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調養氣血 抗病毒

■王鼎源
 腸病毒、登革熱、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帶狀嫛疹、小兒麻痺症、 B型肝炎、 C型肝炎都是病毒性在作崇。
 中醫古代並無病毒或細菌的觀念,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蓋無虛,邪不能獨傷人。」只有當人體抵抗力降低,又遭外邪侵襲才會生病,所以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是治病的原則。
 中藥方劑和藥物有許多這方面的作用,但基本治療原則是一樣的。所謂異病同治,是根據每個疾病不同的特點和階段,治療方法不同。
 中醫的治療要辯證論治,初期要清涼解表,清宣肺衛,有紅疹出現就要清熱解毒、透表、涼血、散血、有神昏譫語就要清心開竅、涼肝熄風,有濕熱就要利濕清熱等。
 中醫的清熱藥都有促進身體免疫的作用,增加白血球的吞噬功能,還有抗病徵生物作用及鎮靜降壓的作用。如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射干、黃芩、黃蓮等有抗病和抗菌作用。
 清熱、涼血、散血的藥物有改善微循環、抗凝血、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吞噬細胞功能,抑制炎症反應和抑制病毒,細菌的作用及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和再生等,如牡丹皮、生地等。
 開竅藥適用於神志昏迷的病人,大都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如石菖蒲、冰片等。
 清利濕熱的藥物大都有利尿、抗菌、清熱作用如薏苡仁、滑石等。
 現時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綜合出現發燒、咽喉炎、手足丘疹、潰瘍、舌苔黃膩等濕熱癥候,中醫治療原則具清熱解毒、涼血、袪濕。
 小孩抵抗力差,所以易罹患種種病毒疾毒,平日要注重健脾補肺滋腎增強免疫力,大人平時要適度運動,勞逸適中,均衡的飲食和用中醫調養氣血及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對抗病毒性疾病最好的方法。


本文轉載自2011/08/30"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