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天麻 不宜當補藥天天吃

■圖文/呂晃禎
2016-03-30
 天麻是常用的名貴中藥之一,臨床多用於頭脹、頭痛、眩暈、小兒驚風、癲癇、抽蓄、肢體麻木、破傷風等症,尤其是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效果顯著。近年來研究發現,天麻對於腦部及神經系統有很好的作用,已廣泛被運用在預防老人癡呆、腦神經衰弱等症。

 天麻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為蘭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塊莖。又名神草、赤箭、定風草《本草匯言》、獨搖草;其味甘,性平,歸肝經。有息風止痙,祛風通絡,平肝潛陽之效。主治:肝風內動,驚癇抽蓄,小兒驚風,破傷風,筋攣抽蓄,頭昏頭痛,胸悶胸痛,眩暈不眠,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近年來臨床上更廣泛運用於三高疾患,及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症。

 天麻臨床上主要用於肝風內動,驚悸抽蓄,由於天麻可以息風止痙,作用平和,甘潤而不燥烈,適用於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悸抽蓄,其特別可貴之處是,不論寒熱虛實皆可用。治小兒脾慢驚風,常與白朮、人參、僵蠶等藥伍配共用,如醒脾丸《本事方》。治小兒急驚風,則與羚羊角、全蠍、鉤藤等藥共用,如鉤藤飲子《靈驗良方匯編》。治療破傷風驚悸抽蓄,角弓反張,則與防風、附子、天南星、等藥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天麻另一個主要功效是治療肝風內動之頭痛、眩暈,為息肝風、平肝陽之止暈良藥。天麻鉤藤湯《雜病證治新義》就是專治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的名方,常伍配牛膝、石決明等藥同用。若風痰上擾之頭昏、頭痛、頭暈,則常與半下、白朮、茯苓等藥同用。若治腦血管意外後,經絡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筋攣抽蓄等症,則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聖劑總錄》。倘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常與秦艽、羌活、桑枝等祛溼通絡藥共用,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最近研究發現,天麻對於人的大腦神經具有明顯得保護和調節作用,能有效降低阿茲海默症及失智症的發生率,能增強腦部神經及強化視神經的辨識能力,目前已運用於高空飛行人員及預防老人癡呆的保健藥物。

 天麻依採收季節可分為冬麻(在冬季採收的天麻)及春麻,一般而言以質地堅硬沉重,有「鸚哥嘴」,斷面實心,色澤明亮的冬麻較佳,而質地鬆軟,有殘留莖基,斷面空心,色澤暗沉的春麻次之。天麻雖是治暈要藥,不過並不是所有頭暈都有用,主要是適合於肝風內動之投暈,如肝陽上亢(頭痛、頭暈同時出現),痰濁中阻(經常感到頭重昏沉),腎氣不足(頭昏頭痛暈的同時,伴有記憶力明顯衰退現象)。但是,如果是外感產生的頭痛、頭暈則是無效的。

 天麻雖無毒,一般用量以3-15克為原則,不過如果當成補藥天天吃,偶爾特殊體質也會產生不良反應,如頭暈、嘔吐、惡心、胸悶,皮膚搔癢等症。原則上舉凡陰虛、血虛、津液衰少(舌乾口燥、咽乾、大便秘結等)明顯者須慎用;如《本草綱目》云:「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本草逢原》曰:「天麻性雖不燥,畢竟風劑,若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幹遍閉者,不可妄用」。清朝名醫吳儀洛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

 天麻也是上等的藥膳食材,男女老少皆可食用。
 天麻茶:
 材料:天麻3-5克,茶葉(紅茶或綠茶)2克。
 做法:將天麻及茶葉放入杯中,以開水沖泡,以代茶飲。
 功效:平肝熄風,定驚潛陽,可治頭昏眼花、目眩頭暈、口苦耳鳴、驚恐不眠、四肢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肢體抽蓄等症,長期服用可預防高血壓。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3/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