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腕三角軟骨傷害

■吳重達
 一位從事粗重工作的中年男子到門診,主訴兩個手腕長期慢性疼痛,尤其是在搬重工作之後特別明顯。可是,休息一晚後狀況就大致改善了 如此週而復始。
 他沒有明顯的受傷病史,理學檢查發現手腕的遠端尺骨─橈骨關節有壓痛感,將手向尺骨側壓迫可以產生疼痛,這是個陽性的壓力測試, X光並沒有關節炎的現象,由於懷疑是否是個三角軟骨受傷的病例,便安排了核磁共振檢查。
 檢查結果是三角軟骨有部分破裂及退化性病變,在放射線科、骨科聯合討論會中放射線科的專家做了很好的讀片教學。可是,他也提及其實這個三角軟骨病變並不是很容易判斷,即使是核磁共振也一直都是有其盲點存在,偏偏這個盲點是臨床治療上被公認最重要的地區。
 手外科的專家也強調,即使利用關節鏡進去檢查,上述的盲點也是關節鏡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其實關節鏡在三角軟骨傷害的治療上能扮演的角色並不似想像中那般萬能,反而侷限性很高,經由關節鏡能做到的並不多。
 因此,對於三角軟骨傷害病人的治療,在座專家都主張必需整體由病人的年紀、工作需求、日常生活需求……等多方面去評估,考慮,而不是根據一個檢查結果就動刀治療,有時反而是調整工作狀態,用力方式與復健治療的效果會更佳。
 這個病人因此使用了保守療法,經過 3個月症狀減輕了 70%~80%。工作維持住了,生活有保障,也快樂許多了!
 (作者現任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2/09/30"中華醫藥網"

胃痛發作 按少府穴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許懿心表示,當胃脹難耐時,可按壓內關、少海、足三里等穴,感覺胃痛藥發作時,可再多按少府穴緩解疼痛。
 許懿心說,很多胃病是日積月累造成。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龐大,往往三餐不定時、或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胃病成了常見疾病之一。
 許懿心表示,進食後胃脹難耐時,可按壓少海、內關、足三里等穴,以及與胃等高、脊椎旁的肌肉,以助排脹消滯。屈肘時,在小指往手肘方向內側肘橫紋頭處即是少海穴,胃病患者常在該穴出現結節,不妨由中醫師以手法將之推開,可以改善部分胃病症狀。
 內關穴主要在手腕掌後第一橫紋正中往手臂方向,在兩條筋中間,大陵穴直上方。可用於輔助治療胃、氣喘、暈船車等問題。不過,胃痛且有明顯黑便時,必須考慮是否有胃出血,自我保健上,她指出,也可按壓膝蓋下方的足三里。
 若吃飽飯後,自覺胃痛快發作,趁還沒變成劇痛前,可再多按少府穴緩解疼痛。醫師指出,少府穴位在第 4、 5指的掌骨間橫紋上。
本文載自2012/09/30"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常見之茵陳品種比較(上)(下)




◎文╱顏三豐
壹、前言
茵陳在台灣又稱為青蒿草、蚊仔煙草,其植株分布於山坡、平野、路旁、河岸或海邊,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30-90 cm,二回羽狀或羽狀全裂之複葉,花期秋季,頭狀花序,圓錐狀1。相傳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於華北行醫時,因黃癆病盛行苦無良藥治療,以三月茵陳蒿苗治癒,但同株青蒿草到了四月間治癆卻無功效,因此有歌云:「三月
貳、基原與品種
茵陳蒿為菊科(Compositae)蒿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以春季採收高約6~10 cm之乾燥幼苗為佳,因乾燥幼苗的枝葉細柔,密被白綿毛,故又稱綿茵陳。3。至於茵陳蒿多為夏秋季採收,《台灣傳統中藥典》以秋季割採帶花蕾稱之,主產於陜西、山西、安徽等地4。歷代藥用茵陳主要以茵陳蒿為主,但濱蒿全草含揮發油0.6%較茵陳蒿0.27%含量高,所以一般認為茵陳蒿和濱蒿皆有藥效4。
各地入藥品種還有同為蒿屬植物之白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 (又稱冷蒿、小白蒿)及萬年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又稱白蓮蒿)之幼苗及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us Benth. (又稱金鐘茵陳、鈴茵陳5、土茵陳)全草4,詳如附表。
參考資料
根,長約30~40cm,莖粗約2~3mm,葉面灰綠微帶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cm,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綠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3。
參、臨床應用5
1、黃疸。若治療身目發黃,濕熱蒸鬱,見發熱,黃色鮮明,小便短赤之陽黃證,常配伍梔子、大黃,如《傷寒論》茵陳蒿湯;若黃疸濕邪重於熱邪,小便不利者,可與茯苓、豬苓同用,如《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茵陳五苓散;若脾胃寒濕鬱滯,陽氣不得宣運之陰黃證,證見黃色晦暗,畏寒腹脹,多配伍附子、乾薑等熱性藥,如《衛生寶鑑·補遺》茵陳四逆湯。

2、濕溫。濕溫證濕熱並重者,常配伍滑石、黃芩、白荳蔻,如《溫熱經緯·方論》甘露消毒丹。
3、濕瘡瘙癢。《醫學入門·本草》謂能「消遍身瘡疥」。茵陳苦微寒,有解毒療瘡之功,故可用於濕熱內蘊之風疹、濕瘡等皮膚病,現今常配伍白鮮皮、苦參根、地膚子等清熱利濕藥。
肆、結語;">
茵陳為台灣常見中草藥,但因歷年來各地別名甚多,導致誤用品種很多,台灣則常誤用唇形科牛至的全草當茵陳蒿使用。這些誤用品不僅植物科別、基原完全不同,甚至臨床用途也不盡相同,因此臨床上應注意正確辨識藥品基原並區別使用。(本文完)
參考資料 <
1. 張憲昌:台灣藥用植物圖鑑,第1版。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340。
2. 劉國應:華佗巧識退黃茵陳。明通醫藥,2010;398:22-3。
3.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第2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2005:1005,1007。
4.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205-7。
5. 顏正華:中藥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355-7。
(本文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82期"101 / 813.~ 8.19


◎文╱顏三豐

 藥名相似者為北茵陳屬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的乾燥全草。藥用部位為乾燥全草,可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cm,莖粗約2~3mm,葉面灰綠微帶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cm,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綠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3。

參、臨床應用5

1、黃疸。若治療身目發黃,濕熱蒸鬱,見發熱,黃色鮮明,小便短赤之陽黃證,常配伍梔子、大黃,如《傷寒論》茵陳蒿湯;若黃疸濕邪重於熱邪,小便不利者,可與茯苓、豬苓同用,如《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茵陳五苓散;若脾胃寒濕鬱滯,陽氣不得宣運之陰黃證,證見黃色晦暗,畏寒腹脹,多配伍附子、乾薑等熱性藥,如《衛生寶鑑·補遺》茵陳四逆湯。

2、濕溫。濕溫證濕熱並重者,常配伍滑石、黃芩、白荳蔻,如《溫熱經緯·方論》甘露消毒丹。

3、濕瘡瘙癢。《醫學入門·本草》謂能「消遍身瘡疥」。茵陳苦微寒,有解毒療瘡之功,故可用於濕熱內蘊之風疹、濕瘡等皮膚病,現今常配伍白鮮皮、苦參根、地膚子等清熱利濕藥。

肆、結語

茵陳為台灣常見中草藥,但因歷年來各地別名甚多,導致誤用品種很多,台灣則常誤用唇形科牛至的全草當茵陳蒿使用。這些誤用品不僅植物科別、基原完全不同,甚至臨床用途也不盡相同,因此臨床上應注意正確辨識藥品基原並區別使用。(本文完)

參考資料

1. 張憲昌:台灣藥用植物圖鑑,第1版。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340。
2. 劉國應:華佗巧識退黃茵陳。明通醫藥,2010;398:22-3。
3.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第2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2005:1005,1007。
4.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205-7。
5. 顏正華:中藥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355-7。


(本文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83期"101 / 8.20~ 8.26



杏仁(上)(下)


◎文╱吳秋香
一、前言
杏仁有苦杏仁與甜杏仁之分,藥用之杏仁為苦杏仁,為常用的止咳平喘中藥,其功效廣泛,臨床應用常與其他藥物配伍。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就運用杏仁與麻黃來治療喘咳,兩藥相輔相成,故有「杏仁是麻黃的右臂」一說。然而,杏仁成份中的氫氰酸,易造成中毒使用時需格外小心。
二、基源、產地2
杏仁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北利亞杏(P. sibirica L.) 、 遼杏(東北杏)(P. mandshurica(Maxim) koehne)及杏(P. armeniaca L.) 的成熟果仁。中國大陸各地均產,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北、陝西、蒙古等地產量為多,曬乾,生用或炒用。
三、典籍記載
古代各家典籍對於杏仁之摘錄如下: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 2.《長沙藥解》:「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於開痹而止喘…調理氣分之鬱無以易此。」 3.《本草便讀》:「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咳止。能潤大腸,故大腸氣秘者可用之。」 4.《景岳全書》「味苦辛微甘,味厚於氣,降中有升。有毒。入肺胃大腸經。其味辛,故能入肺潤肺,散風寒,止頭痛,退寒熱咳嗽,上氣喘急,發表解邪,療溫病腳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5.《本草求真》「杏仁專入肺。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
四、炮製法
苦杏仁的炮製方法最早載於仲景的著作中,謂之“去皮尖炒”、“泡去皮乃熬”。元人王好古曰“方言熬煮,即今之炒也”。因此,炒法乃是苦杏仁自漢代便開始沿用的炮製方式。2 現今的炮製方式是將藥材置於開水中煮5~8分鐘,撈出浸入涼水中,去種皮,置於鍋上蒸1小時,取出後去皮碾成泥狀用。炒杏仁則將淨杏仁以文火清炒至深黃微焦狀用。3
五、炮製目的4
1.便於入藥 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提出「凡諸藥子人(仁),皆去皮尖及雙仁者仍切之」﹔《醫宗粹言》中做了更明確的記述「凡諸藥子仁皆用湯炮去皮尖…並搗碎入煎劑方得汁出」、「入煎劑研如泥用」。
2.去毒副作用 歷代醫家均要求苦杏仁需去雙仁,明《本草蒙荃》指出“雙仁者惟堪毒狗,誤服殺人” 。
3.改變療效 《醫方集解》記載“杏仁留尖,去其發,連皮取其澀”;《藥品辨義》中指出“去皮尖則緩,連皮尖則銳”。
六、苦杏仁的成份與藥理作用1
1.苦杏仁含有1~3%的杏仁苷(Amygdalin),本身會被所含的苦杏仁酶經水解而產生具有呼吸及咳嗽抑制作用的氫氰酸。苦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為3%,其氫氰酸含量0.1713%;而甜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為0.11%,氫氰酸含量0.006%,故苦杏仁的止咳效果則有顯著差異。
2.苦杏仁含有45%的杏仁油,故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文獻中指出杏仁油亦有殺蟲、抑菌作用(抑制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臨床上也用來祛蛔蟲及蟯蟲。
(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231-234。
2.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印製,420-423。
3. 桑雅清。苦杏仁及其混淆品的鑒別。傳統醫藥, 2007,16(4):61-62。
4. 岳北陽。淺談苦杏仁炮製的歷史沿革。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0):2147-2148。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80期"101 / 7.30~ 8.05



◎文╱吳秋香
七、結語
文獻中指出苦杏仁與桃仁因外觀、色澤、大小相似故常易混淆,杏仁與桃仁皆可用於治療便秘,但臨床辯證確迥然不同。杏仁,行氣,治其脈浮,氣喘便秘,於晝而見;桃仁,行血,則治其脈沉,狂發便秘,於夜而見6。再者,苦杏仁因具小毒,故使用劑量應格外注意。據資料顯示1g的杏仁約產生2.5mg的氫氰酸,而口服致死劑量約為50mg;也就是成人一次服用量約40~60粒,小孩一次服10~20粒即會引起中毒1,甚至死亡。因此,藥師於臨床調劑時應特別注意其藥材鑑別(表1)及使用劑量,以確保正確中藥之用藥安全。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231-234。
2.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印製,420-423。
3. 桑雅清。苦杏仁及其混淆品的鑒別。傳統醫藥, 2007,16(4):61-62。
4. 岳北陽。淺談苦杏仁炮制的歷史沿革。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0):2147-2148。
5. 魏金婷、劉文奇。方藥中苦杏仁?的研究和應用進展。海南醫學院學報,2007,13(6):589-596。
6. 葉會洲、蔡進章。苦杏仁與桃仁的鑒別與應用。海峽藥學,2008,20(8):85-86。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81期"101 / 8.06~ 8.12




自製醬汁 健康美味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中秋節烤肉,醃料與烤醬所含的高鹽高鈉,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營養師提供自製醬汁食譜,兼具健康與美味。
 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師周千欽表示,擔心發胖或有三高問題者,烤蔬菜或玉米時,奶油量須減半;高脂、高鹽分食物,如梅花肉、雞屁股、內臟類、香腸、熱狗等,盡量少吃。
 周千欽提醒,市售烤肉醬熱量與鹽分較高,除了加水稀釋減少使用量外,建議民眾動手製作新鮮醬汁。
 蔥蒜醃肉醬係將醬油與白開水以 1: 1.52的比例調開,拌入切絲洋蔥、拍打後的蒜仁即可;莎莎醬則是將紅蕃茄、洋蔥、青辣椒、芫荽、蒜仁等洗淨切碎丁後,放入碗中拌入適量橄欖油、鹽調味拌勻,放入冰箱靜置 30分鐘備用。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中秋烤肉溫度過高,炭火與肉類滴下油脂、或食材烤焦易產生致癌物質。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組長劉彩如提醒民眾,最好將鋁箔紙鋪在烤肉架上,慢性疾病患者則應控制份量。
 劉彩如說,烤肉最好選擇新鮮食材,避免加工食品;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纖維質與維生素。
 燒烤過程應掌握衛生安全,以及食材的厚薄與大小,需常翻面以防焦黑;焦黑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質,應去除後再吃。建議以鋁箔紙包裝食材,烤肉器具以不鏽鋼材質為主。
 另外,蛤蜊、花枝等海鮮一定要烤熟,生、熟食要分開擺放,以防止交叉污染。如要減少醬料,可事先醃漬食材,但調味以清淡為宜;飲品則以清爽為主,如桂花決明子、高纖寒天等。

本文載自2012/09/29"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中藥煎熬程序


■王鼎源
 中藥煎煮方法與治療效果有著不容置疑的關係,中藥有其固有的煎藥程序:
 首先是浸泡,使其軟化,把藥倒在藥鍋裏,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將藥材浸泡一段時間。一般情況下,全草、花、葉、莖、皮類藥物應浸泡 20分鐘左右,根莖、種子、果實、礦物等質堅藥材應浸泡 40分鐘左右。加水後立即煎熬中藥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中藥大都是乾燥的植物組織或礦物的碎片,加水後,水並不能很快滲入其內部,如果立即煎熬,則不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煎出。
 用火煎熬時,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而是用冷水,因為熱開水易使藥材表面組織和蛋白質等很快凝固,影響水分滲入,導致有效成分無法滲透出來。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應是旺火,水開後要改為小火;煎煮時要加蓋,以防止揮發性成分從藥物中逸出。
 等藥物沸騰後,再計時,用火再煎 10至 20分鐘。中藥一般是分兩次煎,藥物浸泡後開始頭煎,應補加水至高出藥面再行煎熬。包煎、後下的中藥也應浸泡。
 在二煎的時候要加冷水,但是加的水量要少於頭煎,這是頭煎藥透過浸泡和煎熬,已經吃足水分,所以二煎藥時加的水量要少,不過煎熬的時間一樣。煎煮中藥的時間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用文火煎煮 1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溶於水中;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治療感冒的解表藥,也就是含有揮發性質的藥物,比如裡面含有薄荷,那就少煎一點時間,防止藥物的作用揮發,否則就沒有療效;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 15分鐘即可。
 一劑中藥一般煎 3次,最好將每次的煎液用紗布趁熱過濾,然後將 3次煎液合併,裝入密封容器內待服。

本文載自2012/09/27"中華醫藥網"

芝麻大麥片糊 順口營養富膳纖

■田芬穗
 以富膳食纖維(防便秘、降膽固醇)的大麥片(膳纖約為白米的 20倍,此外富防貧血的鐵、強健骨骼的鈣),作道好入口的點心,先將它打成糊,再開火煮,就成營養的麥片糊,對咀嚼力不佳的銀髮族來說,是不加糖也美味的順口點心,食用時,舀適量芝麻粉(富益心血管的不飽和脂肪酸,防老化的維他命 E、強健骨骼的鈣,增免疫力的優質蛋白質)在上面,拌勻後食用,不但增了芝麻天然的香濃,味更豐美外,更增了它所富的營養。
 材料( 1人份):
 大麥片 1/3杯 水 2杯 芝麻粉適量
 作法:
  1.大麥片洗淨後,放入足量的水中(份量外),泡約 20分鐘,以瀝杓撈起,瀝掉水分,再放入果汁機裡,然後往裡倒水 1/4杯,打成糊狀。
  2.將( 1)的大麥片糊倒入鍋,再倒水 1杯入其間,然後開火,邊煮邊攪拌;以免溢出,煮約 15分鐘即成。盛入碗裡食用前,舀適量芝麻粉在粥上。
本文載自2012/09/26"中華醫藥網"

中秋烤肉醬吃


 \張仙平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將至,中秋烤肉已成台灣人約三五好友一起聚集聊天的聚會,但邊聊天邊吃烤肉常常會不自覺的越吃越多,如何健康吃才不會讓自己在中秋節攝取過多熱量、肉類、脂肪呢?
 烤肉時可多選擇低脂的肉類,少選擇五花肉等含較多脂肪的肉類,雖然油花多比較香且順口,但也很容易因此攝取過多的脂肪。另外,多選擇蔬菜類的食材,均衡一下也可以增加纖維攝取,蔬菜中含膳食纖維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也有降血脂及減緩血糖上升的效果,當飽足感變高時,就不會攝取過多的食物,進而降低熱量攝取。
 另外,在烤肉時,常常火候較不好控制而使食物產生燒焦的現象,食物烹煮過度而導致產生黑色的燒焦物質千萬別吃下肚。這些物質屬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 (PAHs),此物質有致癌性,會破壞體內遺傳物質,使癌細胞增生,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建議把燒焦部位去除再食用,或是用小火慢烤可以讓食物比較不會燒焦,吃得才健康。
 也建議可以搭配富含維生素 C的水果(例如:中秋必吃的柚子、柑橘類、奇異果、芭樂等),因維生素 C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減少體內被自由基破壞,降低癌細胞增長率。
 烤肉時必備的烤肉醬其實鈉含量及油脂量都高,建議可以自製健康的沾醬搭配食材食用:可使用蔥花、薑末、蒜末、蘿蔔泥或辣椒末等再加上薄鹽醬油,不但可以減少鈉及油量的攝取,也可以更清爽健康。如果已經買好烤肉醬,每次使用的醬料用量可以減半,減少一半的用量就可以減少從醬料中攝取的鹽分攝取囉。此外,在烤肉前可以用辛香料醃肉,例如 : 九層塔、大蒜、洋蔥、薑等,豐富烤肉味並減少烤肉醬用量。
 中秋烤肉之餘,也別忘了顧健康,只要多注意一下就可以減少油脂、熱量攝取,自製健康沾醬也可以降低鈉攝取過多的機率。開心烤肉、健康吃,歡樂過中秋。(本文作者為益富營養中心執行長)

本文載自2012/09/26"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蓬萊藤(除風濕、通經絡)

■胡德欽
別名:細圓藤、哈仔藤。
形態:防已科攀援性藤本,單葉互生,葉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全緣,莖圓柱形,聚繖花序生於葉腋,核果近球形,熟時紅色。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效:除風濕、通經路、治癰疽腫毒,破傷風,小兒驚風,毒蛇咬傷,風濕關節痛。
用法:
1.鮮蓬萊藤葉,搗爛外敷,治癰疽腫毒。
2.蓬萊藤 3至 4錢,水煎服,治破傷風。
3.蓬萊藤、艾頭、風藤各 1至 2兩,半酒水,燉排骨服,治風濕關節炎。
4.蓬萊藤 5至 6錢,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外敷,治毒蛇咬傷。


本文載自2012/09/25"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防病降糖蔬菜宜常吃

■王中
 治療或預防糖尿病,飲食療法不該忽視,許多食物對糖尿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下面列舉的是糖尿病患者應經常食用的蔬菜。
 苦瓜 肉質柔嫩,性寒味苦,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 C的含量高居各種瓜類之首。
 南瓜 甘溫無毒,有補中益氣功效。其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含量都不高,含有豐富的困膠,能與人體內多餘的膽固醇結合,故常吃南瓜有防止膽固醇過高,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南瓜中含有胡蘆巴 ?,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洋蔥 含有前列素A和含硫氨基酸,有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對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有益。
 黃瓜 爽脆甘甜,含糖量僅 1.6%,糖尿病患者可將其代替水果食用,可從中獲取維生素 C,胡蘿蔔素,纖維素,礦物質等。黃瓜中還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身體內糖類物質轉變為脂肪,故身體肥胖及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更應多食黃瓜。
 銀耳 營養豐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被人們譽為菌中明珠。銀耳的熱能較低,又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糖尿病患者常吃有延續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來有研究報導,銀耳中含有較多的銀耳多糖,它對胰島素降糖活性有明顯的良性影響。
 萵苣 糖和脂肪含量均很低,含胰島素激活劑,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竹笙 屬高纖維素食物,糖和脂肪含量也很低,可延緩糖尿病患者腸道中食物的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有助於餐後血糖的控制。
 此外,還有一些蔬菜對糖尿病患者有益,如菠菜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蘑菇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也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番茄含糖量低,還有抗癌防癌作用,這些蔬菜糖尿病患者宜常吃。
本文載自2012/09/15"中華醫藥網"

顏面麻痺 病患分5大型

 顏面麻痺的類型繁多,中醫根據論證辨治的原則,適時給予處置,常可輔佐急性治療及發揮保健和預防的功效。
病人常見分型如下:
 風邪外襲: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覺異常,並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緊繃不適、顏面肌肉  
                        抽動、脈浮及舌苔薄白等;可選用葛根湯、柴葛解肌湯或羌活勝濕湯加減。
 肝風內動:口眼歪斜突然發作,面部潮紅、肢體發麻、耳根脹痛、眩暈加劇、頭重腳輕、
                        脈弦數有力、舌暗紅、苔黃或少苔乏津等;可選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加 
                        減。
 肝氣鬱結:口眼歪斜常隨精神刺激而出現,伴有太息、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
                        脈弦、苔薄白等;可選用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遙散加減。
 氣血雙虧:口眼歪斜、面肌鬆弛、眼瞼無力、少氣懶言、脈細無力、舌質淡嫩、及舌苔薄
                        白等;可選用大秦艽湯或八珍湯加減。
 風痰阻絡:口眼歪斜、顏面麻木、語言不清、喉有痰聲、舌體有僵硬感、脈弦滑或弦緩及
                        舌苔白膩等;可選用導痰湯合牽正散加減。
 在自我照顧方面:病人可自行按摩臉部,每天以手輕柔向上的按摩數次,在鏡子前皺眉頭、用力鼓起雙頰、吹口哨等,以防止肌肉萎縮。
 同時,應避免進食堅硬的食物,如核果類、花生、開心果、瓜子等,盡量食用粘稠度較高的飲食,如濃稠的粥類等。忌食辛辣,如蒜、蔥、海鮮、麻辣火鍋、濃茶等。
 因患者眼睛不能閉緊,所以白天應戴太陽眼鏡,晚上以生理食鹽水浸濕的消毒紗布蓋於眼睛外,再戴上眼罩睡覺。儘量避免風或冷氣吹向麻痺側臉部,戴帽或頭巾保護。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 莊智翔口述、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載自2012/09/ 23"中華醫藥網"

神仙掌 行氣活血 消熱解毒


■正義
又名:觀音掌、仙人掌、觀音刺、龍舌、霸王樹。
分布與產地:分布於西印度、墨西哥等原產地;台灣由荷蘭人引進,各地有零星栽培觀賞用。
形態:屬仙人掌科灌木多刺植物,莖下部圓柱形,略木質化,上方呈塊狀,肉質,扁平,綠色肥原呈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表面散布多數瘤狀體,密生柔毛並具有銳刺一束,葉針形,花無梗,著生在塊狀頂端邊緣,單生或叢生,常作皿狀開放,黃色或黃紅色。果實漿果,肉質倒卵狀橢圓形,成熟時紫紅色,被刺毛種子多數。
藥用部分:莖片、根。
成分:莖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蘋果酸、琥珀酸。果實含有糖分、蛋白質、脂肪等。
性味入經:味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經。
效用: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治心胃氣痛、痞塊、喉炎、咳嗽、肺癰、菌痢、痔瘡出血、疔瘡、燙傷、蛇咬傷、凍傷、早期急性乳腺炎、腮腺炎、胃、十二脂腸潰傷、肺癆、目針、心悸失眠、小兒白禿瘡,小兒百日咳。
用法:
1.久患胃痛:仙人掌根 3060克,燉豬肚服用。
2.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刺仙人掌根 60克、豬肚 1只燉爛服用或有刺神仙掌 90克(去毛刺)乾品,研細末,每次服 2克,空腹開水送服,早晚各 1次。
3.肺癆:無刺仙人掌 90克,搗爛絞汁 150cc燉服。
4.菌痢:有刺神仙掌 60克,水煎服用,連服 4日。
5.治心悸失眠:有刺觀音掌 60克,搗爛取汁加入白糖 30克,以開水水沖服,每晚睡前服用。
6.肝功能 GOT、 GPT偏高:有刺觀音掌 150克、豬赤肉 120克燉服,分 3次飯前服用。
7.腮腺炎、乳腺炎:有刺觀音掌 23塊, 95%酒精 50cc去刺搗爛加酒精,外敷患處,每日 2次,連用 3天。
8.目針:有刺龍舌 1片,微烤去皮取肉敷患處。 

本文載自2012/09/21"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山枇杷(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平實
別名:水冬瓜、水東哥、水牛奶、紅毛樹、水冬哥、水冬瓜、米花樹。
形態:屬獼猴科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小枝有刺毛。單葉互生,柄長 2~ 3cm,葉片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端尖,疏細刺狀緣。花小形,排裂呈聚繖花序,生於老枝葉痕上或腋生,淡粉紅色至紫紅色,頂端 5淺裂,反倦。雄蕊多數,花絲短,子房上位,光滑,卵球形, 3室漿果球形,白色多汁液,種子多數。
藥用部分:根、莖、葉。
性味入經:味苦,辛,性溫入肺、肝、腎、胃四經。
功能:根莖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血止痛,止咳生肌,活血化瘀之效,葉收斂止血,止咳解毒,活血消腫,祛風散寒之效。
主治:根莖治風濕痛,風寒頭痛,風熱咳嗽,慢性骨髓炎,風火牙痛,肝炎,跌打腫痛,水腫,吐血,風濕關節炎。白帶,白濁。葉外敷治火燙傷,刀傷,外傷,癰瘡等症。
用法:
1.胃出血:山枇杷根,白茅根(鮮品),一點紅,鮮大薊各 20克,艾葉 10克,豬赤肉 90克水 5碗,煎 2碗加豬瘦肉燉爛,分 2次服用。
2.吐血:鮮山枇杷 90克搗爛,絞汁,取汁,調蜂蜜適量服用。
3.白帶、白濁:山枇杷 30克水煎服用。
4.風火牙痛:山枇杷根,山芝麻根各 15克水煎服用。
5.風熱感冒頭痛:山枇杷根 15克,崗梅根,野菊花全草各 30克水煎服用。
6.水腫:山枇杷根,鮮半邊蓮各 30克,紅糖 15克,水煎加紅糖溶化分次服。
7.風濕痛:山枇杷根(鮮品) 90克,紅骨蛇 25克,土牛七 15克,水煎加入米酒少許分 2次服用。
8.風熱感冒頭痛、咳嗽:山枇杷,雞屎藤,崗梅根各 30克,加冰糖適溶化後分 2次服用。

本文載自2012/09/20"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理氣中藥陳皮應用

↑青皮
↑陳皮


◎文╱藥師林宗輝

中藥陳皮亦稱橘皮為果實類藥材,使用芸香科(Rutaceae)植物小喬木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因以陳久品為佳,故稱陳皮。《神農本草經》記載陳皮為上品藥:「氣味苦辛平無毒,主治胸中瘕熱,逆氣,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1 一般陳皮使用劑量為一錢至三錢(3~9g),煎服。對於舌赤少津、內有實熱者須慎用陳皮。2

陳皮善於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與半夏及茯苓等藥材同用,方劑使用如二陳湯。二陳湯為宋朝《和局方劑》中所載,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及生薑所組成。主治脾胃不和,運化失職,痰濕為患,和喘嗽脹滿。3

腸胃不舒服,肚子脹氣、疼痛,可用宋朝《和局方劑》記載的平胃散,其組成為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及大棗。此方劑中之陳皮苦溫燥濕,能健脾行氣,可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及便溏苔膩等證。4

若是胃虛呃逆,陳皮則搭配竹茹、人參、甘草、生薑及大棗,組成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用之,此方劑中陳皮具有行氣和胃止呃,可用於膽汁反流性胃炎。5

對於飲食減少,消化不良,為脾胃虛弱,並有大便溏薄,胸脘痞悶等證,可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或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治之。補中益氣湯的組成包含黃耆、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及甘草,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造成的營養不良、貧血、慢性腸炎、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自汗和重症肌無力等病症有治療效果。3異功散的組成除了陳皮,還包含黨參、白朮、茯苓及炙甘草,常用於對於小孩消化不良,脾胃氣虛氣滯等症。6

綜合上述,陳皮有理氣、健脾及補中益氣等多項的功能。

參考資料

1. 張永勳。陳皮。明通醫藥 2005; 343: 1。

2. 凌一揆。 中藥學。臺北市:知音出版社,2002:149-150。

3. 楊雪媚。略談陳皮的功用。明通醫藥 2006; 355: 20-23。

4. 陳國華。平胃散之臨床應用。明通醫藥 2009; 392: 24-26。

5. 姚春、陳國忠、李桂賢、越煒、梁雪。加味橘皮竹茹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5例。陜西中醫 2009; 30(1): 34-36。

6. 王印川。異功散在兒科臨床應用。陜西中醫 2005; 26(4): 364-364。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79期"101 / 7.23~ 7.29



黑面馬(行氣活血,祛風散瘀)

■平實

別名:白花藤、烏面馬、白雲花、白皂藥、一見消、火靈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丹
生長習性:常生長於低海拔灌叢裡,山野,荒地,草原中。
形態:黑馬面係多年生蔓性亞灌木,莖多分枝,具細稜,光滑無毛,單葉互生,柄基擴大而抱莖,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基部闊楔形,先端尖,全緣或微波狀,無毛,開花 10月至翌年 3月是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萼管狀,綠色,具五稜,外密被腺毛,有黏性,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纖弱,雄蕊 5枚,與花冠分離,子房止位,柱頭 5裂,果實蒴果膜質,蓋裂。
藥用部分:根、藤、葉
成分:根莖葉含有白花丹素,氫化白花丹 ?,氨基酸有機酸, ?類 ?。
性味:味苦,性平或微寒
功用:根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散瘀,消腫止痛等功效
主治:根及藤治風濕痺痛,胃痛,跌打扭傷,發育不良,肝脾腫大,血瘀經閉,梅梅,白血病,瘰癧,疥癖搔癢,毒蛇咬傷,孕婦禁用,葉可活心臟,跌打損傷,瘡癤,體癬,殺蟲藥等症,不宜多服。
方例:
1.風濕性關節炎:黑面馬根 15克水煎服用(需久煎) 3~ 4小時左右。
2.血瘀經閉:白花藤根(乾品) 30克或加豬赤肉 60克水煎服用。
3.眼翳:鮮白花丹搗爛貼在印堂,見水泡即除去。
4.婦女月信不通:白花藤根,凌宵花各 10克,茜草根,白花龍船花根各 20克,黃蝴蝶花莖 15克,白花益母草 12克水煎服用。
5.發育不良:烏面馬 15克水煎服用。
6.瘰袜潰:白花丹根(鮮品) 15~ 30克,加豬瘦肉適量水燉用。
7.心臟病:白花丹葉 10片燉豬赤肉適量服用。
本文載自2012/09/19"中華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5/03/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奶葉藤(健胃消食、消腫利濕)


文圖∕胡德欽
別名:土加藤、蔓苧麻、紅骨藤、糯米團。
形態:蕁麻科草本,葉對生,葉片卵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莖分枝,花單性,簇生於葉腋,花黃綠色。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效:健胃消食,消腫利濕,清熱解毒,治痢疾,咳血,白帶,乳腺炎,胃腸炎,食積胃痛,心臟衰弱。
用法:
1.奶葉藤 2至 3錢,水煎服,治痛經,痢疾。
2.鮮奶葉藤適量,搗爛敷患處,治對口瘡。
3.奶葉藤 1至 2兩,鮮橄欖 10至 12粒,燉瘦肉服,治咳血。
4.鮮奶葉藤全草 1至 2兩,水煎服,治白帶。
5.奶葉藤適量,燉瘦肉服,治心臟衰弱。
 
本文載自2012/09/16"中華醫藥網"

■正義
又叫:奶葉藤,糯米藤,糯米團,蚌巢草,糯米菜,糯米草、玄麻根、紅米藤、紅石薯、霧水葛、自消散、米漿藤。
生長環境:生於曠野、田埂、溝房、路旁、園地等濕潤地。
來源:蔓苧麻係蕁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或根,可供藥用。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分別晒乾使用
性味入經:味甘,苦性平或涼,入胃,心經。
功用: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健脾消食,生肌接骨,養血調經,止血涼血,消炎止瀉之效。
主治:消化不良,疔瘡腫毒,對口瘡,心臟衰弱,咳血,濕熱白帶,痛經,乳腺炎,跌打腫痛,小兒疳積,手指頭疔,刀傷,外傷出血,吐血,瘰 ?,尿血,喀血,衄血,痢疾,下肢慢性潰瘍,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症用量 15~ 30克單味勿久服用。
 驗方:
1.濕熱白帶:蔓苧麻 45克以米酒水煎加豬赤肉適量服用或鮮奶葉根 30克水煎服用或鮮蔓苧麻根,鮮水荖根,三白草根各 30克,車前草,白肉豆根各 30克水煎去渣加豬排骨 90克炖爛分 2次服用。
2.心臟衰弱:奶葉藤根 30克,豬赤肉適量炖爛服用。
3.咳血,吐血,糯米藤,白茅根各 30克,墨旱蓮 15克水煎服用或糯米團 30~ 60克,鮮橄欖 12粒,豬赤肉適量水炖用。
4.對口瘡:鮮蔓苧麻葉適量搗爛敷患處或奶葉藤,油加利葉,倒地玲,桉樹葉各 15克搗爛敷患處。
5.下肢慢性潰瘍:糯米團,三角泡,大葉按樹葉各鮮品及適量搗爛敷患處。
6.小兒疳積脹滿症,奶葉藤根 15~ 30克,二砂糖少量,水煎後調勻,黃砂糖少量服用。
7.血管神經性水腫:鮮蔓苧麻根 30克,加少量食鹽共搗爛外敷患處。
8.急性乳腺炎:鮮奶葉藤根 30克,加食醋少許搗爛,調勻後蒸熟可敷紅腫處。
本文載自2013/01/09"中華醫藥網"

五十肩?

■吳重達
  73歲的老太太,在診間主訴右肩痛已近 1年,活動度有些差。晚上睡覺時常被痛醒或根本痛得睡不著。她說有醫生診斷是五十肩,因復健治療無效故到我們門診來。
 她年輕時是個理容師,無受傷病史,也沒做啥粗重工作。理學檢查發現右肩活動度有個 10度左右的缺失而已,倒是整個袖口旋轉肌肌力都十分差。因此,配合病人年紀、病史與理學檢查發現,醫師認為她是個袖口肌肌腱斷裂的個案。後來,關節攝影檢查結果也證明了醫師的診斷。
 為什麼不是冰凍肩(五十肩)呢?病人與家屬都問。即使症狀十分像,都是痛與活動度受限,光是病人的年齡便否定了這個診斷。是因為不符合「五十」嗎? 不是。是因為年紀超過 50,太老了嗎?應當是。
 人體的結締組織會因年紀變大而發生退化。構成關節囊的結締組織會因此而變性;其中的彈性纖維會彈性變差且數目大幅減少。結果是關節囊會變得鬆弛。這個變化與五十肩剛好相反。五十肩是不知那個原因關節囊增厚且關節容量大幅減少,以致於肱骨頭被限制了活動範圍。臨床上便是痛與關節活動度大大的降低。其侵犯的年齡層以中年人居多。過了 65歲之後再診斷五十肩的機會微乎其微了!
 袖口旋轉肌肌腱炎會因痛、不敢動而造成次發性的五十肩,這種肌腱炎的變化在過了 55歲左右肌腱便會慢慢變性而增加了斷裂的機會。 過了 70歲肌腱炎基本上是有,但不多。肌腱斷裂已變成此年齡層的主要的疾患了!因此,過了 70歲就不該有五十肩的診斷了。
 (作者現任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2/09/16"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刺瓜(清熱利水、解毒除濕)

文圖∕胡德欽
別名:王瓜、黃瓜、胡瓜。
形態: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寬卵形,掌狀 3至 5裂,邊緣具緣毛,莖枝伸長,有縱溝及稜,花單生,黃白色,果實長圓或圓柱形。
性味:味甘、性涼。
功效:清熱利水、解毒除濕、袪痰、治水腫、腹瀉、高血壓、黃水瘡、濕熱下痢。
用法:
1.刺瓜嫩葉 1至 2兩,丹參 5至 6錢,水煎服,治高血壓。
2.刺瓜皮 1至 2兩,水煎服,治水腫。
3.刺瓜葉 1至 2兩,水煎加白糖適量服,治濕熱下痢。
4.刺瓜汁用來清潔和保護皮膚,可治療皮膚色素沉澱、促使皮膚光澤細嫩。
5.鮮刺瓜 100公克,鳳尾草 20公克,加水 500cc熬成 250cc飲用,有清熱,利水,止瀉功效。
6.刺瓜吃法煮食,炒食,做沙拉或切絲涼拌或醃清加工醬菜等,美味可口,很受消費者喜愛。
禁忌:脾胃虛寒者少吃。
本文載自2012/09/14"中華醫藥網"

腰椎骨折 老人常見的退化性骨病

■蘇聰明
  70歲的梁女士不過彎腰搬個花盆,之後腰部竟痛到直不起身來,以前只要躺個幾天,熱敷貼藥就會好轉;沒想到這次竟愈躺愈痛,直到感覺大小腿出現麻木時,家人才緊急將她送醫,經 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 4、 5節有裂縫性骨折。
 脊椎壓扁或有裂縫性骨折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退化性骨病,主要是骨質中的鈣排出量增多,而吸收減少的緣故。依臨床所見,凡是有體力差、活動量少、長時間臥床者,其體內的鈣質和維生素 D、 C及蛋白質缺乏,加上退化性病變引起的性激素水平降低時,都可能導致骨質日漸流失而引發此病。
 脊椎是承受全身體重的壓力,當骨骼不結實,就會將椎體壓扁或產生裂縫,一般常發生在脊柱,所以臨床表現也以慢性持續性的腰背痛居多,嚴重者可能導致臥床不起。由於骨質疏鬆、骨密度低、輕微外傷或幾乎未察覺到外傷,都可能導致胸椎、腰椎壓扁裂縫,因而出現脊柱後凸畸形。此外,股骨也常易發生壞死或骨折。
 就中醫而言,本病屬於中醫學「骨萎」的範圍,其主因為腎精不足、髓液不充、筋骨失養所致。由於腎氣的衰盛對筋骨的生長有重要關聯,所以中醫通常會使用補腎、生髓壯骨法來治療。
 臨床上,中醫將脊椎壓扁或損傷患者依症狀、病因、體質,歸納為兩種類型:「腎陰虧虛型」常見腰痠背痛、兩膝痠軟、面紅顴赤、手足掌心烘熱、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可用「知柏壯骨湯」治療,以滋補腎陰、強壯筋骨。而「腎陽不足型」患者常有腰背痠痛、膝腿痠軟、怕冷、手腳容易冰涼、面色蒼白、疲倦無力、小便頻繁等症狀,可用溫補腎陽、生精填髓的中藥「桂附壯骨湯」來緩解。
 要提醒的是,停經婦女及老年男性都是該病的高危險群,若有不明原因的腰痠背痛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千萬要保重自己的「老骨頭」。至於預防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要多做戶外活動、曬曬太陽、多吃些含鈣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等,都有助於降低或延緩脊椎疾病的發生。 (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
 

本文載自2012/09/14"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紅麴

◎文╱陳治諶

一、 基原

紅麴為麴黴科真菌紫色紅麴黴Monascus purpureus Went的菌絲體及孢子,經人工培養,使菌絲在粳米內部生長, 最終整個米粒變為紅色所得的製品1。

二、 性味歸經

《飲膳正要》言其「味甘性平,無毒」。《本經逢源》曰「甘微苦辛性平」。《本草綱目》記載「味甘性溫,無毒」。《本草便讀》云「味甘性溫,入脾胃血分」。《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太陰經血分」。《中藥炮製學》「歸肝、大腸經」。可見歷代醫家對紅麴的性味、歸經爭議不大,現代則認為紅麴味甘性平,無毒,歸脾、胃、肝、大腸經2。
三、 性狀特徵

紅麴外觀呈不規則顆粒狀,如大米,表面紫紅色或暗紅色,斷面紫紅色,發酵不完全者可見粉紅或白色米心。質脆易碎,微有酸氣,味淡。以紅透質酥、無雜質者為佳。實體解剖鏡下觀察,表面粗糙呈細小顆粒狀,有些附有粉色絨毛;橫斷面四周呈蜂窩樣,中心稍平整,有放射狀條紋,具角質化光澤2。

四、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紅麴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穀」。《中藥大辭典》記載「紅麴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治產後惡露不淨,瘀滯腹痛,食積飽脹」 3。

五、炮製

《本草綱目》記載「其米過心者,謂之生黃,入酒及酢醢中,鮮紅可愛,未過心者不甚佳。紅入米心,陳久者良」。加工而成的紅麴炭,形似紅麴,外皮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有焦香味。《炮炙大法》云「陳久者良,吹淨炒,研用」。綜觀歷代加工方法,釀製基本工序都包括以下步驟:浸米、蒸飯、晾飯、接種、搓麴、上鋪、噴水拌麴、曬乾等5。根據其不同炮製方法,紅麴可分為製紅麴、炒紅麴、紅麴炭等。《中藥大辭典》記載:「淨紅麴:篩淨灰屑,揀去雜質;紅麴炭:淨紅麴置熱鍋內,用武火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為度,噴淋清水,冷卻。」炒炭後增強其消積泄痢功效,臨床也可直接用生品6。

六、食用價值

紅麴顏色紫紅優美,可加強食品色香味的效果,增進人的食欲,促進脾胃運化,亦能解生冷物毒,故紅麴作為食品調味劑和食用天然色素。我國早在宋朝就瞭解紅麴的特性,應用紅麴製成紅糟、釀製黃酒及紅腐乳(醬豆腐),宋初《清異錄》中有「以紅麴煮肉」之說4。在台灣,紅麴是紹興酒及老紅酒的主要原料。所以紅麴的食用價值廣泛如下: 1.當紅色素使用。2.調製養生飲品:紅露酒、紅麴純露、紅麴醬、紅麴果汁、紅麴牛奶、紅麴豆漿、紅麴奶茶…等。3.醃漬加工農產品:紅糟肉、紅糟魚、紅麴黑豬肉、紅糟肉丸、紅糟排骨、紅麴香腸與紅糟魷魚等…多種。4.發酵品:紅麴豆腐乳、紅麴麵條、紅麴麵包、紅麴蛋糕...多種。5.生產低膽固醇蛋:用紅麴餵食母雞。

七、使用注意

《神農本草經疏》言「性能消導,無積滯者勿用,善破血,無瘀血者禁使」。《本草從新》云「忌同神曲,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藥用本草》記載「陰虛胃火盛,無食積瘀滯者不用」。同時,紅麴禁用於孕婦,大多數醫家認為紅麴不適合孕婦、陰虛火旺、無積滯、無瘀血等患者使用2。紅麴含有Monacolin K ,其實就是西藥Statin 類中的Lovastatin,故不宜再與其他的Statin 類藥物(如Atorvastatin 、Fluvastatin 、Pravastatin 及Rosuvastatin)併服,以免因同類藥品重複使用而加重副作用;同時也與statin 類藥物一樣,應避免和Fibrates 類降血脂藥品(如Fenofibrate 及Gemfibrozil )併用,以免引發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5。其他使用禁忌如下: 肝功能指數不正常者;長期酗酒以致肝功能受損者;正在服用抗真菌藥(Triazole類)或抗排斥藥(Cyclosporine 類 )或Erythromycin者;以及孕婦、哺乳婦女、嬰兒,皆不建議使用。另外,吃紅麴時不要喝葡萄柚汁或吃葡萄柚。

八、總結

紅麴為藥食兩用型中藥材,生產與應用歷史悠久,很早就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著色、釀酒、發酵、防腐、中藥等方面。中藥紅麴的各種產品製劑均是複方製劑,其中成分可以增強紅麴的作用,或對其他方面的疾病有保健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李東、劉源、謝靜、原文鵬、陳振德。 紅麴的起源、分類學及生藥學鑒定。中國藥業,2009; 18(3):1-2.

2. 張英傑、蘇桂花、苑述剛、阮時寶。 紅麴的中藥學及臨床文獻研究概述。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 22(5):92-94.

3. 陳平。紅麴代謝產物的研究現狀和前景。廣西輕工業, 2009; 9:4-5.

4. 傅金泉。 中國紅麴及其實用技術〔M〕。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7: 3

5. 林讚峰。紅麴在現代生物科技上的應用。健康世界,2009; 9: 21-26.

6. 呂俠卿。中藥炮製大全〔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4.

7. 蔡潔雲、歐藝深、劉麗瑩等。中藥紅麴降血脂藥理作用及其處方製劑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15):79-80.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77期"101 / 7.9~ 7.15

止癢


■王鼎源
 因黴菌而導致皮膚病或過敏性皮膚病時,一定帶有「癢」。因黴菌引起的皮膚病需對症治療,而過敏性皮膚病,需以體內治療為根本。
 酸模:金錢癬(頑癬)是許多的小兵疹或水皰集中在一起,呈現圓形的皮膚病,和足癬一樣,都是因黴菌所感染的皮膚病,若抵抗力差時,更易得此病。治療金錢癬,可用酸模汁塗於患處,頗有功效。
 山胡桃:白癬其感染部位於頭部,在頭髮邊際出現明顯的白色病斑,呈現細小的屑狀(鱗屑),而且會癢,這種皮膚病多發生在小學生。
 採下山胡桃未成熟的果實,將皮用搗碎器搗碎,再用此汁洗滌患部。若有癢的現象時,剝下山胡桃的樹皮,切碎晒乾,用 5至 10克加上 200毫升的水,煎熱至 1/3量, 1次洗淨患部。
 青蒿:皮癬(疥癬)是因寄生蟲(疥癬蟲)所引起的皮膚病,在指際間或大腿嫩膚處較易感染。其症狀是呈紅色的丘疹,晚上鑽進棉被睡覺時,即開始會癢,這是由寵物感染所致,所以需連同寵物一起根治。
 取 5至 6克的青蒿,加四百毫升的水煎熱至半量,以此液洗患部, 1天 2次,效果較佳。
 七度灶:痱子的發生原因是因汗腺受阻所致。七度灶的新鮮樹皮、小枝及生葉,被視為有治痱子之效,採回切細後,放進棉袋內,再浸入浴缸中,可作泡澡使用。
 讓皮膚保持通風乾燥,則痱子多能不治而癒,所以不必要借用藥物治療,倘若痱子集中一堆時,即要醫生診治。
 茵陳蒿:一般說來,皮膚病都會癢,不過據說過敏性皮膚病外,所有帶癢的皮膚病都可藉茵陳蒿治療。治療皮膚癢可用茵陳蒿 4至 5克,加水 400毫升,煎熬至半量以下,用以洗患部。
 薏苡:有消除疙瘩的效用。取薏仁 10至 30克,加四百毫升的水,煎熬至半量,此是 1天份量,當作茶飲用,只要持續喝一陣子後,不但疙瘩自然去除,更有美肌的效果。

本文載自2012/09/11"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耳鳴 單側得小心

藤、石菖蒲、遠忘、五味子、山茱萸、補骨脂為常見治療耳鳴中藥。
 耳鳴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症狀,有的人一段時間後消失了,有的人卻飽受耳鳴困擾,一直無法恢復。耳鳴是很惱人的疾病,不好治療但也不容易輕忽。特別是單側耳鳴得就醫檢查,以排除鼻咽癌或聽神經瘤的可能性。
 耳鳴是非常主觀的感受,在接受耳鼻喉科醫生基本的局部檢查,排除耳垢或中耳炎的可能後,醫生往往會安排聽力檢查。若有聽力喪失現象且為神經性損傷,則多無奈的表示無藥可治,要患者與耳鳴和平共存,其實更積極的作法是找出可能的原因更重要。
 耳鳴可分類如下:
 一、內耳性耳鳴:例如梅尼爾氏症和突發性耳聾。
 二、噪音外傷性耳鳴:
  1.慢性噪音性聽障:長時間處在噪音環境下所產生的聽音障礙,例如:鐵路、工廠、機場、修車廠工人、 DJ、電玩店員工、證券行員工等。原則上最大工業噪音允許量是 90分貝,且每天不得超過 8小時。
  2.急性外傷性聽障:短時間內,由巨大外在音聲刺激所致的內耳損傷,這是一種機械波直接造成的物理性傷害,例如廟會鞭炮聲, PUB、 KTV,搖滾演唱會,競選政見發表會等環境常造成耳脹、耳痛和耳鳴。
 三、代謝性耳鳴:最常見原因為高血脂症。
 四、血管性耳鳴:支配內耳的動脈阻塞或痙攣,極易造成內耳缺血,聽神經異常放電,臨床即呈現耳鳴症狀。
 五、腫瘤性耳鳴:單側耳鳴須特注意鼻咽癌和聽神經瘤的可能性。
 耳鳴的形成是末梢聽覺系統產生了和耳鳴相關的神經訊息,訊息在大腦皮質下層被偵測出來,最後由大腦皮質聽覺中樞感受到這些訊息,就是病患聽到的耳鳴聲。
 耳鳴病名首見於《內經》,主要病因病理和治則為風熱外邪侵襲,治以疏風清熱,散邪通竅,多以銀翹散主之;肝火上擾清竅,治以清肝泄熱,開鬱通竅,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石菖蒲、遠忘主之;痰火壅結耳竅,治以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方以二陳湯加減黃芩、黃連、薄荷、生薑主之;腎精精虧損失養,治以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方以六味地黃丸加減五味子、磁石、石菖蒲主之;脾胃虛弱失運,治以健脾益氣,升陽通竅,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石菖蒲主之。
 配合針灸,常用穴道如:耳門、聽宮、聽會、風池、腎關等,效果更好。配合小針刀於聽官穴點刺,可快速降低耳鳴聲。配合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有效提高耳內血液灌流,改善耳鳴。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

本文載自2012/09/10"中華醫藥網"

紫花鹽酸仔草(清熱解毒、仁氣活血)

/駱駝
又稱:大老鴉酸、銅鍾草、大號鹽酸仔草、紅花酢漿草、酢漿草、一粒雪、大酸味草、隔夜合、紫花酢漿草。
分布: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荒地常見野生,原產南美洲。
形態:為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地上莖,地下部有球狀鱗莖,白色。花 5~ 10朵排列成傘形花序,著生花軸頂端。花芽下垂。果實蒴果短線形,種子細小,橢圓形,棕褐色,花果期 3~ 12月
採集加工:春天至秋天採收根部或全草,鮮用。
效用:味酸性涼入大腸經,紫花鹽酸仔草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行氣活血,降火清肝,清心安神,利尿止渴等之效。
主治:痢疾,腹痛,胃痛,小便不利,淋濁,白帶,咽喉腫痛,尿路感染,月經不調,腎炎,蕁麻疹,丹毒,感冒失音,高血壓,痔瘡,急性淋巴腺炎,急性肝炎,跌打損傷,癰瘡腫毒,火燙傷,脫肛,神經衰弱失眠,支氣管炎,毒蟲蛇咬傷,牙痛等,胃酸多者慎用,孕婦也慎用,脾胃虛寒者忌用。
驗方:
1.咽喉腫痛:鮮紅花酢漿草 60~ 90克水煎湯,徐徐咽服用  
2.腎炎:紫花鹽酸仔草 30克,搗爛調雞蛋炒熟服用。
3.感冒失音:鮮小本鹽酸草,鮮大號酢漿草,鮮含殼草,鮮桑葉各適量,打爛絞汁服用。
4.痔瘡、脫肛:鮮紫花鹽酸草適量燉豬大腸服用。
5.燙傷:鮮紅花酢漿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6.跌打損傷:鮮紅花,鹽酸仔草,小本鹽酸仔草各 90克,鮮香附 12克,鮮鐵馬鞭 90克,食鹽少許,米酒適量,三味青草搗爛加入食鹽及米酒,後炒熱揉敷患部。
7.癰瘡疔瘡鮮紫花酢漿草,鮮一枝黃花葉各 30克,鮮紫花地丁 15克共搗爛敷患處。

本文載自2012/09/09"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中醫的幼兒袪痰法

■王鼎源
 凡能消除痰證的方法,稱為袪痰法。臨床上痰的性質有風、寒、濕、燥、熱的不同,常用的袪痰法中相應有清熱化痰,燥溫化痰,溫化寒痰,潤燥化痰,袪風化痰等方法,各適用於不同的病症。
 清熱化痰:用於熱痰,症見咯痰黃稠,面赤煩熱或驚悸狂,舌紅苔黃,脈滑數的患兒。常用方有千金葦莖湯、清氣化痰丸,礞石滾痰丸等。常用藥物有:青礞石、葦莖、淅貝、竹黃、竹瀝、桑白皮、魚腥草、蔞皮等。
 燥濕化痰:用於濕痰。症見痰多色白,易咯。胸痞惡心,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淡苔白,脈緩的患兒。常用方有:二陳湯,導痰湯,苓桂朮湯等。常用藥物有:洁夏、陳皮、川朴、紫菀、冬花、蘇子、桔梗、遠忘等,配合袪濕藥物運用。
 潤燥化痰:用於燥痰,症見嗆咳、氣促、痰稠而粘,咯吐不利,或咽喉乾燥且痛,音啞咯血的患兒。常用方有清燥救肺湯,百合固食湯等。常用藥物有:沙參、百合、川貝、枇杷葉、北杏仁、天冬、麥冬、紫菀等配合清熱化痰,養陰潤燥的藥物運用。
 袪風化痰:適用於風痰,此法在兒科的運用較多外風用疏風化痰法,常用方有桑菊飲,杏蘇散等。常用藥有:前胡、北杏、桔梗、甘草、枇杷葉、蘇葉、百部等。內風用息風化痰法。常用方有羚角釣藤湯,大、小風珠等。常用藥物有:地龍、 ?星、皂角刺等配合袪風藥物運用。
 痰的產生原因很多,袪痰必須分清寒、熱、虛、實的性質,從本而治。同時,治痰必須理氣。氣機通暢,痰證易消。
 
本文載自2012/09/06"中華醫藥網"  

腓骨骨折 

■吳重達
 美國奧運 1600公尺接力賽跑的選手在比賽中覺得小腿有一個聲響,隨著劇痛,他忍著痛跑完全程,美國隊也晉級決賽。
 賽後他被診斷出跑斷了腓骨,這算是一種急性的疲勞性骨折。在運動中因為肌肉產生的巨大力量是可以將骨頭給拉斷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青少年的拉扯性骨折,尤以股四頭肌的拉扯性骨折最常見。
 有人問,怎麼跑斷了腓骨他仍然可以跑完全程,還不影響全隊的成績?那便得看個人特質了。這種人個性堅強,榮譽心重,咬牙撐一陣子不成問題,最重要的是得了解這骨折的特性。
 下腿二骨,脛骨與腓骨,脛骨是較粗,在內側那一根,它在負重時承擔了體重的六分之五;腓骨是外側的小骨頭,它負擔剩下的六分之一,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其上端提供膝關節外側的肌腱、韌帶來附著而發揮了膝關節該有的功能,下端形成外側的踝關節,上、下端與脛骨發生關係而維持了下腿的長度。
 因為大部分的壓力由脛骨承受了,所以即使腓骨有斷裂仍然不會位移得很厲害。因此,忍一下還是可以度過去的!它較細小,血循不差,因此癒合不錯,若不是太離譜的骨折,有時我們也不會特別去固定它。
  1980洛杉磯奧運美國女子體操選手在跳馬項目試跳時弄斷了遠端腓骨,包紮後再跳,拿了個 10分滿分。第 1次美國在女子體操拿了團體金牌呢!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2/08/26"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了王哥(散瘀活血,消炎解毒)

■駱駝
生長習性:生於曠野山坡,草地,灌叢中,偶見栽培。
來源:屬於瑞香科灌木植物,了王哥根,根白皮可供藥用。
形態:全株無毛,莖常帶紅褐色,莖皮纖維豐富。單葉對生,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邊緣全緣,揉爛有粘質,花黃綠色,總狀花序,頂生,花被裂片 4,雄蕊 8枚。果實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果期 5~ 10月。
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挖,刮去外皮,洗淨,切片使用或備用。
性味:了王哥根白皮味苦、辛,性溫,有毒。
功能:散瘀活血,消炎解毒,逐水殺血等之功效。
主治:肝硬化腹水,紅腫毒瘡,牛皮癬,跌打損傷,無名腫毒,鶴膝風等症用量 6~ 30克,孕婦忌服,久煎可降低藥物毒性。
用法:
1.肝硬化腹水:了哥王根(去粗皮) 10克,龍葵 15克水煎服加工砂調服用或了王哥根白皮 6克,七層塔,桶交藤,小本鹽酸草各 30克水煎服用成了王哥根白皮 6克,黃水茄,木棉根龍鱗草,扛香藤各 40克水煎服用。
2.紅腫毒瘡,無各腫毒:了王哥根白皮,仙人掌各 30克,共搗爛,加 2砂糖適量調敷患處,或土大黃,金銀花,了王哥根,烏甜仔葉各適量加烏糖適量打爛調敷患處或龍葵根莖 30克,了王哥根白皮 10克,虱母子頭 25克水煎服用。
3.跌打損傷:了王哥根白皮 6克,以半酒水煎沖,兒童尿 1杯服用,或了王哥根 10克,太極草頭,西洋參、茜草根各 15克,泡米酒 180克,每服 10克,日服 2次。
4.牛皮癬:了王哥根白皮 30克,煤油 60ml浸泡 15天以上,取浸輕擦患處。
5.鶴膝風(腳風):了哥王根白皮,走馬風各 10克加水久煎沖米酒服用。

本文載自2012/09/04"中華醫藥網  

風箱樹(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胡德欽

別名:小楊梅、大葉柳、紅紮樹、球花樹。
形態:茜草科灌木,葉對生,葉片橢圖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鈍形,莖四稜形,總狀花序頂生,花冠白色,蒴果倒圓錐形。
性味:味苦,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治腸炎,痢疾,流感,跌打,對口瘡,甲狀腺腫,風濕關節炎。
用法:
1.風箱樹根,岡梅各 1至 2兩,水煎服,治流感。
2.風箱樹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治對口瘡。
3.風箱樹根 3至 4兩,荔枝乾 5至 8個,水煎服,治甲狀腺腫。
4.風箱樹根、風藤各 2至 3兩,水煎服,治風濕關節炎。
5.風箱樹根莖,散血草各適量,水煎服,治喉痛。

本文載自2012/09/03"中華醫藥網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喉嚨保養


 很多人都有聲音沙啞的經驗,大聲嘶吼後,或是喉嚨痛伴隨聲啞,或是久咳後,或是感冒吃麻油雞,或是唱歌太久後……等,都有可能造成聲音沙啞─所謂嗄聲。當然,經過適當休息和調理後,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恢復正常聲音,但少數患者或是沒有充分休息和治療,聲音沙啞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正常,成為困擾。
 聲音的三大影響因素是:音量、音頻、音色。這三大要素常常決定了一個人的聲音的特色;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聲音的「好」或「壞」,因為聲音好壞的決定是相當主觀的,所發出的聲音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或是屬於病態,是非常難以驟下斷論的。換句話說,什麼樣的聲音才是沙啞的聲音?一般所說的「嗄聲」,又要如何來決定呢?在臨床上的確非常困難的,基本上真正的嗄聲在於音量和音色的變化,音頻次之。
 什麼樣的聲音才是沙啞呢?醫學上將其分析為四要素:粗糙性( rough),氣息性( breathy),無力性( athemia)和緊張性( strain) 4項的程度,又分為 4級,無(○),輕度(+),中度(++),重度(+++)。
 喉內肌是一條神經纖維,管理著約 30條肌纖維,因此人的喉部,在整個身體而言是屬於一個相當精緻的器官,所以聲帶稍有毛病,就可能造成聲音沙啞,然而很奇妙的是,喉部是一種具有代償作用的器官,假以時日,它自然而然地調節其功能,會使沙啞之聲日趨正常化。一般而言,喉部機能的代償作用可能在 2至 6個月內完全發揮出來,但病人在聲音沙啞 2週未恢復時,必須儘早就醫檢查。
 聲音沙啞在中醫又分為急喉瘖和慢喉瘖。瘖是唵然無聲的意思。急喉瘖是由於外感風寒,風熱之邪,致肺氣壅塞,氣機阻滯,聲戶腫脹,開闔不利造成的。治療上,外感風熱則疏風清熱,利喉開音,方以清咽利膈湯加蟬蛻,胖大海主之。外感風寒則辛溫解表,宣肺開音,方以《喉科秘旨》六味湯(桔梗、甘草、薄荷、荊芥、防風、疆蠶)加減蘇葉、杏仁、蟬蛻等。慢喉瘖多由肺、脾、腎虛損而致。肺腎陰虛則滋養肺腎,降火利喉開音,方以百合固金湯加減知母、黃柏、蟬衣、木蝴蝶。肺脾氣虛則補益肺脾、益氣開音,方以補中益氣湯加訶子,石菖蒲等。氣滯血瘀痰凝則行氣活血,化痰開音,方以通竅活血湯加減丹參、川七、乙金、澤蘭、丹皮等。
 平時保養,可以胖大海 3錢、羅漢果 1顆、麥冬 3錢、紅棗 2錢、水 2000cc,煮沸 15分鐘,溫溫喝,有助喉部保養。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載自2012/09/03"中華醫藥網  

英吉的肩關節脫臼


■吳重達
 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三壘手 Inge在打擊時發生左肩關節脫臼,他自己把它復位,然後打了 1支長打。
 事後他說過去他已發生過 10來次的左肩脫臼,他已學會自己復位,然後繼續運動。這場比賽之後他被放入 2週傷兵名單,然後就復出比賽。
 依定義,他的肩關節脫臼屬於習慣性脫臼。依照治療原則他是開刀的必然對象。可是,一反常理,他並沒有接受開刀,反而仍在球場上打拚,怎會這樣呢?
 肩關節向前方脫臼創造出關節囊的撕裂傷,稱之為 BANKART氏病變,這個撕裂處沒有辦法自行癒合,若是尺寸夠大,便會引起以後容易再次脫臼,而每一次脫臼便有機會再把裂傷處弄得更大、更複雜。
 可是肱骨頭的位置並不只由這個裂傷決定,只要裂傷不大,加上加強肩關節的肌肉群,肱骨頭是可以被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移動而不致再引起脫臼,這也便是我們在處理第一次脫臼病人時的原則,先將脫臼復位,再做積極的復健,然後觀察病人的狀況。若不是重工作者或使用肩關節頻繁且壓力很大的運動員,例如投手、美式足球選手等,通常再脫臼的機率並不高,尤其台灣人不喜歡運動,再脫臼者真的不多。
 因這選手脫臼側是非慣用手側,不必用來投球,因此他選擇不開刀是合理的。這個刀開下去至少得休息、復健 1年,有時候開刀的結果會不如預期,甚至失敗,風險評估一定要先做好。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主任)
本文載自2012/09/02"中華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