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夏天氣溫較高,照理說感冒的病患應該少一些,但事實上其實不然,臨床上天天都有外感的病患上門求診。除了暑熱之病外,最常見的就是「空調冷氣病」。
氣溫逼近40度,不管公司或家庭都安裝冷氣機調節氣溫,由於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內或嗜食生冷過度,容易傷及人體陽氣,就會出現頭痛、惡寒、發熱、頭重腳輕、無汗、咳嗽、鼻塞、腹脹、腹瀉、食慾不振、胸悶、呼吸不暢、四肢倦怠、睏倦乏力、關節痠痛、或演變成暑濕感冒等「空調冷氣病」的副作用。
香薷飲是夏季祛暑第一方,冷服香薷飲可以改善「空調冷氣病」,該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香薷、厚朴。現在最常用的三物香薷飲是出自明代的「證治準繩 」,是在宋代香薷飲中加入健脾燥濕、和中消暑的白扁豆所組成,具有清暑毒,止渴瀉作用。主治:暑月乘涼飲冷,內傷於濕,外感於寒所至諸症,如惡寒發熱,頭痛頭重,無汗、胸悶、腹痛、嘔吐、口渴、四肢倦怠、苔白膩、脈浮。
不論是三物香薷飲或四物香薷飲、新加香薷飲、五物香薷飲、或十物香薷飲,都是以三物香薷飲為基礎方隨證加減而成,各種 香薷飲中其主要的病因病機,都是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抑所引的各種症狀。
香薷飲以香薷為君藥,性味辛溫方香,有解表散寒,兼清暑化濁之效;厚朴性味辛苦溫,能行氣寬中為臣,燥濕化滯;白扁豆性味甘平,可以健脾和中,兼能消暑利濕為佐。
香薷本來就又有化濕的功效,得厚朴、白扁豆之助,不只能解表散寒,更能加強和中化濕的功效,是夏季外感、清暑發汗解熱必用之藥,可說是夏天祛暑及外感第一方。當然也可隨證加減適當的藥物;如發熱者可加葛根、青蒿、金銀花、石膏解熱。嘔吐腹瀉者,可加入茯苓、生薑、半下、黃連。裡熱實證,可加入黃連、梔子、黃柏等苦寒藥解裡熱。自汗體倦乏力,可加入黃耆、人參或黨蔘增加元氣。若抽筋可與木瓜及芍藥甘草湯同用。現代臨床上常用於暑熱瀉痢,嘔吐腹痛,頭痛頭脹,腸胃型感冒及急性腸胃炎等。
現代藥理學證實,香薷含有揮發油具有廣譜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主要成分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質等、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和消化腺分泌;此外,香薷所含揮發油經過腎臟時,能擴張腎臟血管,增加過濾壓力,所以有利尿作用。
白扁豆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顯示白扁豆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腸胃炎等有解毒作用;也能增強T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扁豆中所含的多種微量元素,能刺激骨隨造血組織,提高造血功能。
厚朴含有厚朴酚、四氫厚朴酚、異厚朴酚、揮發油及木蘭箭毒鹼等成分。對於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抗病譜也很廣;對於腸管,小劑量有興奮作用,但大劑量則會出現抑制現象。整體而言,香薷飲具有發汗退熱,抑制病毒,調理腸胃的功能。
(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香薷飲變方多解暑祛濕良方宜涼服
■文/呂晃禎
2017-08-02
香薷飲的變方很多,治療範圍也很廣泛。歷代醫書中以香薷飲為名的約有6方,三物香薷飲加羌活、防風,治療中暑兼中風,僵仆抽蓄,或再加黃耆、芍藥,專治暑月得病,手足抽蓄,如驚風狀,俗稱為「暑風」。
如以三物香薷飲加上乾葛,名為「香薷葛根湯」,善治暑月傷風咳嗽,或暑傷泄瀉。又如「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是以三物香薷飲去掉扁豆,加入黃連組成,有解表去暑,清熱化濕之效。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而暑熱較勝,口渴心煩,吐瀉腹痛。
「四物香薷飲」《醫方集解》則是三物香薷飲原處方加入黃連組成,以增加清暑除煩之效,主治:外感暑氣,皮膚蒸熱,自汗倦怠,頭痛頭重,或嘔吐,或煩渴。如與金銀花、連翹共用,則是「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能祛暑解表,和中化濕。主治:暑溫初起,複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出,面赤心煩,口渴或口渴而不欲飲,苔白,右脈洪大左脈反小等症。
若加入茯苓、甘草則成為「五物香薷飲」《醫方集解》,功能散寒解表,和中利濕。主治:暑越身受寒邪,脾胃不和,嘔吐泄瀉。倘加入木瓜、茯苓、甘草,則為「六味香薷飲」《醫方集解》,有祛寒解表,疏筋利濕之效。主治:夏月外感寒濕,腹痛嘔吐,轉筋等證。若與人參、白朮、黃耆、陳皮、木瓜、茯苓、甘草同用,則成為「十物香薷飲」《百一選方》,可以解表散寒,益氣健脾,清熱化濕。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而暑熱較勝,口渴心煩,腹痛吐瀉。五物香薷飲加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名為「二香散」(合香薷飲與香蘇飲唯一方),常用於內傷外感,身熱腹脹。
文獻中也有用香薷飲來治療孕婦腹中卒痛,脈虛者;以三味香薷飲加茯苓、木香、藿香、甘草《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炎炎暑熱下,一般人最直接的反應是大口吃冰、飲涼水,或直接沖涼水(大汗身熱直接衝冷水非常危險,嚴重會有急性暴斃的可能,應盡量避免),但這些只能讓表面皮膚暫時下降,無法真正消暑。
以中醫養生觀點,假如能在家煮生脈飲(上集已介紹)或香薷飲作為一般茶飲最理想,既可消暑氣也可養元氣,可改善暑熱易耗氣,全身倦怠,肢體乏力等症狀。
除上兩方外,臨床上「清暑益氣湯」《脾胃論》的效果也非常好,可說是改善夏季懶倦無力必用一處方。其組成有黃耆、蒼朮、升麻、人參、澤蟹、神曲、當歸、甘草、青啤、陳皮、葛根、五味子、黃柏、白朮、麥冬。有清暑祛暑,益氣生津之效。專治長夏濕熱炎蒸,暑傷氣津症,如身熱汗多,四肢倦怠,心煩口渴,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
夏日茶飲香薷飲並非首創,古代民間習俗,立秋前一天會到藥鋪買一副「香薷飲」,急火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時涼飲(中醫臨床經驗認為,香薷飲宜涼服為佳,較不會誘發嘔吐)。當然,也可以香薷飲為基礎方依症狀加以化裁,效果會更理想,如加上消暑常用藥荷葉等。
禁忌:香薷飲雖是解暑良方,服用也有須注意之處,如發熱、汗出(有汗者禁用香薷飲)、不惡寒、心煩口渴者,不宜服用。如有濕時必須與理氣藥同用。胖人多濕,故夏月感冒胖人很適宜服用香薷飲。
香薷辛溫,必須冷服,以防止格拒(引起嘔吐),有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熱服則作瀉。
醫家李士材云「香薷乃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只宜於中暑之人,若中熱之人誤服之,反成大害。」。李時珍:「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尤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今人謂能解暑,蓋用代茶,誤矣。」
(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08/0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