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中藥藥枕 刺激肩頸經絡穴位 可發揮藥效

陳俊銘
2017-08-27
 人一生有1/3的時間在睡眠,枕頭陪伴人們度過人生1/3的歲月,可說是十分重要。好的枕頭有助睡眠品質,若是配合中藥,製作中藥藥枕,取其芳香氣味和療效,有助養生保健。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用蠶屢次、廢茶葉裝枕頭可明目、清心」。明朝李明珍《本草綱目》中列有「明目枕」,稱用「苦蕎麥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內和枕,至老明目」。清代吳尚先《理渝駢文》中記有「健身丁公枕」可以「療百病,延年益壽」。

 人體的頸肩部位有督脈、膀胱、膽等三條經絡通過,另外三焦、小腸、大腸的經絡也循行至肩、頸部,透過中藥材對經絡穴位的刺激,發揮藥效,達到治療效果。
 臨床上針對失眠和筋骨酸痛常用可製成藥枕的中藥如下:
 ■失眠
 1.合歡皮:
 功效:解鬱,和血,寧心,消癰腫。
 主治:治心神不安,憂鬱失眠,肺癰,癰腫,瘰癧,筋骨折傷。
 2.夜交藤:
 功效:養心,安神,通絡,祛風。
 主治:治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
 3.龍骨:
 功效:斂氣逐濕,止盜汗,安神,澀精止血。
 主治:治夜臥盜汗,夢遺,滑精,腸風下血,瀉痢,吐衄血,崩帶。
 4.牡犡:
 功效:平肝潛陽、鎮靜安神:類似石決明功效。軟堅散結:對於痰核瘀結的團塊有消散作用,收斂固澀。如用於汗出不止時斂汗。
 5.酸棗仁:
 功效: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6.遠志:
 功效: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7.百合: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8.柏子仁:
 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9.茯神: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

 ■筋骨酸痛
 1.獨活:
 功效: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2.五加皮:
 功效:祛風濕,強筋骨,利尿。
 3.杜仲: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4.一條根:
 功效:舒筋活絡、驅風去濕、解熱鎮痛。骨折損傷、坐骨神經痛、風濕痛。
 5.威靈仙: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
 6.千年健:
 功效:祛風濕,健筋骨,活血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攣麻木。
 7.狗脊: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
 8.絡石藤:
 功效: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9.伸筋草: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
 各種不同體質症狀,可選用不同適合的中藥製成藥枕,有助體質調理和症狀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8/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清暑益氣湯 補虛除濕瀉火

文圖/呂晃禎
2017-08-23

    盛夏暑性炎熱,耗氣傷津,容易汗出過多,若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口乾舌燥,短氣乏力,甚則突然昏厥。除生脈散、香薷飲等消暑方如外,「清暑益氣湯」能消暑兼能養元氣。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因暑熱而寫了一首「消暑詩」自娛,「何以消暑煩?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當中提到要心平氣和,心靜自然涼。

 清暑益氣湯同名的有兩個處方,一是李東垣的「脾胃論」,一是清朝王孟英「溫熱經緯」。一般常用的成方是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具清暑祛濕,益氣生津之效。主治:暑傷氣津症,如四肢倦怠,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身熱汗多,口渴心煩,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脈虛、苔膩。

 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由17味藥組成,整體而言是以補中益氣湯與生脈飲為主方,再加入清暑解肌之品,與和中燥濕之藥共同組成,以達到益氣健脾、清暑化濕之效。若更進一步細分,補養元氣有生脈散、保元湯、當歸補血湯的精神,用人參、黃耆、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甘草,治療頭暈、汗出、短氣、四肢睏倦乏力等虛症。使用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澤瀉、神麴等,燥濕健脾藥治療便溏、腹脹痞滿、食慾不佳、苔滑膩等濕濁阻滯之症;再用升麻、葛根對治頭暈、頭脹、五官清竅不清、下痢等清陽不升之疾;更加入黃柏消除心煩、肌膚熱等火熱之病。

 清暑益氣湯既能補虛、除濕,又能瀉火,是治療氣陰兩虛,陰虛火旺、兼濕濁阻滯各種疾病的基礎方。倘只考慮疲勞虛倦,純用甘溫去大熱之補氣法(生脈散),則火、 濕之邪將更盛,更煩燥、食納會更差,舌苔也會更厚膩。如只考慮到火鬱之症,使用苦寒藥以直折其火,苦寒藥易傷脾胃陽氣影響食欲及損傷元氣,將會加重疲勞感。若只考慮濕鬱阻滯之症,純用芳香化濕之品,則會增加心煩、燥熱的症狀。清暑益氣湯的結構組成可說非常完備,難怪會成為千古名方,為後世醫家一致推崇和廣為運用。

 假如火熱或火鬱之症明顯, 可加入黃芩、黃連、石膏,如李東垣的「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以治療心煩氣躁、全身燥熱之症,如症狀更甚則加入梔子、知母、大黃、龍膽草等,如黃連解毒丸、龍膽瀉肝湯、三黃瀉心湯、白虎湯。若大便乾燥或黏滯不爽,可與防風通聖散、枳實導滯湯同用。若火熱鬱結血分,舌色深降,則與生地、赤芍、牡丹皮等藥同用,如犀角地黃湯。若濕阻、濕鬱明顯,症如脘腹脹滿,食之無味,口中黏膩,苔厚膩,大便溏瀉,則配與半下、茯苓、防風、 羌活,更甚者用白荳蔻、藿香、草豆蔻等芳香燥濕藥,如升陽益胃湯。若氣血津液虧虛,火濕之邪傷及元氣,出現頭昏目眩,困倦乏力,四肢無力,則須加重方中保元湯、生脈散、當歸補血湯之成分。

 現代藥理學證實,清暑益氣湯能有效對抗內毒血症的發生,可以抑制細菌生長與代謝,減少內毒素產生,使大量內毒素和細菌排出體外。並且有增加免疫力,增強消化、及吸收功能,強心,調節體溫等功能。可用於治療夏季熱、中暑有很好的功效,適合一般人夏天口渴、口乾、多汗乏力、身體低熱、自覺身熱,尿瀦留、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兩款清暑益氣湯 各有功效 

■文/呂晃禎
2017-08-30


 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由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挭、知母、梗米、甘草、西瓜翠衣共十味藥組成。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效。主治:暑熱耗氣傷津症,專治暑熱未盡,耗氣傷津,如心煩口渴,身熱多汗,體倦少氣,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脈虛等症。其立方的特點是清暑熱與益氣陰並行(清暑熱以祛邪,益氣陰以扶正);現代醫學證實王氏清暑益氣湯可以退熱、解暑氣、強心,以及調整水分代謝;臨床常用於中暑、小兒夏季熱等。

 暑邪雖屬外感六淫之一,但與其他邪氣傷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暑邪襲人會直接進入氣分,不一定會形成表症,暑熱傷人,會汗出傷津,形成熱不去,而濕仍在,但津液已傷,進而氣隨津脫,這是最常見的暑邪傷人病機,因此,治法當以清熱化濕、益氣生津為主要治則。

 在病症中濕熱是因,氣虛及津傷是果,清熱燥濕法向來是治療濕熱病的基本法則,因此黃芩、黃連、梔子皆是首選之藥,但用於外感濕溫似乎效果不佳,所以溫病學家改用清利滲濕利尿之品,使用化濕、利濕、清涼透熱之藥相結合,以取得更好療效。詳觀其中奧妙之處,清利之藥與苦寒藥有很大的不同;苦寒之藥燥濕的效果雖很好,但是寒藥有助濕性,容易使濕熱轉變成寒濕之症,濕性黏膩更不容易去除,會使得治療更棘手。若使用清利之品,可透過通利小便等方式將濕氣排出體外,使熱隨濕去,或使濕除熱退,在治療上更合乎治療的邏輯。

 王孟英不認同李東垣「暑必挾濕」的說法,並認為東垣方中藥多辛燥,對於治療暑症多所不利,說:「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以為「夏暑發自陽明」,「暑濕初起在手太陰」立論,太陰暑肺為敷布津液之臟,陽明屬胃,化生氣血津液之源。暑熱既傷,氣津受損,故治療一要清其暑熱,二要液其氣津,使用石斛、竹葉、荷挭、知母、西瓜翠衣消暑之藥以清熱滌暑。

 個人以為兩者立論都沒有錯,王孟英比較有顧及表層消暑藥效部分(用麥冬、石斛、西洋參益氣、養陰、生津),李東垣的立方精神較深層,顧及人體最基本的元氣部分,(處在同樣外在環境條件下,有人暈倒,有人中暑,有些人一點事也沒有,這就牽涉到個體健壯、虛嬴、元氣強弱、氣血充盈與否有關。)所以東垣立方的本意是以降陰火、清暑熱、顧護脾胃元氣為主,而不是以消暑氣為先。

 若探究王孟英為何會有如此論述,應該說有其時代歷史背景,當時就醫者多為富貴之家,身體柔弱,又好漁色,大多為陰虛體質,一旦感受暑熱邪氣,每每易與傷陰相關。但當時一般醫者多用溫躁補陽之品,以滿足富賈一時之須,因此容易有溫躁之偏弊,才會有此論述。

 平心而論,王孟英加入消暑之藥,又有兼顧到氣陰及顧護胃氣,可以說更完整補充李東垣元的理論,使得暑氣傷元氣的治法更臻完善。臨床上李東垣及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都是有效治療夏季傷暑的有效處方,只是用藥各有特點,治病各有專長,如要區分其不同之處;若暑病兼傷及氣陰(暑熱尚盛,氣津損傷),以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較好;若挾濕較重(脾胃虛弱,感受暑濕、濕熱),則以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效果為佳。臨症可依其立方精神,及當時症狀隨症加減方藥,以達到最高的治療效果。(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紅花虱子母(消炎解毒,健脾固腎)

■駱駝
又名:虱母子,三腳破,野棉花,虱母子頭,虱母子根,苒梵天花。
生長習性:自生於山野,荒地等處。
形態:係錦葵科多年生半灌木植物。全株有柔毛,莖皮纖維豐富,葉互生,枝上葉橢圓形或心臟形,鋸齒緣。夏秋開鮮紅色花,五瓣,單生在葉腋,蒴果球形,人畜經過,即附著其身上,花期全年。
藥用部分,根,莖葉或全草。
性味入經:紅花虱子母全草味甘,淡,微苦性平,入肺,脾二經。
功能:消炎,解毒,健脾固腎,袪瘀活血,涼血止血,降壓止痢,清淋利尿,止痢消腫等之效。
主治:腰肌勞損,風濕關節炎,跌打損傷,感冒發熱,急性盲腸炎,陽萎自汗,尿道炎,胃痛,梅毒,淋病,慢性胃炎,肺癆吐血,瘡瘍腫毒,毒蛇蛇傷,白內障,酒後感風,水腫,無名腫毒,癰腫,赤白帶,經痛,糖尿病手腳無力,產後月內風,蕁麻疹,痢疾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凡低血壓者勿久服,孕婦忌服。
驗方:
1.胃病:紅花風子根 60克,置於豬肚內炖服用。
2.急性盲腸炎:取虱母子根莖,咸豐芊各等量水煎服用。
3.產後月內風:虱母子頭 25克,倒吊風,紅骨蔡鼻草,大風草根各 15克,馬蹄金 10克水煎服用。
4.痛經:虱母子頭,白花益母草,雷公根,白雞冠花,金錢薄荷各 30克水煎服用。
5.治風濕關節炎,紅花或白花虱母子頭 60克,豬腳 1隻,半酒水炖 3小時服用。
6.婦女白帶虱子母根,龍眼根各 30克,白雞冠花,白花益母草各 15克,豬赤肉適量炖熟分 2~ 3次服用或虱子母頭,白花煮飯花頭各 30克水煎早晚各 1次服用。
7.痢疾紅花虱子母根,鳳尾草各 30克,白糖適量水煎調白糖分 1次服用。
8.白內障:鮮白花虱母子頭 120克,鮮小本山葡萄 60克,水 6碗煎 2碗再炖雞肝服用。

本文載自2012/09/12"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8/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厚朴治梅核氣

文/呂晃禎
2017-08-16
    厚朴臨床除用於平喘外,最常用於因喉處有異物感,中醫稱之為「梅核氣」,最有名的處方就是「半下厚朴湯」。厚朴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腸胃道消化功能,具疏肝解鬱及化痰濕作用,胃酸逆流、鼻涕倒流產生的咽喉異物感,使用半下厚朴湯都有不錯效果。

 厚朴與枳實功效相近,都可用於食積痰阻,氣滯不痛,胸腹脹滿,大便不通之症,不過細分仍有區別。枳實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大腸三經。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四經。厚朴溫燥辛散,消痞除滿,健脾消食、平喘化痰,有下氣除痞,化痰消積之效;枳實偏於破氣、行氣,氣行則痰消,氣利則清滯通便。

 厚朴與蒼朮皆為常用化濕、燥濕之藥,兩者性味相近,皆為辛苦溫,常相輔為用,用於治療濕阻中焦之症。但細分也略有不同,厚朴苦味較重,苦降下氣消積,除痞滿腹脹,又能下氣,化痰平喘,既可消除無形之濕氣,又可除有形之實滿,為消除脹滿之要藥;蒼朮以辛散溫躁為主,可驅逐風濕,為濕阻中焦之常用藥。

 厚朴藥性氣味厚而主降,其藥性特點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述:其力不但能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為消脹除滿必用之藥;治療中焦濕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常與蒼朮、陳皮、甘草、生薑、棗子相伍配,如平胃散《博濟方》。若痰飲阻肺,肺氣不降,喘咳胸悶,則配與蘇子、陳皮、半下等藥共用,如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若寒飲化熱,胸悶氣喘, 喉間痰生漉漉,煩躁不安,則與麻黃、石膏、杏仁共用,如厚朴麻黃湯《金匱要略》。

 倘素有喘病之疾,因外感風寒而誘發者,可與桂枝、杏仁等藥共用,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傷寒論》。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常與大黃、枳實同用,如厚朴三物湯《金匱要略》。若熱結便秘嚴重者,則與大黃、芒硝、枳實共用,以達峻下熱結,消積導滯之效,如大承氣湯《傷寒論》。治胃虛泄瀉,特別是老人臟瀉,則與烏頭、乾薑、甘草同用,如健脾散《蘇沉良方》。倘治思慮過度,以致便濁遺精者,則予羊脛炭共用,如秘真丸(《寶慶本草折衷》引《劉信父方》)。若治水穀痢不欲者,與黃連同用《梅師集驗方》。若中寒洞瀉,配伍乾薑共用《鮑氏小兒方》。如治蟲積,則與檳榔、烏梅同用《保赤全書》。倘治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痰涎鬱結,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則與茯苓、紫蘇葉、半夏同用,如四七湯《易簡方》即是半下厚朴湯《金匱要略》。

 厚朴須植栽20以上方可採收,一般用量以3-9克為原則,其品質以皮厚、肉細、油性大,斷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氣味濃厚者為佳。厚朴偏溫,性燥辛散,能溫燥健脾,消食化痰,平喘除痞。厚朴的根皮、樹皮、枝皮、花、種子皆可入藥,不過常規上以主幹樹皮為主,不只有消導化濕之效,也能驅風鎮痛;種子有明目益氣功效;芽可作為婦科用藥。
 厚朴在常規劑量內水煎使用,不會有不良反應,但若長期服用或大劑量服用,體質敏感的或許會口乾、腹部不舒服,如劑量過重可能加重腸胃道症狀,若虛弱者久服,易使人耗氣、乏力倦怠。孕婦慎服。氣虛、筋傷血枯的人禁服。忌豆,食之者動氣(厚朴不宜與豆類一起食用,因厚朴中含有鞣質,若與豆類的蛋白質相遇,會形成不易消化吸收的鞣質蛋白;再者兩種藥之有積成分皆相當複雜,同時食用易產生不良反應,使豆類難以消化,形成氣體充塞腸道,而產生腹脹痞滿等症狀。)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漫談中藥滷包

陳俊銘
2017-08-13
 自古常用中藥當天然香料,滷豬腳、豬肉、蛋、雞腳、雞翅等。色香味俱全,好吃對腸胃又有幫忙。中藥有其療效,又有特殊的芳香味道,醒脾健胃,促進食慾,魯味又好下飯,可說是數千年來,食的文化重要的一環。

 常用於製作滷包的中藥材,都有特殊的芳香氣味,令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常見入藥滷包的中藥介紹如下:
 1.甘草: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主治:用於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能                   補益心脾之氣。
 用於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     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和脾胃。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     食物中毒等。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
 2.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主治:用於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                       肌,外散風寒之功。
 本品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本品甘溫,助陽化氣,以行水濕痰飲之邪。用      於心悸。本品辛甘性溫,能溫心陽,通血脈,止悸動。
3.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主治:用於腎陽衰弱的陽痿宮冷,虛喘心悸等。
 本品甘熱助陽補火,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常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陽痿宮      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用於心腹冷癰,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熱      助陽以補虛,辛熱散寒以止痛。本辛散溫通,能通行氣血經脈、散寒止痛。治風     寒濕痺,尤以治寒痺腰痛,本品頗為常用。用於閉經,痛經。本品辛行溫通力           強,溫經通脈功勝,故可用治衝任虛寒,寒凝血滯的閉經、痛經等證。
 4.茴香: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主治: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痛經。 本品能溫腎暖肝、散                   寒止痛。治肝氣鬱滯,睪丸偏墜脹痛。治肝經受寒之少腹冷痛,或衝任虛                   寒之痛經,治脾胃虛寒的脘腹脹痛、嘔吐食少。
 5.花椒: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用於中寒腹痛,寒濕吐瀉。
 本品辛散溫燥,長於溫中燥濕、散寒止痛、止嘔止瀉。治外寒內侵,胃寒腹痛。      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不思飲食。
 6.陳皮: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肺經。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用於脾胃氣滯證。本品辛行溫通,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又因味苦                   燥濕,故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惡心嘔吐、泄瀉者,用之尤為                   適宜。用於濕痰,寒痰咳嗽。既能燥濕化痰,又能溫化寒痰,且辛行苦泄                   而能宣肺止咳,為治痰之要藥。
 7.草果: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散寒,除痰截瘧。
 主治:用於寒濕中阻之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舌苔濁膩。本品燥濕,溫中皆強於                   草豆蔻,故寒濕盛者更宜。

 中藥滷包可應用於日常生活飲食中,開胃健脾,芳香化濁,促進食慾,滷一鍋香噴噴的魯味,令人口水直流,養生又保健。運用中藥材的香味和療效,製作滷包,大家一起來吧!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8/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厚朴 行氣消積

文圖/呂晃禎
2017-08-09

 夏天天氣熱,很多人因為過於貪涼飲冷,讓腸胃負荷過度,引起脹滿、腹痛、嘔吐、腹瀉等濕阻中焦諸症。厚朴為夏季的常用藥之一,其藥性辛散苦燥,長於行氣、燥濕、消積,舉凡濕阻中焦,氣機不利引起之脘腹脹悶等症都有很好的效果,為消除脹滿之要藥。 

 厚朴為木蘭科落葉喬木植物厚朴或凹葉厚朴的乾皮。其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四經。具有下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之效。主治:濕阻中焦,食積氣滯,脘腹痞滿,脹悶疼痛,嘔吐腹瀉,便祕或便溏,痰壅氣逆,胸滿喘咳。

 臨床最常用於行氣化濕、溫中止痛、降氣平喘三方面。行氣化濕:如濕邪阻滯胃氣,濕邪外感,有惡寒發熱,身體沉重,頭痛如裹,胸悶脹滿,脘腹疼痛,舌苔厚膩,則與藿香、半下、生薑等燥濕止嘔藥同用。若濕困脾胃,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納呆便溏,小便混濁。

 如脾胃寒濕可與人參、生薑、半下等藥共用,如厚朴生薑甘草半下人參湯《傷寒卒病論》。若胃中濕熱,氣滯脹滿便秘者,可與枳實、大黃共用,如厚朴三物湯《傷寒卒病論》。倘濕邪遏阻膜原(膜原位於皮裡膜外,於身體半表半裏之間,能外通肌肉,內通為腑,為三焦出入之門戶),發病特徵為往來寒熱,其他症狀如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偶逆脹滿,舌苔白厚膩等,可與檳榔、草果、知母、黃芩白芍等藥同用,以打開膜原,以條達通暢盤據久日濕濁之邪,如達原飲《瘟疫論》。

 厚朴可以溫中止痛;最常用於食滯腹痛,如脘脹腹痛,噯氣吞酸,厭食或食不知饑,嘔吐或吐後反快諸症,可與山楂、麥芽、穀芽、雞內金、神曲等藥同用。也可用於外邪犯為之急性腸胃炎,如突發性嘔吐腹瀉,頭痛身疼,胸腹脹滿疼痛,則與藿香、半下、生薑、紫蘇、陳皮、白芷等藥共用,如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常用於肝氣犯胃之消化性潰瘍,如曖氣吞酸,胸悶痞滿,腹部脹痛,或隱隱悶痛,打嗝排氣等症狀,常與川楝子,延胡索、蘇梗、木香、陳皮、香附、牡蠣等理氣及制酸劑藥同用。若用於治療痰濕內阻,肺氣不降,胸悶喘咳之症,常與半下、橘皮,紫蘇子、當歸、肉桂等燥濕化痰,降氣平喘藥共用,如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若痰飲化熱,胸悶氣喘,煩躁不安,則與石膏、麻黃、杏仁等清熱宣肺藥相伍配。倘素有哮喘宿疾,又外感風寒復發者,常與桂枝、杏仁、麻黃等發汗解表藥同用。

 其實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與小承氣湯的組成是一樣的,均由厚朴、大黃、枳實組成,只是三者藥量不同君臣異位,主治效用也就不同。

 厚朴三物湯《傷寒卒病論》理氣效果較佳。組成:厚朴、大黃15克、枳實9克,功效:行氣除滿,去積通便。主治:食熱內積氣滯不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

 小承氣湯《傷寒卒病論》瀉下作用較強。組成:大黃12克、厚朴6克、枳實9克。功效:輕下熱結,除滿消痞。主治: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譫語潮熱,胸腹痞滿,苔老黃,脈滑而疾者。痢疾初起,夏痢腹痛,裏急厚重,亦可用之。
 厚朴大黃湯(組成:厚朴15克、大黃18克、枳實9克。主治:支飲胸滿者)止咳化痰功效較顯著。(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0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厚朴治梅核氣 


文/呂晃禎
2017-08-16
    厚朴臨床除用於平喘外,最常用於因喉處有異物感,中醫稱之為「梅核氣」,最有名的處方就是「半下厚朴湯」。厚朴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腸胃道消化功能,具疏肝解鬱及化痰濕作用,胃酸逆流、鼻涕倒流產生的咽喉異物感,使用半下厚朴湯都有不錯效果。


 厚朴與枳實功效相近,都可用於食積痰阻,氣滯不痛,胸腹脹滿,大便不通之症,不過細分仍有區別。枳實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大腸三經。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四經。厚朴溫燥辛散,消痞除滿,健脾消食、平喘化痰,有下氣除痞,化痰消積之效;枳實偏於破氣、行氣,氣行則痰消,氣利則清滯通便。

 厚朴與蒼朮皆為常用化濕、燥濕之藥,兩者性味相近,皆為辛苦溫,常相輔為用,用於治療濕阻中焦之症。但細分也略有不同,厚朴苦味較重,苦降下氣消積,除痞滿腹脹,又能下氣,化痰平喘,既可消除無形之濕氣,又可除有形之實滿,為消除脹滿之要藥;蒼朮以辛散溫躁為主,可驅逐風濕,為濕阻中焦之常用藥。

 厚朴藥性氣味厚而主降,其藥性特點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述:其力不但能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為消脹除滿必用之藥;治療中焦濕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常與蒼朮、陳皮、甘草、生薑、棗子相伍配,如平胃散《博濟方》。若痰飲阻肺,肺氣不降,喘咳胸悶,則配與蘇子、陳皮、半下等藥共用,如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若寒飲化熱,胸悶氣喘, 喉間痰生漉漉,煩躁不安,則與麻黃、石膏、杏仁共用,如厚朴麻黃湯《金匱要略》。

 倘素有喘病之疾,因外感風寒而誘發者,可與桂枝、杏仁等藥共用,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傷寒論》。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常與大黃、枳實同用,如厚朴三物湯《金匱要略》。若熱結便秘嚴重者,則與大黃、芒硝、枳實共用,以達峻下熱結,消積導滯之效,如大承氣湯《傷寒論》。治胃虛泄瀉,特別是老人臟瀉,則與烏頭、乾薑、甘草同用,如健脾散《蘇沉良方》。倘治思慮過度,以致便濁遺精者,則予羊脛炭共用,如秘真丸(《寶慶本草折衷》引《劉信父方》)。若治水穀痢不欲者,與黃連同用《梅師集驗方》。若中寒洞瀉,配伍乾薑共用《鮑氏小兒方》。如治蟲積,則與檳榔、烏梅同用《保赤全書》。倘治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痰涎鬱結,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則與茯苓、紫蘇葉、半夏同用,如四七湯《易簡方》即是半下厚朴湯《金匱要略》。

 厚朴須植栽20以上方可採收,一般用量以3-9克為原則,其品質以皮厚、肉細、油性大,斷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氣味濃厚者為佳。厚朴偏溫,性燥辛散,能溫燥健脾,消食化痰,平喘除痞。厚朴的根皮、樹皮、枝皮、花、種子皆可入藥,不過常規上以主幹樹皮為主,不只有消導化濕之效,也能驅風鎮痛;種子有明目益氣功效;芽可作為婦科用藥。
 厚朴在常規劑量內水煎使用,不會有不良反應,但若長期服用或大劑量服用,體質敏感的或許會口乾、腹部不舒服,如劑量過重可能加重腸胃道症狀,若虛弱者久服,易使人耗氣、乏力倦怠。孕婦慎服。氣虛、筋傷血枯的人禁服。忌豆,食之者動氣(厚朴不宜與豆類一起食用,因厚朴中含有鞣質,若與豆類的蛋白質相遇,會形成不易消化吸收的鞣質蛋白;再者兩種藥之有積成分皆相當複雜,同時食用易產生不良反應,使豆類難以消化,形成氣體充塞腸道,而產生腹脹痞滿等症狀。)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山芙蓉 清肺止咳 消腫涼血

■胡德欽
2017-03-06
別名:木芙蓉、狗頭芙蓉。
形態:錦葵科落葉灌木,葉互生,葉片廣卵形或心臟形,掌狀3至7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鋸齒,莖分枝具星狀毛,花生於枝頂或葉腋,花粉紅色或深紅色,蒴果扁球形。
性味:味微辛、性平。
功效:清肺止咳、消腫涼血、解毒。
用法:
1.山芙蓉心葉適量,搗爛外敷,治腫毒。
2.山芙蓉花10至12朵,水煎服,治月經過多。
3.山芙蓉、牛乳房各2至3兩、過山香1至2兩、穿山龍3至4兩,燉豬腳服,治關節炎。

本文轉載自2017/03/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本文轉載自2017/08/0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敬神燒好香 -漫談中藥製香

 陳俊銘
2017-08-06

 香是人神溝通的橋梁,早晚清香一炷,是你我共同的信仰,所以香的品質十分重要。好的香對身體有益,如何做出好的香?材料十分重要。中藥材有很多可以入香料,例如:

 1.沉香
 功效: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主治:用於胸腹脹痛。獨特的香氣可寧心安神,讓雜思沉澱。
 2.檀香
 功效:行氣止痛,散寒調中。
 主治:用於胸腹冷痛,胃脘寒痛,嘔吐食少。產自印度的檀香有著柔和甘甜的木質香氣,香氣持續性顯著。
 3.肉桂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主治:用於腎陽衰弱的陽痿宮冷,虛喘心悸等。具有辛辣的香氣。
 4.小茴香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主治: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痛經。具有辛辣香味,特徵是不只作為咖哩粉中的香料,還可用於醫藥的健胃劑和溫和的溫奮劑。
 5.藿香
 功效:化濕,解暑,止嘔。
 主治:用於濕滯中焦證。具有質柔而厚的濃郁木質香氣,是典型東方香調的代表。
 6.丁香:具有刺激性辛辣的香氣,是東方常用於漢藥香料。
 7.安息香:具有香脂、香草等甜的香氣,可作為薰香成分之一 ,也是保香劑。
 8.龍腦:類似松木的香氣,且清涼刺激。
 9.大茴香:微甜味和刺激性的甘草味,有驅蟲、健胃作用。
 10.沒藥:有著香脂的甜香外,有些辛辣,濃厚溫暖的氣味。
 11.乳香:清爽甘甜的香味。
 12.天竺葵:類似玫瑰花香,氣味甘甜而略重。在許多方面都可作調合香料,成為重要的香料素材。
 13.薑:散發平靜新鮮的木質芳香和溫和刺激的辛辣香氣,有著和檸檬與香菜相似的味道。

 中藥材製香,有著芳香的氣味,又有著保健療效,值得推廣。千萬不要添加苯和醇溶劑的化學香精和碳酸鈣(石粉),對人體不好,會致癌的。近年來,加入台灣香草植物,例如薰衣草、迷迭香、紫蘇等,成為新的一種嘗試。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8/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野桐(清熱收斂、健脾活血)


■平實
別名:白肉白匏仔,帽頂,揪,野梧桐。

分布:野桐分布在台灣省山區,平野自生。

形態:野桐屬於大戟科半落葉小喬,幼枝密被星狀毛,葉叢生枝端,互生,具長柄,上方嫩葉紅色,粗葉寬卵形,全緣或三裂。 6至 8月開花,雌雄異株,穗狀花序,圓錐形,頂生,密被紅褐色短毛,花小,雄蕊黃色,線形,雄花多數細長,雌花密生,果實蒴果球形,表面生 ?刺,成熟時三裂,種子近球形,黑色。

採集加工:全年可以採收,但秋天採收較佳,洗淨,切片,晒乾使用或備用,藥用部分樹幹皮、葉、根。

性味:味微苦、澀,性微寒或平。

功用:根具有清熱收歛,止血平肝。樹皮及葉:扳膿生肌。消炎止血,樹皮具有健脾活血。

主治:根治慢性胃炎、肝膽神經痛、腸炎、腹池、急慢性菌痢、肝炎、肝脾腫大、脫肛、子宮下垂、婦女白帶樹皮及枝葉用在惡瘡、皮膚病、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腸炎、皮膚病、力傷出血、悅忙皮膚病、頭生瘡疥、惡瘡腫毒、刀傷出血等症。

驗方:
1.婦女白帶:野桐根 25克白雞冠花 10克,水荖根,椿白皮各 15克,益母草 12克,豬排骨 150克共炖服用,早晚各服 1次。
 2.脫肛,子宮下垂:野桐根,紅藥頭各 60克,土黃耆(錦雞兒) 30克水 5碗煎 2碗分 2次服用或炖豬小腸服用或白桐根,野桐花各 30克,金櫻子根 15服。
3.肝脾強大:野梧桐根,鳥不宿根(鷹不怕),多半頭(崗稔)各 30克,水 5碗煎利 2碗分 2次服用。
4.慢性胃炎:白肉白匏仔根 60克水煎服用。
5.急慢性菌痢:野桐根皮 15克,豬母乳,鳳尾草,清飯藤,海金沙各 30克水煎服用。
6.刀傷出血:野桐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7.無名腫毒頭生瘡癢:鮮野桐葉 30克,搗爛外敷患處或樹枝,或樹皮煎濃汁外敷患部。

附註:野桐葉成分,含有芸香 ?,野桐烯醇,鞣質,皮含有岩白葉素。

本文轉載自2012/05/19"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7/08/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不同的體質適合服用什麼中藥

■王郭丹鳳
2017-08-01
人的體質可以依寒或熱、實或虛、燥或濕,區分出不同的類型。每個人都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才能改善身體機能,維持身體平衡。

 寒性體質通常容易怕冷,手腳冰冷、舌頭白、尿量多顏色淡,夏天進冷氣房有寒冷感,不易口渴,喜歡熱飲等。寒性體質應該服用溫性中藥,它可以改善寒性體質的衰弱,畏寒怕冷,手腳冰冷,疲乏無力等症狀。

 熱性體質就會有火氣及發熱,容易口渴,尿量少且黃,易便秘、臉紅赤、容易緊張、興奮、亢進等。熱性體質應服用涼性中藥。中醫有五志之火,分別為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胃火。一般熱性體質者,中醫稱為內火大。

 實證體質通常會體力充沛,較少流汗,容易口渴,有痰,容易便祕等。實證體質可用涼性中藥或瀉性中藥,涼性中藥具鎮靜和清涼消血作用,可改善亢進、興奮、炎症、充血症狀,而瀉性中藥能幫助人體將病毒排出,改善便祕、充血、發炎等症狀。

 虛證體質一般最明顯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症狀通常為正氣虛弱、言語行動無力、營養不良、下痢、蒼白等。虛型體質可用補性中藥來補強人體的抵抗力。血虛最常用四物湯補血;氣虛最常用四君子湯補氣;陰虛最常用的方劑為六味地黃丸、沙參麥冬湯;陽虛最常用的方劑為八味地黃丸。

 燥型體質在秋天環境變得乾燥時,吃油炸食物會產生以下症狀:口渴、便秘、月經少、乾咳無痰,身體水分明顯不足等。燥性體質可用潤性中藥來補血、滋陰,它可保留體內水分,改善口渴及乾燥現象。

 濕型體質到了梅雨季節,容易有濕氣進入人體內。濕在體內容易和熱相結合,所以一般濕型體質也會有熱型體質的症狀,這類人通常會血壓高,浮腫、腹鳴、嘔氣、下痢等。濕性體質可用燥性或利性中藥幫助化濕,排水或袪濕,以改善浮腫。

本文轉載自2017/08/0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土甘草(清熱利濕、疏風止癢)

■平凡
2016-03-14
又稱:野甘草、珠仔草、甜珠草、甜珠仔草、冰糖草、龍吐珠。
生長習性:荒地、林邊、路邊、溝邊。
形態:為玄參科野甘草屬1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供藥用。全株禿淨,莖多分枝,直立有稜;葉對生或三片輪生,葉片披針形至橢圓形,中部以下全綠,花3~6月開放,生於葉腋,有細長花梗,花小,白色,萼片,花瓣,雄蕊均為4枚。果實為蒴果球形,種子多數,倒卵形。
採集加工:夏秋採集、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
性味入經與功用:全草味甘、性涼,入肝、肺、腎、胃四經具有清熱利濕、疏風止癢、止痢涼血、宣肺、通肺氣、止血止痛。
方例:
1.新傷:鮮土甘草60克、鮮埔姜頭30克,溫熱米酒半碗,絞汁加溫熱米酒慢慢飲下。
2.目赤腫痛:野甘草、狗肝葉、野菊花各30克、野雞藤花子、益母草子各10克,水煎分2至3次服用(如野菊花不易找到可用白菊花)。

本文轉載自2016/03/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本文轉載自2017/08/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