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壓力大 膀胱過動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2015-03-27
 1名餐飲業女員工因為工作壓力,加上容易緊張,導致生活步調錯亂頻頻跑廁所,只好包尿布上班。中醫師指出,緩解膀胱過動症,除避免刺激性飲食,平時也可多做凱格爾運動,並養成良好的排尿及生活作息習慣。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2007年華人膀胱過動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膀胱過動症的華人盛行率為15.8%,台灣女生因罹患膀胱過動症導致尿失禁的比例為14.8%,是兩岸三地的第1名,但患者的就診率只有3成,且近2成患者使用紙尿褲、衛生棉等吸水產品,避免出糗,有人因此產生憂鬱、悲觀情緒,影響生活及人際關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指出,膀胱過動西醫治療效果有7到8成,治療後都能改善生活品質,治療膀胱過動最常見的藥物是抗膽鹼,可減少50%以上的頻尿次數,但有些患者因服用抗膽鹼藥物後產生口乾、便秘、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或因過度抑制膀胱而產生尿儲留,停止治療。

 廖麗蘭指出,根據門診經驗,許多患者都是因為生活壓力大或容易緊張,導致膀胱過動,中醫臨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湯、加味消遙散、甘麥大棗湯、炙甘草湯、酸棗仁、白芍,這些藥物都是疏肝及養血柔肝的作用,目的是在調節人體氣機,讓氣的疏泄正常,以疏解緊張焦躁,情緒能放鬆,膀胱急迫尿及的症狀也跟著解除,這是中醫治療膀胱過動的機理。

 廖麗蘭建議,不管中、西醫,治療膀胱過動效果都非常好,若有尿急、頻尿、夜尿、尿失禁這些膀胱過動症的常見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此外,可以選用玫瑰花、浮小麥、合歡皮、紅棗等緩解情緒的食材,再配合內關、血海、太衝穴位的按摩,平時多做加強骨盆底功能的凱格爾運動,並養成良好的排尿及生活作息習慣。

本文轉載自2015/03/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痛,是疾病重要信號

■王郭丹鳳
2015-03-27
 頭痛:症狀為跳痛、脹痛,有時伴惡心、嘔吐、視力障礙或發燒,應考慮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變、腦腫瘤等。
 鼻竇部位疼痛:常伴有鼻塞、流膿鼻涕、鼻竇局部有壓痛,多為鼻竇炎引起。
 耳痛:耳廓有牽拉痛,或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前者見於外耳道癤腫,後者多見於化膿性中耳炎。
 咽痛:吞咽食物時可使咽痛加劇,多因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引起。
 頸痛:頸痛有時伴有一側或兩側上肢麻木、頭暈和不同程度的頸部活動受限,見於頸椎病等。
 胸骨後方疼痛:如在40歲以上,出現發作性胸骨後方疼痛,疼痛與勞累、情緒激動有關,每次發作持續3至5分鐘,經休息可自行緩解,應考慮冠心絞痛。
 肝區右上腹疼痛:若疼痛性質為鈍痛,並伴食慾下降、腹脹,需考慮傳染性肝炎;若為發作性疼痛,伴惡心、發燒、黃疸,應想到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的可能。
 腰疼:如出現發作性腰部或前腹部疼痛,並向大腿根部放射,伴隨輕度惡心、尿液呈紅色,應考慮腎或輸尿管結石。腰部劇烈疼痛,伴活動受限,疼痛向足跟放射,應作為診斷椎間盤病變、坐骨神經炎的重要依據。
 骨骼疼:骨骼疼痛伴關節紅腫者,應考慮風濕性關節炎,少數病人應考慮腫瘤轉移所致。
 劇烈腹痛:始於中上腹,逐漸局限於右上腹膽囊區的疼痛常被患者當做胃痛。經過服藥,疼痛不能緩解者,應進行超音波檢查,可發現膽囊炎或膽石症。
 單側腿痛:沒有任何誘因的單側腿痛,很可能預示著血栓的形成。
 乳房壓痛:撫摸或擁抱時,如乳房某部位有壓痛,用手按該痛點發現小硬塊,並有觸痛,應警愓乳房腫瘤。

本文轉載自2015/03/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便秘4大證型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5-03-26
  便秘,一般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經常兩三天或更久的時間才排便一次;或排便次數不減,但大便乾硬,排出困難;少數患者排便雖軟,但解不完全,需費力才能解出。長期便秘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很大,包括頭痛、煩躁、痘瘡、口臭、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胃口減退、痔瘡、肛裂等。

 中醫治療便秘強調辨證論治,以下列舉常見的證型分述如下:
 1.氣虛型便秘:
 患者常感大便不硬,但排出困難,要上很久或用力解、按壓腹部才能幫助排便。有時感覺肚子脹甚至有重墜感,按壓軟而不痛。治療常選用健脾補氣的藥材,如黨參、白朮、茯苓、黃耆等。
 2.血虛型便秘:
 患者常好幾天才排便1次,常覺得大便乾硬,排出困難,解便耗時久。這類型的人臉色萎黃無光澤,容易疲倦打呵欠、頭暈、眼睛乾澀、手腳麻或抽筋。治療常選用補血潤腸的藥材,如當歸、熟地、白芍、決明子等。
 3.氣滯型便秘:
 患者易腹脹腹痛,總覺得排便不乾淨,常合併胃悶、打嗝、胃酸逆流、咽喉有哽阻感、或胸悶似有物重壓等症狀。這類型的人多有坐臥太久、缺少運動、容易緊張焦慮及精神抑鬱的情形、或有腸沾黏的病史。治療常選用疏肝理氣的藥材,如柴胡、枳殼、木香、檳榔等。
 4.實熱型便秘:
 患者排便困難、疼痛、或合併痔瘡腫痛出血。常見於少吃蔬果、身體水分不足、喜歡吃燒烤炸辣或抽菸喝酒的人,患者可能兼有口臭、青春痘,體質偏肥胖。治療常選用清熱存陰的藥材,如大黃、芒硝、蘆薈、石斛等。

 預防便秘的方法包括:
 1.晨起空腹飲溫水,或淡鹽開水、蜂蜜水1杯,以促進腸胃道的蠕動,有助於排便。
 2.一天之內少量多次地飲用2000c.c.以上的白開水。但洗腎與心臟病的患者除外。
 3.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菠菜、地瓜葉、香蕉、木瓜等。
 4.避免過度食用煎、烤、炒、炸的食物,如炸薯條、炸雞排等。
 5.避免過度食用寒涼類的蔬果,如蘿蔔、苦瓜、梨、西瓜等。
 6.多活動以流通氣血,每天至少走路30分鐘,將可促進腸胃道蠕動。
 7.以肚臍為中心作順時針方向的腹部按摩。
 8.避免過度的情緒起伏,保持精神舒暢。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 本文轉載自2015/03/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蔓荊子 治風熱頭痛

    ■呂晃禎
    2015-03-25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列的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入胃及肝三經,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治:風熱外感,偏、正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昏暗不明,目珠內痛,頭眩目暈,濕痹拘攣。。

     蔓荊子治療風熱誘發之頭痛,臨床上常與石膏、白菊花、防風等相互伍配應用,以增加療效。如與川芎、篙本等共用,可治頭風頭痛之症。倘風邪所致之目赤腫痛,頭昏目暗,則與決明子、白菊花、川芎同用。若風寒侵目,羞明澀脹、腫痛淚出,則與白蒺藜、荊芥、柴胡、防風等藥共用。如治飲食勞役不節之內障眼疾,常與人參、黃耆、黃柏、白芍等藥同用。單味蔓荊子浸酒服,也可療內風引起之頭風疼痛。如與陳皮、甘草、黃耆等藥共用,可治兩目緊急縮小,羞明畏日,或隱澀難開、睛痛昏花,目中熱如火。若風熱上擾,目赤腫痛,目昏多淚,也可與龍膽草、蟬蛻、菊花等藥共用。如清陽不升,目生翳障,耳聾耳鳴,失眠健忘,則取蔓荊子升發之特性以輕利頭目,伍配黃耆、黨參、白芍、升麻、葛根共用。治太陽頭痛、頸項強痛,風濕痹痛,常與川芎、獨活、羌活、防風等同用,以增強祛風止痛之功。若肝經蘊熱,風毒之氣內搏,上攻眼目,翳膜遮睛,赤腫疼痛,癮澀難開,則與榖精草、梔子、黃芩、蟬蛻、木賊等藥同用。

    鎮靜、止痛
     蔓荊子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茨烯和派烯,蔓荊子黃素、γ-氨基丁酸維生素A,及微量生物鹼,牡荊子黃酮(即紫荊牡荊素),蔓荊子堿等。現代藥理研究,蔓荊子具有鎮靜、止痛、退熱、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及增加微循環的血流量,有降壓作用(可治療高血壓引起之頭痛),對於呼吸道有鎮靜、平喘和祛痰作用,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及抗癌作用。

     蔓荊子一般用量以6-10克為原則,內服:可煎湯、為丸、為散;若酒浸:煎湯外洗皆可。在使用上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和胃虛者慎服。胃虛人不可服,恐助痰生濕。瞳神散大者尤忌之。(《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之」。《醫學起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凅筋衰者勿服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嬴敗者亦勿用也」。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喝果汁 不等於吃水果

    張仙平
    2015-03-24

      炎炎夏日,在戶外曬到頭昏眼花之際,這時走進超商吹冷氣,來杯清涼的飲料,真是舒暢無比。每到夏季,各大量販店及便利商店便又掀起一波冰品大戰。除了各式茶飲外,果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

     相較於碳酸飲料或奶茶,喝果汁確實營養多了。但若以為喝杯果汁等同吃進新鮮水果,可就大錯特錯。新鮮水果除了是維生素、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更重要的是其富含膳食纖維。

      眾所皆知,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健康,並可避免便祕、腸憩室及大腸癌等慢性病的發生。然而,市售果汁幾乎都會過濾掉這些含有纖維質的果渣成分,因此,喝果汁很容易攝取不到膳食纖維。

     另外,大部分的市售包裝果汁為了提升口感,含糖量都很高,連帶地熱量也跟著提升。對於糖尿病患或需要體重控制的人來說,是一種潛藏性的危險食物。即便是健康的人,長期攝取過量的高糖果汁,也有可能造成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上升,而加入高血脂行列,且為了口感或賣相更佳,某些市售果汁甚至會加入更多不明的添加物。反之,新鮮水果因含有天然果糖,不須藉由大量或濃縮的方式,也不需要額外添加其他成分,便能提供自然的口感

     除此之外,市售果汁在加工製造過程中,因為需要進行壓榨、高溫殺菌等步驟,往往會破壞水果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舉例說,水果中含量最豐富的維生素就是維生素C,但是維生素C相當怕熱,若周遭溫度超過60度,維生素C就會破壞殆盡,如此一來,原本喝果汁的用意便不復存在。

     有人會說,如果不是喝市售的果汁,而是自己打的天然果汁呢?這就跟吃新鮮水果一樣了吧?其實不然,因為您還是會不小心吃進較多的熱量。要製備一杯250c.c.的柳橙汁,需要的柳橙量至少是4~6顆,遠超出衛福部一日2份(顆)的建議,長期下來,會有身材變形的危機。說了這麼多,就是要提醒您,喝果汁其實不能取代新鮮水果,可別每天喝上2大杯,當作沒空吃水果的替代品,當心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步向肥胖及高血脂的道路。
      (本文作者張仙平為益富營養中心總監)

    本文轉載自2015/03/2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換季 皮膚搔癢

    2015-03-23
     季節變化容易出現缺脂性皮膚炎,民眾平時應注意保濕,減少皮膚刺激,必要時可搭配中藥洗劑或按摩穴位,改善症狀。

     保養上首重保濕,沐浴後使用有吸水,如甘油、玻尿酸、尿素等,及鎖水如凡士林、礦物油、石蠟等成分的保濕產品不定時補擦。

     皮膚容易過敏者可選擇無香精或無防腐劑的產品,偏乾性者選擇鎖水效果較佳,偏油性者則用質地較清爽的產品。

     洗澡時要注意水溫不要過高,不要用力擦洗、過度清潔,以免加速角質層的水分流失及皮脂膜的破壞,僅在易髒部位用低皂鹼清潔劑、清水即可。

     衣著方面,由於毛料或尼龍材質較粗糙,摩擦易刺激皮膚,貼身衣物以棉質或絲質為首選。

     當搔癢症發作時,切忌搔抓,可用冷水輕拍搔癢部位緩解癢感;空調房內可種植盆栽或放加濕器保持室內溼度;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粥、豆漿,或具有滋陰作用的食物如蘿蔔、蓮藕、荸薺、梨、蜂蜜,並適時補充水分,少食或忌食辣椒、蔥、薑、蒜、胡椒、燒烤炸。

     中醫藥材方面,可用三黃洗劑外擦;若僅刺癢感則用地膚子、蒼耳子、蛇床子、苦參各50克包煎,至適當溫度後輕洗局部刺癢處,每1至2日1次,每次約20至30分鐘,最好由中醫師看診處方,不宜自行使用。

     穴位按摩可加強氣血通暢,平時作穴位按摩,促進體表氣血循環,穴位有大杼、地倉、關衝、陽池、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等。

    (台南市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王瑜婷提供,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5/03/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認識泌尿系結石

    ■王鼎源2015-03-21
     泌尿系結石是常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主要是結石阻塞尿路,影響排尿,使尿液潴留而引起感染。因此梗阻、潴留、感染與結石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以致結石逐漸增大,最後可致腎功能喪失。
     泌尿系結石症在臨床上產生的症狀,也因結石存在部位不同而異。
     1.腎結石:主要症狀為腰痛,一般呈持續性純痛,可由下沿輸尿管放射至下腹、睪丸和外生殖器,有時發生陣發性痠痛,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尿,並有病側腎區叩痛。若結石嵌在腎盞中靜止不動,則無任何症狀。
     2.輸尿管結石:結石存在輸尿管中,輸尿管強烈收縮,以迫使結石下降,因而引起陣發性絞痛,並伴血尿。
     3.膀胱結石:有排尿不暢或突然排尿中斷的症狀,在體位改變後又能繼續排尿。同時排尿時有下腹疼痛,疼痛放射至外生殖器部。
     4.尿道結石:男孩較多見,常與包皮過長、包莖等同時存在。臨床上有急性尿潴留的症狀,同時啼哭呼痛,陰莖有充血和水腫現象。
     一般草酸鈣結石病人,應忌吃含草酸鈣高的食物,如菠菜、草莓、核桃、雪裡紅以及土豆、辣椒等;磷酸鹽結石病人,應控制磷和鈣的攝入,如少食牛乳、豆腐、蝦皮、海帶、肥肉、蛋黃等含鈣、磷高的食物;尿酸鹽結石病人,應限制蛋白質和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內臟、沙丁魚、蝦、蟹、豆類、蘑菇、花生、菠菜等。
     研究證實糖有促進泌尿系結石形成的可能,多食糖後,尿中鈣離子濃度、草酸及尿中酸度增加,可促進結石的形成,故泌尿系結石病人,要忌吃過多糖。
     有些人認為多喝啤酒可排泄結石,但釀製啤酒中的大麥含有鈣、草酸等,能使尿酸增加,多飲啤酒不但不能防止腎結石,相反可促使腎結石的發生。
     多飲水可使尿量增多,降低尿液中各種鹽類的濃度,防止尿液濃縮,減少結石晶體的沉澱,這樣可防止結石的形成和增大。尿量增多能使小的結石隨尿液排出。
    本文轉載自2015/03/2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健康醫點靈>按摩保健養生

    ■王中
    2015-03-20 
     保健按摩以穴位按摩為主,重視頭、腹、腰、背部位的按摩,常用拍打和捏擊點壓等手法。按摩時思想要集中、放鬆安靜、排除雜念。

     下面介紹幾種適宜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按摩。
     1.摩耳:兩手分別按摩兩側耳輪共18次。然後用兩手魚際處掩進耳道,手指放在後腦部,用食指壓中指並滑下強彈後腦部24次,可聽到咚咚聲,此種作「鳴天鼓」。按摩耳輪可增強聽力,防耳鳴和凍瘡。 2.叩齒:思想集中,上下牙齒輕叩36次,這樣可改善牙周血液循環,能固齒。
     3.運舌、潄津:舌在口腔內上下牙齒外側運轉,左右各18次,產生唾液後,將唾液鼓潄36次,分3次徐徐嚥下,意想唾液慢慢降到丹田。此法可增強食慾及消化功能。
     4.擦鼻:兩手拇指指背互相擦熱,夾鼻,以迎香穴為中心,輕輕上下擦兩側鼻翼共18次。此法可預防感冒、鼻塞等。
     5.目功:輕閉雙眼,拇指微屈用兩側指關節處擦雙眼皮18次;再用兩大拇指背輕擦眼眉各18次。然後再輕閉雙眼,眼珠左右旋轉各18次。
     6.擦面:將兩手掌互相搓摩發熱,然後用兩手掌由前額往鼻兩側向下擦,直到下頷。然後反方向擦至前額。反覆擦面36次,能使容顏光澤紅潤。
     7.頸功:兩手指相互交叉抱後頸部,仰視、兩手與頸爭力,能舒緩肩頸、目眩。
     8.揉肩:左手掌揉右肩18次,再右手掌揉左肩18次,可舒緩肩關節。
     9.擺臂:兩手輕握拳,兩前臂彎屈90度向後交替擺動18次,能促進肩關節和胸大肌的活動能力。
     10.搓腰:先將兩手互相搓熱,以熱手搓後腰部各18次,防治腰肌勞損。
     11.搓尾骨:用兩手食指和中指搓尾骨部,兩側各搓30次,能改善肛門的活動功能。
     12.擦丹田:將兩手擦熱先用左手掌沿大腸蠕動方向繞臍作圓圈運動,即由右下腹到右上腹,左上腰、左下腹而返回至右下腹;周而復始作100圈。再將兩手搓熱,用上法以右手擦丹田100次,能幫助腸胃蠕動。
     13.揉膝:兩手同時揉膝關節100次,可增強腿力。
     14.按湧泉穴: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壓右足心100次,再用右手按壓左足心100次,能調節心臟功能。
     15.和帶脈:自然盤坐,兩手胸前相握,上身旋轉,自左向右轉16次,再自右而左轉16次,後仰時吸氣,前俯時呼氣,能增強腸胃活動。

    本文轉載自2015/03/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仙人杖 袪風除濕 利尿消腫

    又稱:鳥不宿、鳥踏刺、楤木、鵲不踏、刺當樹根、刺龍色、山通花根、刺楤。
    形態特徵:為五加科楤木屬有刺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被黃棕色絨毛,疏生短刺,葉大,互生,是單數二回或三回羽狀複葉,小葉寬卵形,邊緣有鋸齒,上方疏生粗糙伏毛,下面有黃色或灰色短柔毛。花頂生或腋生,為傘狀花序再排成圓錐花序,花序抽長,密生短柔毛,花梗短,花小,花黃色或白色,果小球形。
    藥用:根皮、根、莖皮、葉。
    採集:全年可採集,剝皮,切小段,鮮用或曬乾備用。
    主要成分:根皮及莖皮含有楤木皂苷、鞣質、膽鹼和揮發油等。
    性味:根皮:味甘,微苦性平;根:味辛,微苦性溫。
    功用:根/袪風活血、利濕化瘀、解毒消腫;葉/收斂止痢;根皮袪風除濕、利尿消腫;莖皮/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應用方法:
    1.腰椎挫傷:鮮仙人杖根皮10~15克、豬腳1隻燉服用。同時取根煎水外擦。
    2.類風濕關節炎:鳥不宿白皮30克、雞血藤、黃金桂各15克,用半酒水煎服用。
    3.無名腫毒:鮮楤木根30克搗爛外敷。

    本文轉載自2015/03/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松葉蕨(活血通經,利關節)

    文圖/胡德欽
    2015-03-19
    別名:石寄生、石刷把、松葉蘭、龍鬚草。
    形態:松葉蕨科多年生常綠植物,葉著生於莖稜線上,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疏生於枝條稜角上、呈2至3裂、革質、莖叢生、下部不分枝、上部兩岐分枝多數、孢子囊球形、孢子腎形、孢子黃白色、由子囊背裂開散出。
    性味:味甘、辛、性溫。
    功效:活血通經、袪風濕、利關節、治跌打損傷、風濕痺痛、婦女經閉、風濕關節痛。
    用法:
    1.松葉蕨為末、調酒服、每次服1錢、治婦女經閉。
    2.鮮松葉蕨2至3兩、加冰糖、燉豬心服、治內傷。
    3.松葉蕨乾品1至2兩、浸酒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治關節風濕。

    本文轉載自2015/03/1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穀精子 明目退翳

    ■圖文:呂晃禎
    2015-03-18
     對於長期須盯著銀幕的工作者而言,眼睛乾澀、紅腫癢痛、發炎、眼眶腫脹、佈滿血絲,都是日常便飯,如沒有適當休息或調養,視力將很快衰退。介紹明目退翳藥穀精子供參考。

     穀精子為穀精草科1年生草本植物,穀精草的乾燥帶花莖的頭狀花序,通稱「谷精珠」。其味辛、甘,性平,歸肝入胃;質輕生散,具有祛風散熱,退翳明目之效(《本草綱目》:「穀精草體輕性浮,能上行陽明分野。凡治目中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主治: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翳障不明,雀目(《本草綱目》:「治頭風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頭風頭痛,鼻塞鼻淵,喉痛喉痺,牙痛瘡疥(《開寶本草》:「主療喉痺,齒風痛及瘡疥」),風疹搔癢。

     若風熱引發之各種目疾,如翳膜遮睛等症,常與白菊花、防風、赤芍、麥冬、生地等配伍為用,以增加療效。風熱上擾,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生翳膜,常與龍膽草、赤芍、荊芥、連翹等同用。如(穀精草湯《審視瑤函》)。若風熱頭痛、牙痛、咽痛喉痺,可配伍薄荷、菊花、牛旁子同用。倘與防風、生蛤粉、白芍、黑豆等藥共用,可治小兒豆疹,眼中生翳(《攝生眾妙方》)。牙齒風疳,齒齦瑄露,則與蟾酥、白礬等共用,如(榖精草散《太平聖惠方》)。腦風頭痛,則與硝石等藥共用,如(谷精草散《聖濟總錄》)。穀精草如單味使用,可治鼻  ,心神煩悶(《太平聖惠方》),小兒甘熱,手足心熱。小兒雀目(《衛生家寶方》),偏正頭痛(《姚僧坦集驗方》)等症。

     穀精草主要成分為榖精草素,體外試驗對各種菌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對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煎劑對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榖精子一般用量以6-12克為原則,用於各種眼疾常與蜜蒙花、石決明、枸杞子等藥共用,有清肝明目、疏風泄熱,止癢退翳之效。榖精子雖然然能明目,但使用上仍有些注意之處,如陰虛血虧目疾者不宜。忌鐵器煎藥。(《本草述》:「忌鐵」。《得配本草》:「血虛病目者禁用」。

     眼睛保健方式;可用按摩手法按壓眼睛周圍的穴位,如瞳子髎、睛明、承泣、陽白等以放鬆緊繃的肌肉,或作眼球運動,以改善疲勞症狀,如能用穀精子(穀精草)桑葉、菊花、薄荷、枸杞子等藥泡茶服用,能有效改善眼睛疲勞,防止視力減退等各種眼疾。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山藥料理 涼拌煮湯磨成泥 依品種料理

    張仙平
     2015-03-17
      大家常吃各式各樣的山藥料理,不管是涼拌山藥、排骨山藥湯、四神湯、山藥泥等,在各種不同的烹調處理之下,都能享用到山藥不同的口味。其實,每個品種的山藥,都有它適合的料理方法。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食用部位為地下塊莖,又稱為長薯、淮山、山薯,盛產期為9月至4月,以顏色可分為白色和紫色,紫山藥質地較硬,烹調時間需要久一點;以塊莖形狀可分為長形和塊狀兩種。

     常見種類有:
     1.日本山藥
     進口於日本,體型較一般山藥細長,質地細緻,適合涼拌。
     2.陽明山山藥
     外皮淡褐色,口感鬆軟清甜,山藥雞湯為當地野菜餐廳的美食菜單之一。 
     3.紫山藥
     含獨特香氣,適合用來磨成山藥泥,做成煎餅或點心。
     4.紫皮山藥
     又稱為牛奶山藥,適合炒、燉、煮湯。

     挑選山藥訣竅:品質好的山藥表皮會比較光滑、無裂痕、鬚根少,大小相同的山藥,以較重的較佳,但不要超過2公斤。

     處理山藥的注意事項:調理山藥時,最好戴上手套或套上塑膠袋再削皮處理,因為山藥含植物鹼,容易使過敏者手部發癢。

     山藥的保存方法:山藥放置於陰涼處保存即可,大約可保存2~3星期。

     山藥為地下塊莖,不管是什麼品種,都歸屬於六大類食物中的全榖根莖類,所以,坊間有傳言說多吃山藥可以降血糖,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山藥與米飯同一類,糖尿病患者可以用替代的方式,例如:吃了半碗山藥就少吃半碗飯,以這樣的方式調整,就不怕多吃的山藥轉變成血糖,也能跟著大家一起享用美味的山藥料理。
    (本文作者張仙平為益富營養中心總監)

    本文轉載自2015/03/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牛黃解毒丸 有副作用

    ■王鼎源
    2015-03-17 

     牛黃解毒丸是一種非處方的藥物,因為購買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廣泛。例如上火了,嘴裡長瘡了,牙齦腫痛了,便秘了,都可以吃點牛黃解毒丸來解決問題。
     但是,假如長期服用牛黃解毒丸的話,往往非但解不了毒,還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甚至中毒。

     牛黃解毒丸中含有雄黃和大黃,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大量服用就會導致砷中毒。其中的雄黃會損傷神經和血管,還能引起腎、肝、脾以及心肌的脂肪變性、壞死甚至致癌;大黃會干擾膽紅素的代謝途徑,進而導致黃疸。同時還會引起肝細胞退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者增生。

     牛黃解毒丸所引起的常見副作用,有全身皮膚丘疹斑塊、瘙癢、口腔、食道、胃糜爛、粘膜腫脹出血、呼吸急促、胸悶等。

     此外,長期服用牛黃解毒丸,還可能導致慢性重金屬中毒,主要症狀表現為毛髮脫落,皮膚角質化以及神經感官異常等。

     牛黃解毒丸只有短期緩解症狀的作用,因此只有在上火比較嚴重的時候才能服用,如牙痛、便秘和口舌生瘡等。

     在服用牛黃解毒丸時,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託,不能隨意增加和減少藥量,同時也不要擅自服用。開始的時候劑量可以稍微大一些,1次3至5顆,每天3次。但是隨著症狀的減輕,藥量也應該慢慢減少,服用的週期不要太長,最好不超過1週的時間。

     治病不如防病,注意以下幾方面,就可以有效防止「上火」的症狀發生。
     1.規律生活作息,定時定量進餐,不暴飲暴食或一頓不吃、一頓大吃。
     2.多吃清火食物,新鮮的綠葉蔬菜和水果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像胡蘿蔔、黃瓜、柳丁等,都可經常食用。
     3.心情不好,情緒受到刺激往往會發生「上火」症狀。
     4.一旦「上火」,就要遠離辛辣食物,戒酒戒菸,杜絕熬夜,保持口腔衛生,多喝水,一般情況下,幾天之後症狀就會得到改善。

    本文轉載自2015/03/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9大危險群 糖尿病候選人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2015-03-14 

     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體能活動和過度的飲食,使得肥胖的發病率和患病率迅速增長。眾多研究證實遺傳、體重過重和缺乏運動,與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有強大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47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甚至有一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游正偉提醒,根據臨床病患統計,有以下情形者,可能是糖尿病的候選人: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糖尿病前期者(空腹8小時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者)
       3.年齡≧45歲。
       4.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
       5.缺乏運動。
       6.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
       7.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
       8.曾生產體重大於4公斤新生兒的女性。
       9.抽菸、飲酒過量、壓力大者。

     游正偉營養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須自我管理的疾病,倘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對身體許多系統帶來嚴重損害,比如心臟病、中風、足部潰瘍、失明和腎衰竭等。研究顯示,一個健康的飲食,以及經常性適度運動,對預防糖尿病或延緩發病是有效的。

     為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游正偉建議:
     1.維持標準體重在18.5≦BMI<24為宜。
       2.經常定期進行至少30分鐘強度適中的活動,以增加肌肉組織,減少脂肪組織。
       3.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3餐以全穀為主食,少煎炸、少沾醬、少加工,新鮮粗食膳食纖維多、       多喝開水,避免含糖飲料。
       4.吸菸、喝酒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避免。
    本文轉載自2015/03/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從眼睛看疾病

    ■王鼎源2015-03-14

    看眼瞼:
     眼瞼內翻:多見於沙眼,由於疤痕形成使瞼緣向內翻轉。

    上瞼下垂:
          雙側上瞼下垂多見於先天性上瞼下垂,重症肌無力;單側上瞼下垂常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白喉、腦膿腫、腦炎。

    眼瞼閉合障礙:
          雙側眼瞼閉合障礙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單側眼瞼閉合障礙常見於面神經麻痺症。

    眼瞼水腫:
        常見於腎炎、慢性肝病、營養不良、貧血、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看結膜:
     結膜充血發紅,常見於結膜炎、角膜炎;結膜上佈滿顆粒與濾泡,常見於沙眼;結膜蒼白,常見於貧血;結膜發黃,常見於急性或慢性肝病引起的黃疸;結膜上若有多少不等散在的出血點,常見於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若有大片的結膜下出血,常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

    看眼球:
     雙側眼球突出,常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單側眼球突出,多見於局部炎症或眶內有占位性病變,偶見於顱內病變。雙側眼球下陷,常見於嚴重脫水或者老年因眶內脂肪萎縮所致雙眼球後退。

    看鞏膜:
     正常鞏膜呈瓷白色,鞏膜黃染多見於黃疸。

    看角膜:
     角膜邊緣及周圍出現灰白混濁環,多見於老年人的老年環,是類脂質沉著的結果,患者無自覺症狀,不妨礙視力。角膜邊緣若出現黃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環,環的外緣清晰,內緣較模糊,是銅代謝障礙的結果,見於肝豆狀核變性。

    看瞳孔:
     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顱內病變,如腦外傷、腦腫瘤、腦疝等。雙側瞳孔不等大,且變化不定,可能是中樞神經和虹膜的神經支配障礙。如瞳孔不等大且伴有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以及神志不清,有可能是中腦功能損害。

    眼底改變預示全身性疾病:
     許多全身性疾病會引起眼底改變,如高血壓動脈硬化、慢性腎炎、糖尿病、白血病、顱內壓升高等,可引起視神經乳頭水腫、視神經乳頭周圍火焰狀出血、棉絮狀滲出物及視網膜血管改變。

    本文轉載自2015/03/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香蘭草(生津止渴、潤肺利水)

    ■平凡2015-03-12
    別名:印度神草、香蘭、香林投。
    形態:為露兒樹科多年生灌木單子葉植物,香林投屬。全株高0.4~1M葉叢生,稍抱莖,無柄,葉片帶狀劍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至銳尖形,上方細刺綠,兩面光滑,鮮見開花結果。
    藥用部分:全草或葉,氣根。
    採集:全年採集,鮮用或曬乾用。
    性味入經:全草味淡、甘性涼,入大腸、心包、腎胃、肝經。
    功效:生津止渴,潤肺利尿、止咳化痰、解酒。
    驗方:
    1.解酒:鮮香蘭草葉60克,洗淨,水煎當茶飲。
    2.下肢水腫、腳氣:印度神草、赤小豆各30克、生薑4片水煎服用,或印度神草、赤小豆各30克、桑白皮、紫藤10克水煎服用。
    3.尿酸:香林投90克、香櫞根120克水煎當茶飲。
    4.痛風、關節炎:香林投、紅茄根各60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5/03/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健康醫點靈>別再「乾」瞪眼

    ■王鼎源
    2015-03-12 
     當眼鏡長期注視電腦,眨眼的頻率變少,加上冷氣房中水分揮發又快,容易形成乾眼症。

     眼睛構造中,只有角膜並不足以產生清晰的視力,想保有好的視覺效果,必須有一層薄膜包裹,才能形成很好的反射鏡面,這層膜稱之為「淚液膜」。

     淚液膜由水分、醣蛋白及脂質所組成,這三種成分以最佳比例存在,形成緊貼角膜外的一層水薄膜,像鏡面一樣光滑,讓光線得以映物入眼簾。如果水樣膜的成份比例不均勻,或是成份有了改變,都會造成乾眼症。

     水分分泌的減少,是最常見的乾眼症原因。如「砂眼」就是分泌水漾液的腺體受到破壞所致。眼睛若長期發炎,會讓淚液中分泌醣蛋白的細胞受損,使分泌量下降,鏡面自然變得不光滑;眼瞼發炎時,產生的脂質,也會讓水樣膜的成份變得不穩定,自然無法在角膜上形成均勻的薄膜,這些都是造成乾眼症的成因,另外,更年期荷爾蒙的改變,也是乾眼症原因之一。

     目前乾眼症治療,以補充人工淚液為主,減輕乾眼症的症狀,避免對角膜產生傷害。雖然有些乾眼症患者,卻淚眼汪汪,其實這是一種生理反射現象。臨床上可以做淚水分泌試驗,測試淚水分泌究竟夠不夠。一旦確定是眼睛無法分泌淚水,即必須供應充分的人工淚液。

     補充人工淚液無效時,還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方法。在眼睛接近鼻頭處,上下各有一個小孔,也就是鼻淚管開口。治療時可塞住鼻淚管,減少淚水的流失,讓淚水延長停留在角膜的時間。

     如果乾眼症非常嚴重,就必須時時戴護目鏡,讓淚水不易揮發,以避免過度乾燥對眼球造成傷害。

     乾眼症常是現代社會中過度使用眼睛的後遺症。不要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每隔1個小時應休息10分鐘,或用熱毛巾敷眼5至10分鐘,必要時以人工淚液滋潤眼睛。平時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食物。

    本文轉載自2015/03/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羌活 鎮痛解熱

     ■呂晃禎
    2015-03-11
     羌活是中醫外感風寒、頭痛項強、身痛身癢,及風寒濕引起的各種關節疼痛的常用藥,專治足太陽膀胱經風邪,尤其以腰以上痠痛疾病效果最好,羌活的藥用史已有數千年之久。
     羌活是傘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或寬葉羌活的乾燥根莖及根。其味辛、苦,性溫,入膀胱、腎二經。功能祛風濕、散表寒、利關節、止痺痛。有發散風寒,祛風驅濕及止痛作用。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無汗,頸項強痛,風寒濕痺,關節痠痛,風水浮腫,水腫腳氣,癰疽瘡毒,腰膝冷痛,五更泄瀉,腎虛作喘;外用可治班禿、白癜風。
     羌活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及止痛效果,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象強、全身關節痠痛等症,常與細辛、防風、白芷、蒼朮、川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腰似折,項似拔,脊痛項強,肩背痛不可回顧,則配伍篙本、川芎、獨活等藥,如羌活勝濕湯。羌活能發散肌表風寒,發汗力強又能止痛,用於風寒表實,頭痛,身痛,身癢,則配伍白芷、蒼朮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羌活長於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濕侵襲之關節疼痛,肩背痠痛,特別是以上半身疼痛效果更佳(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痺),常與防風、薑黃、當歸、黃耆等同用,如蠲痹湯。倘氣滯血凝,手足拘攣,風寒濕痺兼氣虛血虧,則與四物;人參、黃耆、杜仲、桂心等藥伍配,如三痹湯。倘客寒犯腦,腦痛連齒,手足厥冷,口鼻氣冷之症,則與乾薑、附子同用,如羌活附子湯。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不仁,則與附子、白朮、甘草共用,如羌附湯。小兒傷風則與人參、防風、川芎等藥同用,如羌活湯。產後傷寒,則配伍香附、陳皮、當歸、紫蘇等共用,如羌蘇飲。風熱瘰癧則與僵蠶同用,如內消羌活散。
     以生化觀點分析,羌活含有揮發油、有機酸(油酸、亞麻酸、棕櫚酸)、歐芹屬素乙、β-谷甾醇、及生物鹼等。現代藥理研究,羌活具有鎮痛、解熱、抗炎、抗菌作用,對於心律不整及心肌血流量也有改善效果。近代臨床研究證實,羌活有很好的退熱效果,如配合清熱藥板藍根、蒲公英等藥可治風熱表證,而且熱退後不會再度發熱。

    獨活
    善於祛腰膝筋骨間風濕
     羌活和獨活共同之處為;二者皆味辛、苦,性溫,歸肝入腎,都能散風寒,祛風濕,止疼痛。能治外感風寒濕表證,及風寒濕痺和多種疼痛症。二者均偏溫燥,實熱內盛和陰虛血虧者皆不宜使用。不同的地方是,羌活氣味雄烈,燥性較大,入足太陽膀胱經,其發散解表之力較強,能橫行肢背,直上顛頂,善治腰以上之風邪痺痛,為止頭痛要藥,如風寒濕表證,太陽經頭痛及項背強痛;獨活氣味相對淡薄,性亦較為和緩,入足少陰腎經,藥性偏行腰以下而入裏,能疏通氣血,善於祛腰膝筋骨間風濕,專理足少陰伏風頭痛,而且祛風濕力較強,為治風濕痺痛的常用要藥,然解表之力不如羌活。但若一身盡痛,則兩者相須伍配同用,可以增強療效。
     羌活為祛風勝濕常用藥,氣雄生散,氣味濃烈,辛燥性較強,一般用量以3-9克為原則,用量過多易致嘔吐,凡陰虛外感,血虧痹痛,氣虛多汗者,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慎服(《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變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本藥如辛烈氣雄,如須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免疫疾病與過敏

    /陳偉寶
     針對過敏反應,凡是偶而發作一次的狀況,比較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例如吃到不新鮮的海產,引起皮膚蕁麻疹,真的是沒甚麼喇!但是對於常常發作又略帶危險性的,例如小兒氣喘,不得不讓人提高警惕,更願意採取一些「進階版」的治療法,例如小兒科熱門的減敏療法,那可能是最「哭聲震天」的門診。其實原理是很簡單,在找到遇敏原後,故意定期注射低劑量過敏原,久而久之,身體對特定過敏原的反應愈來愈疲乏,終於到達了減敏( DESENSITIZEP)的效果。
     減敏療法在原理上是有故意「逗牠」的意思,這個牠當然是指過敏原,這個原理與前文所提及的益生菌輔助治療過敏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幾乎的相反的,原來益生菌主要原理是健腸整胃,幫助消化,減少了腸子意外吸收未消化完全的食物蛋白,避免成為額外的過敏原,所以核心思想是「躲牠」,躲開過敏原,表面上看兩個有點矛盾的治療法,但卻都有臨床上實際的證據顯示「有效」,大家會不會心裡有點怪怪的,難道是哪一方有作假之嫌。當然不是的,醫學專家也許很多都是頗為固執的人仕,但是不會有作假的空間,原來減敏療法(「逗牠」)是針對每個人的特定過敏原,是固有的「敵人」,我們用盡方法去跟牠打交道,降低衝突,終於和平共存,當然是美好的大團圓結局,至於益生菌輔助療法(「躲牠」)是針對日常生活中隨機遭遇的非特定過敏原,並非固定不變,反而是者有若無,時敵時友,由維生的食物,俟機變臉而成的過敏原,對於這些隨機變動的「敵人」,的確是能躲即躲,能避則避,才能保持生活的平靜。試想看看,假如把減敏療法用在這裡,也許我們針對蝦子就可以在上一兩年,蝦子又有那麼多品種,再來魚、蟹、蚵等等怎麼減敏,這些不過是海產類,再來牛、豬、羊、雞、鴨、蛋等,逐一減敏,恐怕一百年也不太夠用哩!
     除了特定與非特定過敏原,兩種原理不同的療法同樣有效的原因,還有深層的過敏免疫反應原理,必須由過敏的基本反應機制談起,就是過敏原進入人體,引發E型免疫球蛋白防衛,再來刺激白血球分泌組織胺,產生過敏。在一個基本反應架構下,還藏有許多「巧妙」啊!
     

    本文轉載自2010/08/07"中華日報醫藥網"

    ■陳偉寶
     去年十二月中旬,由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史達特馬松( STUART MAZZONE)等人發表,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人在咳嗽反射的過程中,大腦的神經組織在整個過程當中的動作,發現了除了腦幹以外,引發咳嗽反應的區域包括了後島和後扣帶回皮層,而壓抑咳嗽的區域則包括前島、前扣帶束皮質,以及額下回。這裡讓大家有點迷糊又複雜,因為大腦組織本來就十分複雜,這裡一大堆名詞,並非人人可懂,大致上只有神經科的專家才能真正了解,我們都不是腦科專家,大致上知道咳嗽有正面誘發的機轉,也有負面壓抑的機轉,而且剛好是引發的區域是在「後」面,壓抑的區域是在「前」面,這樣子已經足夠了,至於它們確實的解剖位置,就算看圖也不會真正了解,不必浪費力氣了。在這裡大家也許逐漸理解到一些現象,看起來很單純很機械式反應的反射動作( REFLEXES),除了固定的神經迴路動作外,其實還有心理反應的介入,亦即是說,人的心志、思想、知識、心理狀態等,全部都會影響到看起來很「動物性」的反射動作,其實這是很合理的安排,因為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動物,只是我們幸運地發展出心智思考力量,人活在「臭皮囊」當中,高貴的思考活動也是束限在皮囊當中,當然是互相牽動,互相影響。

     看起來是那麼合情合理,甚至接近理所當然的學理,也許我們會直接地接受,不必花時間或力量去研究,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外」們實事求是、「拿出證據來」的實證醫學精神,事實上這個醫學研究的繁雜程度是超出想像的,參與人數近二十,誘發咳嗽的辣椒水濃渡高低不同達十數種,另加對照的生理食鹽水,過程中的嘖酒時間、休息隔間有著標準規劃,同時觀察當事人的面容變化、紀錄呼吸、心電圖的起伏,每一組試驗包括四部分。一、給予食鹽水(沒有咳嗽、沒有辣椒素)。二、主動咳嗽(有咳嗽、沒有辣椒素)。三、誘發咳嗽(有咳嗽、有辣椒素)。四、壓抑咳嗽(沒有咳嗽、有辣椒素)。這每組四部分同時進行核磁共振的腦部掃描,利用 FMRI技術確認各「階段」的動員區域,我們光是聽就夠煩了,看到了每個動作的腦部工作區域掃描圖,真是讓人心悅誠服。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載自2012/11/17"中華醫藥網"


    免疫疾病與過敏
    《2013/06/21 21:23》

     /陳偉寶
     接上文繼續介紹免疫系統再教育操作技術中的台前幕後操作法( FOREGROUND BACKGROUND PROCESS),所謂台前是指最明顯的議題( ISSUE),在我們討論範疇的當然是指過敏,所謂幕後是指與過敏狀態有關係(同時存在)的各種身體感覺,因為訊號強度比較幽微,故被稱為幕後。在當事人進入反例資源狀態時,施作者下心錨,並一直維持著心錨,接著提出幕後狀況,此時是利用反例的資源「擊潰」幕後狀況,接著是步驟五,放開心錨,讓當事人感受過敏原再度來臨時的身體反應,假如效果明顯,算是成功,假如效果不明顯,則重覆前述步驟,但必須換用另一個幕後狀況。六、未來追蹤。讓當事人融入一個假設的未來時空環境中,這個環境是往常發生過敏的狀態,例如秋冬季節引起的氣喘、春夏之交的花粉過敏等,如果未來追蹤也OK,則操作完成,假如不OK,也許又必須重來一遍。

     上文所介紹的快速過敏操作法( FAST ALLERGY PROCESS)是使當事人進入解離狀態(確保有優勢的安全感),再運用反例資源直接處理過敏,是兩軍主力部隊的正面交鋒,現在介紹的台前幕後操作法不必進入解離狀態,直接運用反例資源擊潰過敏狀況的幕後議題,是比較取巧的做法,有點像兩軍對陣時,不直接對決,繞過主力部隊直接去把敵軍的後勤補給,包括食物、彈藥、能源等全數毀滅,進而達到不戰而屈敵,所以台前幕後操作法需要極高的技術水準,有賴功力極高的大師操作,成功機率才高,由於個人並未親自體驗或目睹這個操作法,所以不再舉例詳述,下面再介紹一個操作法,名為次感元映射操作法( MAPPING ACROSS SUBMODALITIES PROCESS)。一、調整( CALIBRATE),讓當事人重現過敏的所有身體狀態。二、解說,對當事人說明過敏是免疫系統的錯誤反應。三、檢查二度收穫,如果有必須適度關注並處理。四、找出反例資源,並引出反例資源狀態的次感元。五、引出過敏狀態的身體次感元。六、映射,當事人在融入過敏狀態內,引進、映射、置換、配對成反例次感元。七、未來追蹤( FUTURE PACE)並測試( TEST)。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

    本文載自2013/06/22"中華醫藥網" 


    ■陳偉寶
    2015-01-23
      前文提及類固醇是用化學賀爾蒙(ANABOLIC HORMONES),也提及使用類固醇治療陰莖局部硬化症和皮膚科常用來治療表皮蟹足腫(KELOID)這個部分其實是利用類固醇的異化作用(CATABOLISM),同化和異化是方向完全相反的生理作用,同化是小分子聚合成分子,這個過程需要能量,異化是大分子被拆解成小分子,這個過程會釋放能量,讀者們會不會被搞迷糊了?為何類固醇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功能?原來類固醇是一個統稱,包括了數十種物質,各有不同作用,同時所稱同化與異化是一體兩面,同化是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能量從哪裡來,當然是人體內其他細胞和組織提供,它們馬上進行異化作用來提供能量、支持同化作用的進行,在細胞層及未觀察、同化與異化僅一線之隔,而同化類固醇和異化類固醇的分子結構也十分近似,全部都是一個典型的四環結構,只有在兩三個特定位置上抽換T原子,而且神奇的是橫跨動物、植物和黴菌類所有真核細胞(EUKARYOCYTE)的類固醇都十分神似,甚至細菌類前核細胞(PROKARYOCYTE)的固醇分子差別也不大,幾乎可以推論所有有生物界的細胞的固醇是同源同類的物質。

     屬於同化賀爾蒙的類固醇大致上以男性賀爾蒙為模版,體內自己製造的常見就有五種,外來源和人工製造的有近五十種,在泌尿科醫學領域都是常用的藥物,通常在男性性徵不足時使用,例如雙側隱睪症患者,必須適時並長期有計劃地補充同化賀爾蒙,這些以男性賀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為中心的物質在人體內有很多明顯的生理作用,例如一、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二、刺激身體生長(僅限發年齡有明顯作用)。三、促進食慾(有時候用於癌症或愛滋病患)。四、促進青春期男性發育。五、性慾維護,對某些生者使用低劑量可促進性慾。六、深化性徵(男性)。七、長肌肉。八、加強最大吸氣壓力。泌尿科醫師對於這些賀爾蒙的使用是很謹慎的,可是某些運動家為了勝利會不擇手段地使用,目的就在於第七和第八的作用,試看有少數世界的女性運動員,肌肉發達、聲音低沉、毛髮旺盛,上身倒三角型男性化、乳房相對「平凡」,都是可能的「嫌疑犯」。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1/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1-30

     星期五早上開車上班途中聽到新聞廣播,內容大致提及糖化類固醇(GLUCOCOATICOID)對於婦女卵巢癌的治療和預防復發方面具有臨床實証的效果,這是台北榮總團隊研究成果,並獲利載在國外醫學期刊上。也許這個新聞訊息讀者已經從其他資訊管道獲知,大家對於這類醫療新聞必須極其小心,千萬不可「信以為真」,所有醫學文的內容都極為嚴謹,舉凡人事時地物是清清楚楚的,譬如說是幾年幾月到幾年幾月(時)所蒐集的資料,病患群是榮總或加上跨院(地)的甚麼卵巢癌(卵巢癌也細分很多種、事),患者年齡分佈以及有無其他附帶疾病(人),使用甚麼樣的藥物,用圣量用多久(物),然後追?多久才得到結論,這些結論實際上僅限於上述人事時地物,能不能推論到其他人事時地物還有效,哪可不一定,還需要很多更進一步的研究,但媒體傳播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人事時地物各種條件,讀者更會直接地接收「結果」,經「自由心証」後變成類固醇可治卵巢癌,甚至進一步演繹到其他癌症上,實際上臨床醫療癌使用大量類固醇是早有的事,尤其在血癌淋巴癌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獻報導,由以上事情再反省有些「養生保健之仕」常常抖在嘴邊的說法「加強免疫力,有抗癌效果」,這乎完全相反的方向,因為大量使用類固醇是朝向降低免疫力的方向,現在反而成為抗癌尖兵,實質上免疫力高低與癌症的關係並非一定的,可能因癌而異,也可能毫不相干,養生名嘴這種洗腦式的說法是誤導大眾,也有點自我麻痺。許多醫學上的發現與實際臨床治療是距離很遙遠,甚至可能到最後完全沒有實用價值的,我們社會也發生過一些很有名的案例,雞母珠和白鳳豆,還有紅豆彬,雞母珠種子有劇毒,一個成年人生吃一到兩顆就可以致命,白鳳豆生吃也有胃腸毒性,當年媒體報導後,不少人忽視所有的人事時地物條件,直接接受抗癌的說法,紛紛仿敦神農氏以身試藥,結果癌沒有抗成,反而是中毒送醫,民眾這些「勇氣」,確實讓人捏把冷汗,紅豆杉的下場更慘,成為山老鼠的目標,尚幸大顆大顆的木頭沒有幾個人能「吞下」,所以人沒事,樹則危險(被濫砍)矣!大家試著冷眼旁觀,十幾年過去了,這些物品有幾種進入臨床應用,還是仍然留在「民間信仰」階段呢!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1/2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上週有提及類固醇在抗癌治療藥系列中是占有一席位置的。台北榮總所發表類固醇有利於卵巢癌的治療和減低復發率都有實效,其實某些血癌疾病常常使用大量類固醇,大家都了解長期使用大量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所以從前所聽聞電視名嘴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加強免疫力,有抗癌效果」,其實只是「想當然」的念頭而已,身體各種癌症各有不同特性,與免疫力高低沒有必然的關係。
     今日雖然科學發達,但目前階段人類在抗癌路上還是走得不順利,因為癌變的真正機轉和各項正負因素都還沒有完全清楚,許多相關醫學領域「好消息」,都還是在「鼓舞士氣」階段而已,就以從前台灣社會出現過的雞母珠和白鳳豆,十幾年過去了,有沒有走入臨床實用範圍?
     癌症治療的基礎研究都是在實驗室內進行,通常是選取最純的單一物品,例如雞母珠(ABRUS PRECATORIUS)是取其籽中的雞母珠毒素(ABRIN),放入單一種純化的癌細胞系列(CELL LINE)中,觀察其效果,其實這只是篩選抗癌物質的第一步,有明顯消減癌細胞的物質就會被入選進入下一階段實驗,通常篩選有效的候選物100種可能只有5至10種可以進入動物實階,大約不到3種可能到達人體臨床實驗,如果最後能有1種成為人類可用的抗癌藥物,開發的藥廠就很萬幸了。
     我們生活中常常聽到的「好消息」都是第一階段的篩選結果,假如大家聽到這些「好消息」,馬上盲目亂用,是極其危險的事。第一件要澄清的事情就是所謂抗癌效果。在試管中的癌細胞、我們不必試驗,只要隨便倒些強酸、強鹼、劇毒、通入強大電流,都可以肯定殺死癌細胞,隨便用膝蓋想都知道以上所有殺死癌細胞的方法,都不可能成為實用的治療法,尤其是大家都不太了解的劇毒物品,許多植物是有毒性的,它不光是可以在實驗室中殺死癌細胞,也有力量在實際生活中殺死人,我們一般平民是無法取得純化過的雞母珠毒素,而整顆的雞母珠種籽含有複雜的成分和更多的毒物,生吞1到2顆便足以致命,所以切勿以身試藥。第二件要澄清的事情是人體內的癌組織與試管中的癌細胞差別極大,試管中的東西要小心呵護,照顧少一些就自動死掉,不像人體中的癌組織,生存環境安全、資源不缺,真的差別太大了。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2/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2-13
     假如常常注意新聞媒體報導,三不五時都會有些好消息傳出來,例如什麼國家發現某些物質有良好的抗癌效果,讓人感覺到「成功在望」,多年來雖然好消息不斷,但是癌症仍然沒有一個決定性的突破,這是因為實驗室傳來的「好消息」距離臨床使用實在太遠了,而人們熱切的期望會主觀地忽略這些「距離」,造成了成功在望的假象,實驗室裡的單純條件是為了確立治療效果,例如一種新發現的藥物加入試管,試管內鋪滿單一品種的癌細胞,然後觀察後續發展,這種純化後的實驗模型與實用距離十分遙遠,主要是人體環境很複雜,癌細胞在人體內是合乎生存條件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變壞的人後的樣子,他們的生存發展奪取資源的力量就是比正常細胞厲害,被移植到試管內的癌細胞失去所有環境資源,需要用心呵護才能繼續存在試管中,有時候照顧少一些就死翹翹,我們總不能把「粗心大意,疏於照顧」,也視為有抗癌效果吧!另外要確定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在實驗室中把鈍化的癌細胞殺死,而是在人體中消滅癌症又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抗癌藥物必須
    一、有確實抗癌效果。
    二、量產又容易獲得。
    三、進入人體能迅速吸收並到達目標區域。
    四、無毒害與重大副作用。所以是很難很遙遠。類固醇是一群為數可觀的物質,他們的地位很特殊,類固醇本來就是細胞膜的組成物質之一,類固醇就是和固醇很類似的東西,他們本身的脂溶性的,也就是俗稱油性的,其實大自然裡也不外乎油性和水性兩大類物質,大自然所有的生物細胞不就是一塊油性的膜包裹著一團水性物質(細胞質)而已

          類固醇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油性賀爾蒙,它們調控重要的新陳代謝和生育功能,大致上類固醇類賀爾蒙有四大群組。一、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內有兩大重要角色,包括了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和鹽皮質激素(MINERALOCORTICOID),前者控制醣、蛋白質和脂肪代謝,後者控制鹽份礦物質和電解質代謝,這些功能對人體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而影響免疫力的主要是前者,就是糖皮質激素,當中複雜的關係,以後再說明,讓一般忽略的是類固醇類放在人類生育功能方面的角色,其實是舉足輕重的。

    (作者為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2/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2015-02-27
     新年新希望,先恭祝讀者們羊年順利、健康如意。今年農曆新春期間,在一個偶然中,困擾我一年八個月的免疫疾病終於塵埃落定、雨過天晴。記得二○一三年初手部逐漸有屑屑現,到暑假期間確診為手部汗皰疹(POMPHOLYX),症狀嚴重度在當年十一月時達到最高峰,兩手正面全部是裂隙死皮,背面是紅疹,手縫是群聚水? ,十指指尖是星狀裂痕,當時口服類固醇每天六顆,局部用類固醇藥膏加皮膚滋潤劑,早晚加服抗組織胺,效果十分有限,每天近中午時候,手部奇癢必須冰敷。十一月十六日,一位德國柏林的皮膚科教授建議我度假或用更強的免疫調節藥(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這當然選度假啦!神奇的事發生了,訂好機票後第二天中午不再癢,十二月初飛歐洲時,手部汗? 疹差不多好了九成,只是可惜在出發前的一段時間,因為進步神速,我毅然地注射了流感疫苗,注射後兩天左右,四肢出現群聚的免疫反應丘疹,這些莫名的丘疹後來蔓延全身,直到二○一四秋天才逐漸消退,到十二月份僅剩不到一成的症狀,眼看「成功在望」,十二月底某一晚上丘疹再現,四肢、前胸、腹、背的症狀「恢復」八成,當時心中頗為氣餒,這時候莫明的丘疹已經可以確認是濕疹(ECZEMA),在醫學上大概是一個無解難題。
     今年農曆春節假期是六天,如往年差不多,景點到處都是人潮車陣,幾天假期都呆在家中,有一天我在腹部丘疹密集處塗上薄薄的類固醇藥膏,上面再加一層潤膚油,再蓋上一層保鮮膜,用意是避免塗料弄髒衣服,也好讓藥物接觸皮膚時間延長,這種方法本來就是在皮膚科治療領域叫做阻斷療法(OCCLUSIVE METHOD),現在流行的面膜美容是相同的原理,在二○一四年時我亦用過同樣方式,但是貼上膜後約半小時,丘疹處感覺熱和針刺感,皮膚變得更紅,通常我半小時就把膜拿掉,一整年當中斷斷續續使用這個方法,只有短暫止癢作用,沒有明顯療效。因緣際會,春節這次敷藥貼膜後竟然忘記了,過了六個小時後才猛然醒覺,看看丘疹處,竟然好了九成,這是堪稱奇跡的變化,接著兩天內用同樣方法處理身體其他丘疹,三天內解決了一整年的困擾,心中真是充滿感謝。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2/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2015-03-06
     擾攘近兩年之久的皮膚免疫症狀,終於在上上週落幕,整個發病及治療的期間,心情轉折頗大,因為自己身兼醫師和患者雙重角色,醫師的身份是在藥物的取得和醫療資訊收集有極大的方便,但是當遇到治療瓶頸或症狀惡化時,總是失望感特別嚴重,除了身體不舒服外,更增加了自己的無力感,連自己都治不好,怎樣去幫助別人呢?
     回顧前後接續發生的兩個疾病,手部汗?疹和全身大面積濕疹,都屬於免疫病,但又不是嚴重的免疫病,整個過程任何一段時間,與痊癒僅一步之隔,治療方向都正確但不到位,與健康擦身而過,就是有點可惜,這兩年辛苦換來的寶貴經驗,很願意和讀者們分享。
     第一個要介紹的當然是阻斷療法(OCCLUSION METHOD),對於皮膚疾病,由皮膚科醫師診斷後處方的藥膏一般都是直接使用就有效果,假如效果不彰都可以使用阻斷(或阻隔)法,就是塗擦藥膏後,覆蓋起來,對於大面積的患處,可以使用保鮮膜,對於小範圍的患處,可以使用OK繃,覆蓋時間由三十分鐘到六小時,視個人感覺和患部反應而調整,皮膚疾病因為都在最外表層,好或壞可以輕易判別。阻斷法本來就是皮膚科領域的正規治療方法之一),在一九六○至一九九○年期間比較普遍使用,當時論文頗多,曾經有一位麥肯錫醫師(MCKENZIE)於一九六二年在美國有名醫學雜誌撰文指出,阻斷法可增加藥物的皮膚吸收量達一百倍。大約一九九○以後,醫藥科技發展神速,這個傳統的方法才逐漸被淡忘。在這兩年間我自己也曾經斷斷續續使用阻斷法,但因為每次都是半小時左右拔掉,沒有展示出該有的效果,讀者們如果遇到同樣狀況:可以試試看由半小時起跳,逐次增加覆時間。由於增加藥物吸收量,必須使用正確藥物,假如亂用來路不明的東西,產生副作用的強度也是倍數增加。
     第二點是使用類固醇的原則,內服或注射必須十分嚴謹,由正規醫師判斷執行,絕不能自己勇敢試試看,至於局部外用的藥膏則可以放寬心一些,畢竟藥物經皮膚吸收入身體的吸收速率慢,吸收總量低,只要是醫師處方的藥膏,就算內含類固醇成份,也不必害怕,放心使用可也。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2015-03-13
     類固醇大致上是讓人既愛又懼的藥物,它的可愛是對身體許多疾病是療效卓著,可懼處是副作用是既廣且深,記得前一陣子我自己因免疫疾病使用類固醇,每天約十五毫克(mg)到三十毫,以使用量來說並不算太大的劑量,使用約三個月後有一天忽然在鏡子裡看到臉乳圓圓的,是俗稱的月亮臉(MOON FACE),心裡自然產生一種奇特的感想,裡面包含了擔心、恐懼、自卑感、無奈、十分複雜,後來停藥後大約經過兩個多月才恢復舊觀,差不多在二○一四年十二月沉寂的症狀忽然爆發在兩天內回復最嚴重時八成,於是類固醇又要上場救援,這次我特別觀察,發現服藥滿三週時,臉型就有變化,兩邊腮邦子膨出,後來停藥後亦要一個多月才回復原狀,大致上與服藥時間的長短是相當的,這只是我自己的經歷,別人是否如此不大清楚,因為只面對泌尿科病患,很少接觸到免疫科患者,但自覺已經能體會到大家對類固醇的恐懼與無奈。
     人體內自然出產的類固醇主要器官是腎上腺(ADRNAL GLAND),這是左右各一,緊貼在腎臟上方,三角型略帶黃棕色的小結構,體積不大,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性卻無可言諭,泌尿科醫師對腎上腺的了解頗多,因為腎上腺位置在後腹腔,當需要手術摘除時,責任歸屬泌尿科,當我年青時也做過不少腎上腺手術,人體的後腹腔是一個奇妙的空間,大致上就是泌尿器官,生殖器官再加上腎上腺(內分泌器官),在中醫理論的經絡學說裡,腎經管水分排泄,生殖功能和性能力,這當然在分類上是比較「混」在一起的感覺,因為在成年人身體上生育功能與排泄功能的器官是完全分解,各有獨立管線的,可是在某些低階動物,泌尿生殖系統是連結在一起的,完全是同一套管線和出入口,事實上人在子宮內的胚胎期,剛受經成胚的八星期內,是有「洩殖」同腔的階段,原始的腎臟原始的性器官(卵巢和睪丸)同時共用相同管線存在,在當時每個人都是雌雄同體的雙姓人,不久男生的卵巢系統消失,女生的睪丸系統消失,在後來原始腎臟消失,在長出以後實用的腎臟,於是排尿生殖兩系統才正式分家,從這個過程來看,中醫的腎經說是完全符合解剖學觀念,只可惜道我國明朝時法律嚴禁科學發展,損毀屍體成為重罪,於是握殺了解剖學發展,殊為可惜!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2015-03-20
     人體的後腹腔有三大重要設備,腎上腺(這分泌荷爾蒙器官)、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生殖系統(包括睪丸、輸精管),在女性稍為有點特殊安排,就是巢突入腹腔空間中,成熟的卵會被「吐」入腹腔,但輸卵管的喇叭狀集卵器通常會在極近的距離「捕獲」卵子送往子宮。卵巢和輸卵管都是後腹腔的器官,只是突入腹腔空間而已,而卵巢在腹腔的位置亦正是男性隱睪症最重病例--腹腔睪丸,最常發生的地方。人在進化方面是最完善的生物,上述系統、器官,分化完備,位置明確,功能各有專精,低等的動物是可能洩(排尿)殖(生育系統)共構,甚至雌雄同體,所以古代漢醫理論關於腎經,描述是排水與精氣(性功能和生殖)是有部分依據的,而且大約1百多年前依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只可惜後來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與時俱進,無法確切符合現代科技水準。
     現在介紹後腹腔的器官,主要目的是講述腎上腺的內分泌,它是內分泌系統中的「大咖」,舉足輕重的內分泌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腎上腺的表皮層(CORTEX)分泌,包括所有的類固醇族群荷爾蒙,這些產物對於過敏和免疫病症,當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要介紹的先腎上腺的工作特點,就是日夜週期(CICARDIAN RHYTHM),類固醇荷爾蒙分泌是遵照身體的日夜週期運行,當使用類固醇治病時,必須先徹底了解自然狀態下的日夜週期,這個部份是與漢醫理論體系比較接近的,因為漢醫十分注意時辰氣血運行的觀念,這是所有居住於地球表面的生物都可能合用的學理,所謂地球表面是指從最高的山脈到平地到海洋深度1千公尺的範圍,地球自轉產生日夜現象,繞太陽公轉產生四季,目前地球自是24小時,由於地球是圓形的,必定有向日面和背日面,光明(陽)與黑暗(陰)循環不息,而所有生物的能量來自陽光,有生命的物種全部有日夜週期,最低等的單細胞生物(細菌)到高等的動植物全部有包括在內。病毒、類病毒(VIRION)和善利昂(RPION)沒有獨立自主的生命力,無法得知是否有日夜週期。另一方面海洋1千公尺以下水域完全沒有陽光,仍是神祕未知的世界,深海生物或許沒有日夜週期。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3-20
     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的「大咖」是類固醇賀爾蒙,它們調控著身體的許多重要功能,與我們免疫狀況有極大關連的是醣皮層激素(GLUCOCORTICOID),它直接壓抑免疫反應,包括免疫球蛋白和細胞免疫,另外又壓抑身體組織發炎作用,並同時在體內產生消炎物質(通常是蛋白質),所以類固醇在免疫疾病的治療方面,是舉足輕重的角色。所有體內的賀爾蒙分泌都有明顯的節奏,類固醇賀爾蒙屬油性物質,它主要表現的是日夜節奏(CICARDIAN RHYTHM),大致上日正當中(午時)接近最高分泌量,午夜時分(子時)後一點降到最低,所以大白天上班上學比較順應自然,大夜班工作是比較辛苦些。要了解日夜節奏(週期)可以先從反方向入手,一、深海生物。二、極地生物。

     所謂深海是指水一千公尺以下的水域,目前所知地球最深處是關島附近的馬里阿納海溝,超過一萬一千公尺,我們地表最高山峰是喜馬拉雅山的額菲爾仕(EVEREST)峰,有八千多公尺,如果把最高峰搬過來丟進海洋裡,滅頂後還有接近三千公尺才到海平面,這個深海區域,我們所知有限,有些海洋學家輕嘆,人類科學對火星地表的了解竟然比地球深海多,的確如此,外太空探索很炫,極容易吸引人們注意,當然累積經費多,投資大,而深海的新聞常常是一些怪魚,極不討喜、經費少、投資不足、認識也就貧乏,深海到達一千公尺深度後,完全沒有陽光、水溫大約零至三度攝氏,壓力巨大,海水龐大的重量使得每降十公尺增高一大氣壓,大約四百公尺以下海域的生物都沒有空心的器官,例如司管浮沉的魚鰾(BLADDER),在壓力下全部破裂,所以大型生裂都是實心的怪魚或腔腸類生物。深海沒有陽光表示缺乏地表能量來源,少數生物依賴一些發光魚類的微弱光線行光合作用,但那樣子是不能養育一個生物鏈,海底主要能量來源是深海熱泉(HYDROTHERMAL VENT),以地心噴出(海底火山)的硫心氫,養活古生菌(ARCHAEA),古生菌通常寄生在其他生物體,由它們吸入硫化氫經循環系統交給古生菌,古生菌裝造氧和其他物質回報成先生狀態,那麼在這個永夜環境內的生物有沒有日夜週期,實在讓人充滿好奇。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3/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4-03
     「山居歲月長」這句話,在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感受與反應。山居是指生活的環境,歲月是指時間、是指心裡的感受,但這個感受並沒有客觀量度標準。

     大家可以注意到,歲是年、月是1個月。這裡沒有提及日,山中當然有日夜的變化,可是日復一日的變化不大。寫這句詞的人的注意力已經跨越短短的日夜,進入較大尺度的月和年。

     如果研究後現代心理學的人,可以使用時間線(TIME LINE)的觀念來理解這句詞。時間是TAD JAMES和WYATT WOODSMALL在1980年代發表,是一個佷有用的心理學工具。

     日夜是地球自轉所造成的,月是月球繞地球公轉所造成的,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造成的,年月日當然成為人類量度時間的「刻度」,這當中最關鍵的主角便是太陽。

     大致上,日月年的陽光照射有所不同,地球表面生物,包括最高層級的動植物到最低階的細菌與單細胞生物,全部都因應著陽光照射的變化節奏而起舞。

     先不談人體生理在年月日中的變化,大家把注意力移向深海1000公尺以下的海洋深處,這裡才是全世界生活「壓力」最大的地方。海水比淡水略重,上層海水的重量向下壓,每下降10公尺增加1大氣壓力,1000公尺深海是100大氣壓;最深的海溝達1萬1000公尺左右,壓力到1100大氣壓力,任何地表生物置身於此立刻被壓垮。

     假設我們藉著裝備深入這片深海,把燈光關上,也不看時鐘,食物空氣不缺,居住這裡一段時間,這樣子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雖然暫時查不到這類科學研究的報告,但是我們可以想像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夜變化。

     也許長時間沒有任何聲音,也許偶爾有海底火山噴發或地震的聲音。海水的流動應該不會太明顯,因為附近沒有風、沒有溫差,也沒有潮汐,一切彷彿不變與靜止。

     而不規則的地殼活動聲音與震動對人類來說,完全沒有參考價值。我們的時間線失去刻度、無法評估,失去日夜我們連活動與睡眠的依據消失了。

     剛開始還可以用時鐘來約束生活節奏,但在這裡待久以後,按表操課也沒有意義了。因為人在深海卻依地表作息來生活是完全不符合現狀的,等於活在記憶中而非活在當下。

     失去日夜,體內的類固醇賀爾蒙首先失去節奏;失去月,女性可能月經改變;失去年身體的生長也頓失依據,裡裡外外都變動了。

    本文轉載自2015/04/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4-17
     從進化論觀點來看人類身體結構,因前人類位居生物鏈的最頂端,高高在上,有點驕傲,有點優越感,有意無意間流露出一些「過份」的思維和行為,有點輕視甚至不尊重比我們低層一些的動植物,不愛惜大眾生存的環境。甚至或多或少有種族優越感和階級觀念。人體構造最精密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符合著大小合度的身軀,主宰地球差不多一萬年左右,在可見的將來應該不會有任何競爭對手,這個所向無敵的完美身軀構造,只是依照地球表面環境所塑造的,只要稍為離開地表,根本無法存活,不必奢望移民外太空,想要長時期活在海底也是困難重重。

     目前所知道的深海生物有四個特性。一、顏色,大致上是透明、黑色和紅色,因為在海平面以下兩百公尺的空間,陽光極為微弱,尤其是波長短光譜,例如藍色綠色,海水藍就是被反射的光譜,所以透明黑和紅成為保護色。二、繁殖方式特殊,以鮟鱇魚為例,雌魚的長度可達七十公分以上,雄魚退化萎縮到雌魚的百分之一左右,並且黏合在雌魚身上,血管相通,吸取養分,遠看有點像雌魚身上的小肉瘤,唯一的功能是提供精子作繁殖後代,雌魚亦不必在茫茫深海中找尋性伴侶。三、身型壯碩,深海生物大多是身型碩大,當然海底也有「小東西」,但是與接近類屬的物種來比較,深海生物都比地表的近親大塊頭。其實海底是食物來源比較不足的地方,壯碩體型並無好處,我們回想地球在一千五百萬年前到三千五百萬年前,也就是相當於恐龍主宰地球的時代,地表上所有生物都很「大隻」,當代的象獅虎豹類與今日不同,都十分壯碩,連地表的花草樹木也都是大得不像話,或許地表環境條件改變甚大,「大隻佬」全部退場,才讓人類趁機崛起,而海底環境不變,物種仍然保持古早時代的壯碩。四、長壽,海底生物大多長壽,中大型魚類年齡隨隨便便活上百歲的比比皆是,這都是海底六百公尺以內的魚類,從魚鱗的年輪推算,這都魚類會打淺海覓食,才有年輪變化,六百公尺以下的魚類不能從年輪看年紀,它們是更長壽,長壽是生長慢,新陳代謝慢的結果,我猜任何生物往深海移居後,大概都會比在地表長壽,因為深海裡完全沒有陽光,週圍是永遠的黑暗,只有偶然發生的海底火山活動和深海洋流,一切接近永恆靜止,細胞活動也只好慢下來。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4/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4-24
     深海的魚類有獨特的生活環境,也或許是環境因素,造成它們普遍地體型碩大並且長壽,我們偶爾可以從媒體上看到一些照片,一些釣魚高手吊到一尾深海魚,吊起來比人要高,例如石斑,而且從魚鱗的年輪推算,年齡從幾十歲到上百歲的都有,比人類還要長壽。嚴格說來它們不算是正港深海魚,通常生活在水下三百至六百公尺的魚類,常常在白天往上層移動,目的是覓食,晚上還是回到深層,那裡天敵甚少,這有點像白天往淺海工作,晚上回深海家中睡覺,偶爾因為海床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深海魚也會「逃難」上來。水下一千公尺沒有陽光,生物也減少了許多,由於壓力關係,一千公尺以下的生物絕少往上層淺海移動,因為上層壓力不足,往上遊可能驅體爆裂死亡,事實上人造探測船雖然可深入海底並採取多種生物樣本,可惜帶回地表實驗室時全部死光光,根本無法觀察他們生活狀態,最近聽說有製成特別加壓的樣本箱,不知道能不能有所突破,光是研究他們的長壽就值回票價矣!

     雖然目前尚未查到深海生物的長壽秘訣,但從一些科研紀錄片所看,探測船深入最深的海床,打開探照燈,這個場景正如佛經所示「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千萬年來的黑暗,探射燈的強光對這裡環境是十分突兀的,也可以說極端破壞環境,但鏡頭所見的魚類和其他生物,並沒有倉皇逃竄,反而是十分淡定地游來游去,假如這些魚平常還有視覺的話,生活千秋萬代的完全無光的環境,忽然地光亮的探照燈,是以毀掉他們的視網膜,猶如人直視太陽光的比例,探測船走後他們會真的瞎掉,其實這類科研應該使用紅內線(INFRA RED)照明攝像,才不會傷害他們。這裡讓我想起某個傳說,有人認為三不五時的鯨魚海豚迷路擱淺,原因是各國(主要是美國)在水裡實驗各種軍用聲納,聲納是人耳聽不到的音頻,卻是鯨類豚類賴以導航的工具,潛艇越造越大,發出的聲納音量足以「震耳欲聾」,因而破換他們的聲納系統,終於擱淺死亡,這的確是可能的原因。人類在探尋文明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做出許多不文明的事,對環境和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有時候我們還會用「學術」的外衣包裝著這裡「殘忍」和「輕蔑」,真需要深切反省。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4/2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5-01
     人類的壽命夠長嗎?跟山裡的神木比一比,它們用千年為計算單位,我們實在比不上它們,跟河邊樹林裡的蜉蝣比一比,它們的生命以小時為計算單位(註:這只是蜉蝣的成蟲階段,它們的幼蟲階段約接近一年),細菌是最小獨立生活的生物,大腸桿菌大約二十分鐘到一小時之間進行無性生殖一次,細菌直接一分為二,這是自然界中很特殊的方式,一隻「老」菌分裂變成兩隻「少」菌,等待半小時左右,少菌成了老菌,又再分裂一次,這不但是數目上成為乘方(2的n次方)增加,更重要的是「不死」,假如環境因素許可,數量會無限增加,一老變二少,二少逐漸變成二老,然後二老變四少,四少又慢慢變老,不斷地老少轉化,沒有任何一隻細菌死亡離開,人完全不一樣,經歷少、壯、老就一定會死亡離開,自從人發展出智慧文明,主宰地球,生活過得愈來愈優渥,也愈來愈「不想死」,千方百計延壽、原始人類平均壽命只有三字出頭,晚近二千年大約提升到四字出頭,近百年來因為科技發展,平均壽命倍增到七與八之間,這樣子夠長壽了嗎?

     前文提及深海魚類隨隨便便都百歲以上,長壽的秘訣尚待研究,以個人愚見猜測,可能與「沒有變化」有關,試試設身處地去想想看,水深一千公尺以下已經沒有陽光六千公尺左右深海還有海底火山、有熱、震動和瓦斯,再往一萬公尺的海溝去,沒光、沒熱(水溫穩定在零度到負四度攝氏之間,以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去探知這個環境,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不但沒有年月日,甚至無法感測時分秒,身體失去一切時間參考,心理學上等同失去時間線,失去日和月,人會失去疲勞和動力,失去年,我們會失去生長老化的標誌,除非帶著時鐘到海溝裡生活,還可以看到時鐘在動,拿掉時鐘,一切都靜止了,人在哪裡應該可以變得更長壽,但很可能瘋掉,而且這種長壽,感覺上亳無意義,人的生存意義只有在變化中和人群裡才有突顯的機會。假設人類移民深海,第一代變長壽了可是瘋了,在地生長的第二代也許不會瘋,因為環境本來就是如此,悠哉悠哉,長命百歲,至於生命意義另外想辦法探尋吧!人類移居深海機會較低,在想像一百年後移民外太空卻是很有可能,漫長的遷徒過程必定要面對失去年月日時間線,途中接力的後代子孫會變成怎樣?頗難逆糾!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5/0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5-08
     在一個沒有變動的環境中,生物會趨向更長壽,例如深海裡的魚類,愈深的魚愈長的壽命,人若移居到深海,也可能壽命延長。最近發現頻道(DISCOVERY)有在播映一個「移居外太空」的節目,雖然是一個重播的節目,但內容還是很有啟發性,它首先探討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的環境,包括生存的資源和環境條件,移居的可行性,另外又探討交通工具,即是太空船,以目前的科技服役中的太空載具,速度仍嫌太慢,不足以實現太空移民的夢想。由於我是斷斷續續地看這個節目,自己沒有看到節目探討人體構造如何適應太空環境,不知道實際上有沒有涵蓋此一領域,個人有一個想法,地球人類身體構造僅能適應地球生活,更準確地說,僅能適應地球表面生活,連深海也活不下去。英國的太空科學家霍金曾在2010年說過,為了人類的將來,必須移民外空,他更預估應該在一百年內可以出發。一百年,相信現在的你我他都沒有機會參與,但畢竟是人類史上的壯舉,值得去「想一想」,假如交通工具速度提升到光速一半左右,大概壯舉是有辦法實現的,只是人體構造這一關是一個無法撐握的變數,因為人體只為活在地球表面「設計」的,在太空站長期工作的太空人,長期滯空一年多,雖然每天做運動,仍然無法避免骨質疏鬆的變化,至於賀爾蒙和免疫系統,因為查不到資料,無法猜度,當太空人重返地球時,都不能立刻站立行走,必須送院復健,慢慢適應身體重量,太空移民當然是蕭蕭兮不復還,以後慢慢適應無重力生活環境,身體在旅逐代改變,按照目前科學數據,五十人的族群可以克復短期生活挑戰,五百人族群可以有足夠的基因多樣性長期存活,而一個經挑選的社群,一百五十人至二百人,足以傳宗接代六十至八十代,大約是二千年長度。這些數據是足以規劃太空移民,門檻不算太高,一百年內應該可以實現,但有一個基本矛盾存在,在地表上安居樂業的同一家族,只要相隔五代,基本上如同陌生人一般,踏上太空移民之路的壯士,即使成功,也必須經歷許多世代,到達了新天新地成為新人類,就算能夠和地球保持連繫,是敵是友,恐怕超出原來規劃也不一定啊!在以前所聽聞的太空夢想中,最具可行必扛的不是外國人,反而是正港台灣人提出的,有點意外吧!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5/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5-08
     太空探險以及星際移民,是地球人類的長期願景,是必須做的下一步。科學家霍金曾在2010年公開主張人類走出去,並且在一百年內成行,否則人類在地球上可能自相殘殺而滅亡。這真是高瞻遠矚,許多國家為了軍火工業,常常在別國有意無意地製造糾紛或助長原來的歷史仇恨,現在武器越做越精良,稍微失控的話,一定危及整個地球,一旦走出去外太空,軍火工業轉型太空科技,最少可以避免自相殘殺,目前階段剛好相反,是太空科技轉移成軍火工業,造出些精靈炸彈,GPS無人飛機、雷射武器等,盡快過渡到太空時代是未來的希望,怎樣才可以走出去,到遙遠的星計探險歷奇,以目前科技只能做無人探險,以機械代替人類冒險,將來讓人親自走一趟才是我們真正目標。目前火箭酬載能力最大的物件,大概是太空望遠鏡、重量不超過十噸,假如改採螞蟻搬家方法,集合數十次火箭發射,在地球上方軌道組裝遠征外太空的載具,其規模仍然有限,大致上勉強做太陽系內的航程是可以的,以現在的科技仍然並不可能離開我們的太陽系。

     以前所聽所聞的外太空遠征規劃中,最可行的計畫是朱邦復先生所設計的,朱先生是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他的發明開啟了電腦中文輸入法的可能,年輕一代應該沒有看過最古老的中文輸入鍵盤,大約在民國七十三年左右,台大醫院開始做電腦化工作,首先是門診掛號電腦操作,我記得當時是使用IBM電腦主機和中文輸入鍵盤,鍵盤是正方形,大約為60X60公分,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中文字,印象中好像有大約三千常用字,機械式游標在字盤中找字,找到了按一下,字就跑上黑白螢幕,一個人掛號,光式姓名地址電話三項不到五十個字就找到眼睛脫窗,當年大家都不看好中文電腦化,因為三千多字(還不夠用)的鍵盤,絕對不是人人可用的,光是初診病人基本資料欄建檔就人昂馬翻,不知道過了多久,朱邦復先生提出第一個實用的倉頡輸入法,中文字經過拆解和整理字根,居然用普遍英文鍵盤,幾乎可以輸入全部中文字,最重要的是經過練習後輸入速度可達每分鐘六十字以上,到達實用等級,中文電腦化才逐漸進入每個人的生活。朱先生早年隱居於台東都蘭山,後移民澳門路環,現況不太清楚,他提出的移民外太空載具是最接近「成功」的,下週介紹。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5/0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5-22
     在我的印象中,朱邦復先生是一位臉方腫圓的中年男性,那是近三十年前的印象,現在也許白頭髮會多一些些吧!他曾自稱是不務正業,在七十年代跑到巴西去研究音樂,順便混了幾年嬉皮,忽然一天「醒」了過來,就回到台灣來了,當個人電腦第一次出現時,台北市中華商場(早已拆掉)有很多蘋果電腦,厚厚的鍵盤結連著主機座,上面放著方型的黑白螢幕,當時軟碟(磁片)記憶量以K計算,主機記憶量以M計算,功能上等同一台有記憶體的電動打字機,沒多久就遇上一個實際的問題,中文無法輸入,字庫有慢慢建立起來,可是鍵盤卻不切實際,IBM最早的中文鍵盤大約有一個圍棋棋盤的大小,加上厚度就活像一塊板豆腐,佔空間是無所謂,最麻煩是鍵盤上密密麻麻幾千個常用中文字,要找字實在是不容易,大家對於電腦中文應用的期待不高,朱邦復先生領導的研究小組拆解中文字型字根,整理出倉頡中文輸入法,只需要一個標準的英文鍵盤,可以輸入九十九趴的中文字,使得一個鍵盤同時輸入中英文,這個貢獻將永留歷史之中,後來有一群博士級人物追隨朱先生隱居於台東都蘭山,鑽研開發電腦作業系統的核心技術,大約十多年前整組人移居到澳門的路,就是現在威尼斯人酒店南面那個山坡後面,當時是一個很寧靜的地方,現在氹仔賭場林立,人流錢流狂流,他們還在不在就不得而知了。

     朱邦復先生出版過一部科幻小說,記得好像是一套八本,裡面描述關於人類移民外太空,所使用的載具我認為是最接近可行性的,也許大家有看過美國電影「星際效應」,電影中的移民載具是一個超大滾筒,不斷旋轉,產生離心力來模擬地心引力,這是白種人想出來的方法,其實可行性甚低,因為旋轉慢離心力弱,旋轉快人又受不了,朱先生設計的是在喜拉雅山脈切割一個直徑十公里的土方,利用反重力原理(如同電影星際效應所描述)送上太空,它會重組成一顆圓型的小行星,直徑十公里,人在這個人造小行星上自然有重力(比地球上輕很多)產生,不必在前述大滾筒中甩到頭昏眼花,小行星上以電力產生磁場,模擬地球的天然防護罩,小行星經加速後往既定方向前進,不需要消耗能源,最重要的是小行星既是載具又是「家」,人群在這裡安居樂業,這才是合情合理的設計。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5/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5-30
          離開地球、移民外太空是未來人類必須做的事,除了考慮地球資源早晚耗盡枯竭,還有是人類數量愈來愈多,互相搶奪生存資源,很可能互鬥滅亡,先前就有科學家估算,目前地球上的核子武器的總殺傷力,足夠毀滅全人類十次以上,可見人類存活的最大威脅竟然是人類本身,一旦移民外太空,地球人才會團結起來,一致向外,尤其是將來發現外星文明,不知道是戰是和,地球內部自亂的風險就會下降,這些變化,現在的你我他,大概是看不到的,但太空時代的來臨不會太遠,再一百年內,可能實現。

     所看過的科幻小說、電視、電影等,有關移民外太空的載具設計,大致上是以朱邦復先生的構想是比較接近可實現的。他的想法是利用雷射技術,在喜拉雅山脈切出一個直徑十公里的土方,利用反重力送上地球外軌道,土方會因萬有引力重組戈戶一個接近圓形的形體,然後在這個人造小 行星上裝設電磁設備,產生人工磁場,模擬成一個類似地球磁場的防護罩,小行星經加速後往特定方向前進,完全不需要燃料,它的情況(大小、速度)很接近哈雷彗星,只要前進方向不在黃道平面上,就可以躲開九大行星和小遊星帶,避免了意外的星球撞擊危險,小行星是地球泥土造成的,比較可能製造出一個類似地球的生態環境,而且有自然產生的「地心吸力」,雖然遠比地球輕,但人不會飛出天外,最重要的是這個小行星就是「家」,這些外太空移民的先鋒英雄就在這裡安居樂業,傳宗接代,不必有時間壓力,不必急著找到降落的星球,這些設計不單是比星際效應電影裡的太空載具好很多,更有對地球本身很巧妙的好處,因為喜馬拉雅山脈高聳在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阻斷了印度洋的水氣、結果是印度連年水患,西藏新疆都缺雨成沙漠,當山脈切出一個直接十公里大洞以後,西藏與新疆獲得降雨,高原變得綠意盎然,新疆沙漠全部變成良田,徹底改變亞洲大陸的面貌,這真是一舉兩得的設計。

     外太空移民在目前當然只是幻想階段,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很多幻想成真的速度真的太快了,飛機發明沒有多久,現在不單是滿天飛機,人造的飛行器飛到太陽系外緣了,醫學也從人的外表進入細胞的基因,真值得按個讚。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5/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6-05
          最近這一個星期、電視發現頻道(DISCOVERY)也剛好有一個節目探討外太空移民的種種遇到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外太空移民必然的方向,從活在當下」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是「無可能ㄟ代誌」,必須要等到科學進展到「反重力」的階段,才有機會解決飛行載具的困難,電影「星際效應」裡就是男主角把「反重力」的關鍵傳達到地球,人類才能製造出超大型的太空船,並且送上太空,以目前使用火箭發射方式,一次最大力量的莫酬載十噸物質,再派人員飛上去姐裝,工程又特別困難,耗時特長,估計發射一萬隻火箭,再歷時五十年組裝測試,並集結太空探險先鋒英雄,如此規模的設備,還無法抵達最接近我們太陽系的地外行星。第二個關卡是宇宙射線,如果照美國人想像用金屬製造的太空船,根本防禦不了宇宙放射物質的穿透,金屬載人太空船飛往月球還可以,飛往火星就很勉強了,再往外太空去就很不安全,生病、畸型、殘廢、甚至死亡、太空輻射的強度是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無法承受的,第三個關鍵問題是「誰」可以擔任太空先鋒英雄的任務,我們所看的電影都是「魔鬼阿諾」這個等級的「大隻佬」,其實當真正挑選太空先鋒時,「弱雞宅男」才是首選,大家聽一聽真正的太空人回憶太空生活:「當飛越大氣層,進入軌道失重狀態,頭昏眼花,全身都很不舒服,在狹窄的空間裡,四肢動作不多,身體活動亦大受限制,連續幾小時注意各項儀表數據,最大的動作是操作幾個按鈕開關……」,大家想看看,這種環境生活,誰比較能存活下去,是大集佬還是宅男?綜合上述三個考量,太空載具還是以前文竹未邦復先生設計的方案,最具可行性,以雷射切割喜馬拉雅山脈一個直徑十公里的土方,以反重力技術送上地球外太空,裝設電子設備製造人工磁場,模擬地球磁場,解決宇宙輻射,泥土造的小行星可以模擬地球生態環境,人才有辦法長期生活,小行星經加速後朝預定方向前進,不必消耗燃料,仿如是一顆人類製作的哈雷彗星,遨遊宇宙,的確是一個比較能實現的太空載具,不過還有兩大難題和一個小困難,不容易解決,兩大難題是「速度」和「時間」,一小困難是人體構造只適合活在地球表面,無法存活於外太空,這真是讓科學家們氣餧!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0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6-12
         星際探險或外太空移民首要考量是人員(派什麼人去)和載具(設備齊全和耐操),就算能夠克服困難完全解決,仍然有兩大困難(速度和時間),和一小困難(人體構造不適合太空環境)。速度決定了人能走多遠,一般人走路一天約30~40公里,開車走高速公路可達一千公里,搭民航機不停歇大約可以台北西雅圖來回一趟,如果乘坐光速火箭大約可以橫跨本太陽系來回一次,感覺上這個速度很快很快了,可是以光速飛行,不停歇,還是要4年多才到,如果以直線距離飛到本銀河系另一端需要十萬年,但這是不可能的航線。


     因為銀河中心是一個大黑洞,逃不掉的,如果從外圍安全航線飛到銀河系統另一端,十六萬年左右(半圓周)抵達,想要造訪具離我們最近的另一銀河系-仙女座星雲,需要光速不停飛行二百五十萬年,光速是物理學上已知無法超越的速度,所以以人類壽命的極限加上宇宙速度極限(光速),我們是不可能到達任何一個其他銀河系。

     科幻小說為了這個極限,又想出一個所謂曲速(WARP DRIVE),就是太空船不動,但是空間在動,後方的空間變大,也就適空間在扭曲,扭曲的速度就稱為曲速,按照數學公式計算,曲速一級等於光速,曲速8級時約為光速的一千倍,曲速極限是十級,當極接近極限(9點9999)級時,速度接近光速的二十萬倍,以這個夢幻速度,橫越本太陽系僅僅0.2秒,到南門二恆星約十分鐘,直接橫越本銀河系要六個月,造訪鄰近的仙女座約十年,到達目前所知的宇宙邊緣仍需七千萬年,假如遙遠的未來,科學到達曲速極限,以人類目前生命計算,造訪鄰近的銀河系是可能的。

     另外按朱邦復先生預測,科學進步時,人類壽命可推延至一千歲左右,當上述科技全部實現的話,人類力量可抵達的半徑最遠約五千萬光年,大約是目前已知宇宙的三百分之一,可是這都只是數字推算,實際操作方面還有很多難題,試想想上騎摩托車走在一般路面,常催油門到時速近百時,路面一顆小石頭就可能讓你摔車,現在太空探測器時速可以到達五萬公里,只要不巧遇上一顆小石頭,一定毀掉,高速前進的太空船必須走在「安全」的航道上,光速前進如何才能確定前面沒有石頭路。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1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6-19
         假如道路坍方,一顆大石頭擋在路中央,視線不良,經過的車子撞了上去,發生車禍了,如果車子速度很慢,低於時速十公里,還好,大概不會怎麼樣,如果時速近百公里,不妙,災況嚴重,如果以時速五萬公里(美國黎明號太空船速度)撞上靜止的石頭,撞擊震波可能毀掉一個縣,如果以光速撞上,將影響鄰近的星球,目前科技研究方向是希望造出光速十分之一的飛行器,假定有一天成功,仍然要面對如何確定航道安全的課題,我們時速三百公里的高速鐵路就必須專用軌道,那麼將來秒速三萬公里的飛行器要如何保證航道安全,有人說太空虛空無物,免驚!但是火星外有小游星帶,石頭不計其數,而且到太陽系外圍歐特雲帶是無限多的小小星體,直線不停車衝過去,一定沒有好結果,所以將來星際航行,想必是一段一段地前進,高速離開地球,到小遊星帶改慢車通過,然後恢復高速,衝到歐特星雲帶停看聽,慢速通過後才可以開動曲速引擎,到達最近的恆星南門二,又要慢速,探索前路,如此這般一個恆星一個恆星地間歇前進,這是相當於台鐵普通車,每站都停,直到銀河系外邊沿,當方向設定往仙女座星雲,這時候才可以曲速全開,不停站,朝仙女座狂奔,所以銀河系內是普通車,銀河系間的是直達快車。對於曲速,目前的確有任何研究,也許未來不知道多久以後才知道能否實現,以現在幻想中的理論架構,仍然存在曲速可能造成空間裂縫,這些都是留給科學家或科幻小說家傷腦筋。速度以外第二大困難是時間,時間不是固定的,這個觀念是愛恩斯坦首先用數學公式勾勒出來的,非常難懂,在我們古老文化中,很早就揭示這個觀念,不必用高深的微積分數學公式,只用了十個中文字,讓男女老少,完全懂得愛恩斯坦關於「時間」的精髓,「仙間方一日,凡世幾千年」,十個字就清楚地演繹相對論中的「時間」,太空船中就是仙間,高速前進產生時間扭曲,電影「星際效應」裡的太空船飛出去才兩三天,地球人已經過了三個世代,衍生出倫理的難題,愛恩斯坦告訴我們,時空連續體四度空間,在遙遠的將來,當空間(三維)和距離(二維)的限制被打破後,時間(四維)不曉得會變得怎樣?


     宇宙航行除了上述難題外,還有一個小困難,就是人體構造不適合時空探險,這是「小」困難,醫學可能就可以幫上一點忙。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1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6-26
     拓展太空疆域是未來人類的前途出路,只是遼闊無邊的太空、二維(距離)、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扭曲)都是難題,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小困難,就是人體構造不適合外太空環境,說是小困難是相對於前面的大困難,以目前能夠想像得到的科學技術,人類大概可以有效管治太陽系,外派的太空探測器可以到達臨近的兩個太陽系,大約半徑十光年以內,這個範圍內的環境與我們現居太陽系的差異有限,現代醫學有可能幫上一點忙。

     現代智人(我們)經過百萬年演化,完全適應了地球表面的生活,這包括了重力(地球吸力)、溫度、濕度、氧氣、大氣壓力、日夜周期、季節變化和年度。飛上太空馬上遇到一連串改變,重力沒有了,人在失重狀態,沒有上下左右、沒有體重,靜脈回流改變、人體內的血液亦隨之改變,由於血液重量沒有了,心臟收縮力量顯得太強了,身體的血行動力會重新調整。外太空溫度是冰冷的,可以低至絕對溫度零度,大約相當於攝氏負273度,人是溫血動物,必須在太空載具內或穿上保溫衣服,同時濕度改變,太空中沒有水,所以必須保護,最大問題是人要呼吸氧氣,一般人閉氣撐不了一分鐘,太空中沒有空氣,人呼吸所需氧氣必須重地球帶上去,目前太空船都是短途飛行,沒有超過兩個星期的,通常用壓縮空氣(壓至液態)、但如果長途飛行,例如來去火星一趟,要一年到三年,液態氣體壓力大,十分危險,目前設計是用水,經電解出氧氣使用,一個水箱總比一個高壓氣瓶安全,但對於星際探險,甚至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旅程,要攜帶多少水?多少氣體?無論多少,都是不夠的,除非目的地星球有氧有水。大氣壓力是很重要的維持生命條件,外太空壓力為零、赤裸的人體會立刻爆裂破碎,死無全屍,太空載具和太空衣維持壓力加強空調,人大約可以活動幾小時,但目前太空衣過於厚重,現在科學家正在尋找新的材料,希望有點像潛水布那樣,甚至有點像李小龍耍雙截棍那樣的運動裝,能保溫、抗壓、抗輻射、太空人才可能行動自如。以上的物理現象還算容易解決,當飛出地球外圍,太空人立刻失去日夜週期,「每日」作息時間表不知該怎麼排,短期不超過一個月者,硬性依照地球時間表是可以的,長期下去就不切實際了。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7-03
     人類居住在地球表面,歷經幾百萬年的過去,以身體解剖結構來看,的確是地表最完善的生物,論體能我們不算最強壯,只能勉強說中等,但是加上了大腦的智慧,搭配得剛剛好,文化文明的發展,讓人類主宰地球,在可見的將來,沒有其他生物可挑戰我們領導的地位,可惜人類卻直接威脅本身的存在。也是我們居住地環境最大的破壞者,假如不往外太空發展,恐怕不單是人類自毀,也可能毀掉地球。科學家曾警告說,地球上的核子武器存量已經足夠毀滅所有文明十次,光是各國核能發電廠產生和累積的核廢料,根本是甩不掉的難題,但是只要人類往無邊際的外太空發展,核子武器可以改裝成為太空船動力來源。核電廢料射向太空深處,它們會一去不回,歷千百萬年旅程,自動衰減至無害程度,也還沒有到達別的星球,不會引起別的星球生物的不便,最重要的是這些核廢料雖然在地球上是有害和有危險的,但是放在外太空中,其放射量根本比不上各種宇宙軸射強度,完全不增加偶遇時的危險性,這是不是一舉數得呢?
     人體結構堪稱是地表上目前最完善的構造,可是飛上太空,卻是限制重重,因為各項器官過度為地表量身訂製,完全不適合太空探險,科學家發現一種小動物,叫做水熊蟲(WATER BEAR或TARDIGRADE),能活存於攝氏負272度(絕對溫度1度)至攝氏正151度,它可以毫無保護存活於外太空環境中,其他它們才是最適合當外太空的探險先鋒,人類社會裡則只有宅男宅女比較接近,因為他(她)們可以在狹小的空間,只吃小量食物,眼盯著電腦、耳掛著耳機,又不太做運動,氧氣消耗量甚少,至少特戰高手類的大隻佬,身處太空飛船內的環境,不到一個月就可能瘋掉了。
     為了克服時間因素,有些科幻片會安排男女主角「冬眠」,這當然是方法之一,只是幫忙有限,因為不能全體全部冬眠,總需要有人值班,處理太空船運作,值班人員最少是3人,以防止1、2個人心理狀況改變,做出「傻事」,一次值班不可以超過10年,否則「換班」時發生「年齡代溝」,假如再考慮燃料、氧氣、水量、速度、回程等,人類以目前可以幻想到的科技,大概只能有效管治太陽系而已,去不了多遠!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7/0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7-10
     執筆之際,窗外有風有雨,北部停班停課。颱風難測,小心一點是應該的。
     颱風是海洋國家特有現象,它從海洋中產生,吹向陸地後,受地形破壞而衰減。沿途下雨,蓄積的水氣耗盡;深入陸地幾百公里後,風停雨枯,消失於無形。
     颱風是地球表面獨特的天氣型態,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有類似的氣象變化。例如火星有強烈的風沙;木星的大紅斑有2個地球大,是太陽系最強烈的颱風,連續吹了幾百年,不知何時停止。木星沒有固態地表,風力不易減弱;外圍其他行星都是液態或氣態,沒有土地,氣象更難測。
     可以推斷,在我們周圍10光年半徑以內鄰近的恆星(也都是太陽)系統,環境條件與我們差異不會太大,這也是「人力」能及的範圍。
     科學與知識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但「能力」是有限的,人力真正能實現的事物總有上限。
     人體構造十分奇妙,以成年人來說,神經系統約占2~3公斤,意志、思考、幻想卻亳無界限。以做夢為例,其內容、境界、長短等完全無法預測,所以我相信人類的知識,科學發展是無限的。
     另一方面,身體重量平均達60公斤,其中2/3是水、1/3是固體物質。固體物質中,骨骼系統占極大部分,有了骨骼才能保持身體的形狀;與肌肉系統合作才能動起來。
     運動中大部分的能量用於對抗地心吸力,宇宙虛空中絕大多數區域是無重力狀態,人類的身軀不適合宇宙航行,因為身體構造很多地方是「多餘的」,生存年齡又短,去不了多遠。
     一旦到達外太空目的地星球,通常這些星球比地球質量大很多。如果我們可以降落,地心吸力比地球倍增,現有的骨骼系統變得十分單薄,身體構造很多地方是「不足夠的」,可能百病叢生。
     遙想未來人類深入探索外太空、縱橫宇宙,在醫學領域必須先做到2件事:1.壽命延長,如果要管治1/10銀河系統,1000歲跑不掉;要有效管治本銀河系,必須當上「萬歲爺」;要踏足最接近的另一銀河系─仙女座星雲,最低消費是20萬年起跳。
     2.身體構造可塑性,在宇宙飛航途中,體重20公斤就可以了;到達目的地星球必須達200公斤左右。這不是神話,大約2025年前就可以看到雛型,這就是「器官培養」。

    本文轉載自2015/07/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7-17
     七月十四日在人類文明史上算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美國太船新地平線號以時速約五萬公里速度掠過冥王星(PLUTO),當天以距離太約一萬公里處密集拍攝「寫真集」,美國NASA亦很大方地把一些圖片放在網站上,與大家分享,雖然圖片不算太多,但多少有點表示,這艘太空船是人類製造物件中速度最快的,大家比較看看,我們南北跑皂高鐵最高時速僅約三百公里,太空船是我們高鐵速度的一百六十倍以上,讓它從台北飛高雄大約二十秒左右就到達,台北飛紐約差不多不到十五分鐘就到了,當然非常快速,同時NASA也說旅途中只要遇上一粒沙子,太空船是以被毀,可是高速飛行時,航道安全就的十分十分重要,這個太空探險計劃是由約翰霍金斯大學主持,這間大學的醫學院是全美國的第一志願,所以這次計劃是否有更多生物醫學的項目?我想值得大家「高度懷疑」。

     前文有討論人類身體構造完全不適合太空環境,以後拓展外太空的工作,除了工程方面必須有更大突破外,生物醫學也必須有顛覆性的思維。一、壽命必須延長至一千歲以上。二、身體構造的可變性,在漫長旅途中,人體縮到二十公斤左右,足以操控太空船電腦就可以了,到達外面的行星,由於所發現的地外行星都是地?的好幾倍尺寸,推估其重力也倍增,我們目前的骨骼系統無法承擔,在降落前必須變得「更大隻」才行,這個部份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機械裝備輔助系統、第二是器官培養技術,這個部份我大膽預估十年內必有眉目,記得新聞報告,去年歐洲已經成功製造人造肉,這是利用生物科技培養肌肉組織,日後繼續努力,必定可以訂製器官,不久將來人類器官移植根本不必「器官捐贈」,直接用當事人細胞製造便可以替換,這個部份,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突破性進展。可是這個「器官捐贈」等級的器官培養,還不足以滿足太空探險的需要,遙遠的將來,還必須要有器官設計。首先針對要探訪的星球派出探測太空船,徹底掃描分析其環境細節,然後思考在這星球上存活所需的身體構造,比對人類身體細節,設計並製造現在所缺的新功能器官,另外準備手術移除不適合當地的器官,當一切準備妥當,在旅途中依計劃和時間表逐一更換,到達降落後只要簡單輔助工具,就可以輕鬆地展開工作了。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7/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7-24
     台北時間7月24日凌晨,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式宣佈發現有紀錄以來最類似地球得系外行星,命名開普勒(KEPLER)452B,科學家十分興奮,因為K452這顆恆星跟我們的太陽很像,452B這顆行星剛好位於那裡的適居帶,它的軌道位置相對應於我們地球位置往外5%,這個適居帶有液態水的機會很高,位置太接近太陽的話,水成為氣態,太遠的話,水結成固態(冰),只有液態水(攝氏0到100度)才有生命(我們地球形態的生命)產生的機會。452B直徑比地球大六成,一年是385日,這些參數都很接近地球,它的年齡估約六十億歲,比地球老十五億,如果有生命,很有機會有「外星人」,如果他們也像人類這麼多自私自利貪婪的性格,很可能文明已經自我毀滅好幾次,只剩一些植物在星球上。


     這次的發現,老美當然很興奮,可是距離「另一個地球」還是十分遙遠,因為太遙遠了。這顆星距離我們約一千三百光年,我們可以觀測地它有年(一年385地球日),可是它不一定有月份四季,因為不知道它是否像我們地球地軸傾斜23度,也不確定它有沒有日,因為不知道有沒有自轉,也不知道自轉速度,大家看看我們的月亮,它自轉一週當好等於公轉一週的時間,所以一面永遠面對地球,假如452B自轉等於公轉,會變成一半地方永晝,一半地方永夜。自從美國展開了開普勒研究以來,共發現可能的系外行星4696顆,經證實為系外行星的是1030顆,以後數量會以倍數激增,完全看電腦的處理能力

     宇宙浩瀚,完全超越人類智慧可及的範圍,美國人也頗有自知之明,他們把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放在地球外很遠的地方,把方向固定在天鵝座(CYGNUS)方向,命名並觀察其中一個區域的恆星,如果望遠鏡到處擺動,到處看看,終將一事無成,我們也不太清楚為何把目標設定在天鵝座,現在公佈的452系統距離實在太遠了,現在的望遠鏡能測加光譜分析等,也沒有能力確認行星是固態(像地球有陸地)液態或氣態(不容易有生命),如果把目標集中在太陽半徑十光年內的區域,不但觀測更詳細,也許不久將來更可以派遣高速太空船,飛到更接近的位置,獲得更多的資料。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7/2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7-31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四,美國股市突然崩盤,開啟了為期約三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也誘發了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同時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用兵,最後幾乎是獨自攫奪了勝利的果實,向亞洲變相統治日本數十年,在歐洲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導歐洲的軍事力量,最近有些世界名人,例如科學家霍金和特斯拉電動汽車的老闆,公開表示對於有人工智慧(AI)的無人武器系統,表示有很深的憂慮,擔心它們哪一天失控、威脅全人類的安全,其實先前已經有很多套美國科幻電影,探討相關題材,充滿了同樣的疑慮,美國從來以世界警察身份自居,我們也看到很多美國國內新聞,警察暴力對有色人種從來都是冷血執法,「過當」作為更是家常便飯,「世界警察」的表現好像也是差不多,世界上最尖端的殺人武器幾乎都是美國人研發的,他們的軍火商很有資格成為人類文明的終結者,在另一方面美國的太陽系,走進未知的世界,開拓太空領域,成為人類文明的新希望。

     本星期有報導瑞士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組三顆系外星,在仙后座方向的一顆恆星,編號Hd219134(舊編號8832)共有三個行星,質量比地球大,但是屬於固態液態混合行星,只是地表溫度達約攝氏400度,因為距離算近,大約二十一光年,將來有希望拍攝到這些行星的真實面貌。我們不了解當初美國放在外太空的開普勒望遠鏡為甚麼瞄準天鵝座方向一千三百光年外的恆星。哪裡過於遙遠,可獲得的資料不多,假如轉向瞄準地球週圍十光年範圍內,收穫必定更加豐碩。

     開拓太空領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希望,除了「一致向外」可減少內部矛盾,外太空的世界能刺激醫學發展,包括三大需求。一、人類壽命必須延長到一千歲以上。二、器培養,有如壁虎能再生器官,以供每個人換零件。三、新器官設計製造,依據即將前往探險的新星系環境,設計製造全新的器官,適應新生活。可是這些醫學的發展,也帶來人類新的挑戰,第一是壽命歲數改變,假如人類壽命依序逐漸突破,人口總數將大量增加,依目前條件,當地球人平的壽命接近百歲時,無論生育率如何下降,地球人口數將要「爆棚」,很難討生活。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7/3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8-07
     人類的身體構造和壽命週期完全是依地球表面的生活環境所「量身打造」,開拓外太空是人類的「出路」,可是面對廣大無垠的太空,距離的遙遠根本是我們的意識無法領略的,我們身體結構根本離不開地球表面環境,就算在目前太陽系統內的其他行星,人類也無法存活,必須仰賴大量精密的儀器設備,才可能活一段很短的時期,以當代的最高技術,來回火星一趟也十分勉強,假如旅途中有甚麼意外,大概也無法救援。假如將來的科技真的製造出1/10光速的飛行器,每秒3萬公里的速度等於時速一億零八百萬公里,以這個速度前往冥王星(Pluto)大約10小時可以抵達,前往最近的恆星南門二大約是30年可以抵達,如果不作停留,馬上回程又是30年,人類壽命仍然維持在一百歲的話,一生勉強可以做好一趟旅程,前文也有推估,就算將來科幻成真:曲速引擎(最高達光速的千倍),我們要縱橫本銀河系也要壽命到3千歲左右,要橫跨最接近的另一個銀河系統--仙女座星雲,壽命要10萬歲以上,也許有人提議,用愚公移山方式,在太空船中繁殖下一代,不斷生出子子孫孫,終有一日完成任務,這種計畫在技術上是可以研究研究,只是有一個極大又不可預測的變數,太空寶寶與地球寶寶的心理狀態、人生觀等完全不同,隔三代以上差異十分明顯,百年以上不知變成是敵是友,5百年以上肯定成為外星人,到時候是怎樣的局面是無法預測的。

     就醫學領域來說延長壽命的可能性是有的,過去五千年的文明史,醫學主要在於克服疾病、改善營養,人類平均壽命從40以下遞增到80以上,未來醫學肯定可以突破生命的關鍵,因為植物界不是有神木存活千年以上嗎?地球生命延長到千年不是幻想,只是地球環境資源無法負荷,以目前人類的消耗量,當年均壽命到達百歲時,總人口數突破百億以上,生存空間不足,已經到達全地球生物界的最上限,一旦科技突破生命歲數關卡時,立刻出現誰有權活更久的爭執,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高漲,因為打仗才可以淘汰人口,騰出生存空間,問題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將足以毀滅所有文明,人類沒落,其他物種興起,如同當年恐龍退位,人類崛起,這不過是1千6百萬年內的事情,地球至今超過40億歲,足以容納數10次歷史大洗牌。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8/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陳偉寶
    2015-08-14
        最近天文學方面的新聞真熱鬧,星期五外電報導在波江座(ERIDANUS)的E(EPSILON)星外的B行星,正式名稱(51ERIDANI b)行星統一編號HD22049B,被智利的天文望遠鏡拍到影像,這一顆行星最早在1990年被觀測到、2000年確定2006年哈伯望遠鏡測量到相關數據,現在是正式地點到這顆行星的影像,在印象中這應該是地球外行星第一次有直接的影像,這次的影像屬於紅外線光譜而非一般可見光譜。它有兩個很有利的條件。一、距離我們不遠,大約只有十光年。二、此行星溫度很高,約攝氏四百多度,紅外成像強度是夠。相信以後愈來愈多的系外行星被發現和詳細研究,這跟人類前途很有關係,因為恆星是炙燒的太陽,只有行星有可能在適溫帶,有可能有生命生長的環境,目前美國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瞄準天鵝座方向的空域距離在一千光年以上,過於遙遠,研究收穫有限,這次地面的望遠鏡探究十光年附近領域,是正確方向,可以期待更多更詳細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將來人類的力量可以抵達,老實說,一千光年的距離,人類應該「永遠」到不了,大家試想想,就算我們的探測器飛到那裡,發送一個電訊回來要一千年才到達地球,誰會去處理這些任務,宇宙的基本物理定律是不改變的,千百萬年後電波傳送和光波速度還是和現在一樣,不會變快或變慢,半徑十光年內的範圍,才是人類可及的範圍,只可惜宇宙之內空曠得很,十光年範圍內的星星數量不多,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遙遠的外星一定有「人」,只是過於遙遠,彼此可能接觸交流的機會微乎其微。
     人類的階段,無論是地球人或外星人,都不可能突破空間距離,只有人變成「神」,就有可能改變,大家發揮想像力,神是怎樣的?一、壽命永恆,沒有死亡。二、形態多變,光是孫悟空就七十二變,得道神仙更是想變甚麼就變甚麼。三、能力無限,移山倒海,呼風喚雨,點石成金,彈指之間搞定一切。四、穿梭時空,隨意願出現或消失。綜合上述四端就是「無限」,沒有任何物理和時空的限制。人有沒有機會變成神?我們都沒有答案,生命限制,型體限制,醫學發展下去是有可能的,能力與時空限制視工程科學的努力了。

    (作者/台北市陳偉寶泌尿科診所負責人暨成大醫學院講師)

    本文轉載自2015/08/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