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傷暑中醫調理 香薷飲清暑毒、止渴瀉


陳俊銘
2017-07-30
 中暑會出人命,鄉下偶有務農阿伯,大熱天下噴農藥,中暑昏倒在田埂邊,嚴重的甚至回天乏術。台灣近幾年來的夏天異常炎熱,地球暖化效應下,氣溫節節上升,攝氏38度不是少見,辛苦的農民和勞工要注意不要過勞、中暑了。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易中暑。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診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體証;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則常可致死。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加上通風差,極易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曝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曬,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產熱集中,散熱困難。

 中暑不僅和氣溫有關,還與濕度、風速、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及水鹽供給等有關。誘發中暑的因素很複雜,但主要因素還是氣溫。

 根據氣象特點,可將發生中暑現場小氣候分為兩類:一類是乾熱環境,這是以高氣溫、強輻射熱及低濕度為特點,環境氣溫一般可較室外高5℃~15℃,相對濕度常在40%以下;另一類為濕熱環境,即氣溫高,濕度高,但輻射熱並不強。由於氣溫在35℃~39℃時,人體2/3餘熱通過出汗蒸發排泄,此時如果周圍環境潮濕,汗液則不易蒸發。

 據實驗,導致中暑發生的條件:
 1.相對濕度85%,氣溫30℃~31℃。
 2.相對濕度50%,氣溫38℃。
 3.相對濕度30%,氣溫40℃。

 中暑的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不超過37.5℃。
 2.輕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狀,同時體溫在38.5℃以上,並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者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
 3.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發生昏厥或痙攣;或不出汗,體溫在40℃以上。

 發現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表現時,首先要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並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還可以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對於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從高溫環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還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院。

 輕微中暑又稱傷暑,治療傷暑,中醫有好方法。臨床常用清暑益氣湯,清暑祛濕、益氣生津,主治暑傷氣津證,四肢倦怠、身熱汗多、口渴心煩、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另外常見因天氣炎熱,吹冷氣或電風扇、又喝了很多冷飲,造成外感於寒、內傷於濕,造成惡寒發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可用香薷飲清暑毒、止渴瀉。夏季消暑可配合西瓜、愛玉、綠豆湯,生津解渴消暑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7/07/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