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歸丸與右歸丸均出自於明代醫家張景岳之《景岳全書》。主要為治療腎虛疾患,具有「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特性。「陽中求陰」是指治療陰虛病症時,使用滋陰藥物的同時會加些少量的補陽藥物來輔助滋陰的目的。「陰中求陽」是指治療陽虛病症時,在使用補陽藥的同時加些少許的滋陰藥物來強化補陽效果。
中醫所謂的「腎」包含左「腎」及右「命門」;左腎屬水主陰,右腎屬火主陽。左歸丸具補腎陰作用,主要治療原則以壯水為宜;右歸丸則以溫補元陽為主。究竟兩者之組成與功效又有何差異性呢?以下簡單說明。
左歸丸組成分析君藥:熟地黃-滋腎填精,大補腎陰。臣藥:龜粄、鹿角膠、山茱萸、枸杞子、山藥-滋補肝腎,峻補精髓,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佐藥: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
左歸丸為《小兒藥証直訣》六味地黃丸的加減方,因補而不瀉,補力較峻,故滋腎補陰功效比六味地黃丸(應用於腎虛兼內熱證)更好。左歸丸為純甘補陰的方劑,主要用來治療真陰腎水不足,精髓內虧,津液枯涸之證。中醫理論提到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腎陰虧損,精髓不充時,會出現頭暈目眩、腰酸腿軟的症狀;當相火內擾精室,封藏失職時,則會造成遺精滑泄;虛熱導致津液外泄時,則造成自汗盜汗,所以治療時是以補腎陰來達到壯水的效果。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腎益陰;枸杞子益精明目;山茱萸澀精歛汗;龜膠、鹿膠乃血中之有情之物,龜板膠偏於滋陰;鹿角膠重於補腎陽;菟絲子、牛膝能強筋骨、健腰膝;山藥之滋益脾腎,諸藥合用,共收滋腎填陰,達到育陰潛陽的功效。由於方中組成以滋補為主,若久服長服容易造成脘悶食少、脾胃不適現象,此時可加些陳皮、砂仁等理氣藥來做調理。另外,若有虛火上炎現象時可去枸杞、菟絲子、鹿角膠等溫熱藥改以女真子、麥門冬等養陰清熱藥。
《景嶽全書·新方八陣》中張景岳認為:「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故去「三瀉」(澤瀉、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龜板膠、牛膝來增強滋補腎陰之效力;同時配伍鹿角膠、菟絲子等補陽藥達到補陽益陰,陽中求陰,正所謂:「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嶽全書·新方八略》)之義,故左歸丸純補無瀉、陽中求陰為其配伍特點。
右歸丸組成分析君藥:附子、肉桂、鹿角膠–培補腎中之元陽,溫裡祛寒。臣藥: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山藥-滋陰益腎,養肝補脾,填精補髓。佐藥:菟絲子、杜仲–補肝腎、強腰膝;當歸-養血和血。
右歸丸為腎陽衰虛的代表方劑,由桂附地黃丸減去三瀉之茯苓,澤瀉、丹皮,加入鹿角膠、菟絲子、杜仲、枸杞子所組成。主治腎陽不足或先天稟衰、勞傷過度所造成的命門火衰,火不能生土因而導致脾胃虛寒,飲食少進,大便不實,瀉痢,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等病症,由於腎藏精,陽虛火衰封藏失職,精闢不固,造成陽痿、滑精不育;腎陽虛而不能固攝造成膀胱失約,所以小便自遺。方中以炮附子、肉桂來溫陽散寒,以益命火;鹿角膠溫腎壯陽而補精血;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為滋腎陰、澀精氣、養肝血,配合山藥來補脾腎之陰,正所謂「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菟絲子具補肝腎、強腰膝作用;當歸養血補虛,與杜仲配伍達到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壯命火之功,主要辯證重點在於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右歸丸雖與桂附地黃丸同為溫腎壯陽的方劑,但少了三瀉(茯苓,澤瀉、牡丹皮)作用,故其溫腎壯陽的作用較強,屬純補無瀉的方劑。
左歸丸與右歸丸雖同為補腎名方,但兩者主治證候不同,臨床調劑時應更加小心、謹慎。
(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44期" 98 / 10.19~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