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水腫 須對症用藥


 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陽水」與「陰水」,後人又將二者分型證治,其中陽水有風水氾濫、水濕浸漬、濕熱壅盛;陰水則有脾陽不運、腎陽衰弱,都要對症用藥。
 陽水中的風水氾濫,指的有目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肢節痠重,小便不利,多有惡寒,惡風,發熱等證,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或喉關紅腫,舌質紅而脈浮數。治法:祛風行水。方藥:越婢加朮湯,隨症加減。若汗出惡風,身重而水腫不退,衛陽已虛者,用防已黃耆湯加味。
 另水濕浸漬,即肢體浮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重而困倦,舌苔白膩,脈沉緩。治法通陽利水。方藥:五苓散合五皮飲為主方,隨症加減。濕熱壅盛,即遍身浮腫,皮色潤澤光亮,胸腹痞悶、煩熱、小便短赤,或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沉數。治法分利濕熱。方藥:疏鑿飲子為主方。若腹滿不減,大便秘結者,合用己椒藶黃丸,水從大便而下泄。 
 陰水中脾陽不運,即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悶腹脹,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治法溫運脾陽,以利水濕。方藥:實脾飲為主方,加減。或合用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治營養不足,遍身浮腫者。腎陽衰弱即面浮,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陰下冷濕,腰痛痠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祛寒神倦,面色灰黯,舌質胖,色淡苔白,脈沉細,尺弱。治法溫暖腎陽,化氣行水。方藥:真武湯加減。(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邱玉柱口述、記者張淑娟整理)
本文載自2013/07/18"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