患之體質予以辨證論治、隨證加減藥物。

  除藥物治療外,亦可搭配針灸來輔助,針灸常選用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督脈、足少陽膽經等經脈,以局部及遠部之穴位搭配使用,其中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的使用頻率最高。臨床上常運用穴位針刺加艾灸的方式以補腎固脾、補氣養血,藉此改善骨質密度。

 日常的保養及飲食方面上,應有適度的運動、適量的陽光曝曬、不抽菸、不酗酒、勿過度飲用咖啡、飲食應清淡、攝取適量的乳製品及魚乾。老年人尤其應該注意預防跌倒,避免因為跌倒而造成骨折。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4/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