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合谷穴可以清瀉胃熱,可以減輕餵奶期的不適。(記者陳金旺攝)
記者陳金旺∕專題報導
急性乳腺炎屬中醫「乳癰」範疇,產後因乳汁蓄積而發病者,包含於外吹乳癰,台中榮總中醫科主任蔡真真認為,疾病初起以通、消、散為主,讓鬱積的乳汁排出是治療重點。初期以清熱解毒為主,但不宜過量使用寒涼清熱之品,如黃連、黃柏等,否則會使母奶變少;緩解期重點是寬胸理氣散結,須將乳房腫塊消除,以防復發。
針灸方面,因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主疏瀉,能調節乳汁分泌。若胃熱壅滯,與肝氣不舒,以致經絡熱鬱阻塞,氣血瘀滯而成乳癰。穴位可用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配合合谷穴以清瀉胃熱;取足厥陰肝經穴行間或太衝配合手厥陰之內關穴以疏肝清熱;取少澤穴點刺放血等諸穴合用,可有通乳降氣散結功效,若病患出現乳汁排出不暢,可用穴道按摩約 3分鐘;但不可饑餓或飯後飽脹時按摩,可每回 2-3個穴道使用。
中藥內服藥物方面,必需分別肝鬱胃熱、或感染外邪(乳頭皮膚受損而細菌感染)或斷乳不當等,不同原因有不同藥物與劑量差異,可用柴胡、青皮等舒肝理氣,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瓜簍實寬胸化痰散結,皂角與路路通等通乳。
尤其蒲公英,因其性寒,味甘苦,苦可瀉火降氣,甘以解毒,寒能清熱兼消滯氣,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良藥,主治內外熱毒瘡癰諸症,既能通經下乳,又是治乳廱的佳品。
中藥外用方面,初期出現乳房紅腫劇痛且無感染傷口者,可以消炎膏用如意金黃散加蜂蜜調成(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南星), 1日 1換,或紫雲膏外用;在乳腺炎潰瘍期,若產生化膿時,建議針抽或外科治療。若外科切開引流後,傷口已無化膿時可以生肌玉紅膏外用以生肌收口。
生活與飲食原則,急性期,病患要避免心情鬱悶,因為乳頭屬厥陰肝經,主疏瀉,能調節乳汁分泌,若心情差容易肝氣鬱悶,會出現乳腺管不通暢而產生乳房或乳頭疼痛;乳房為足陽明胃經,若肝氣鬱,乳汁排出不暢,加上過食溫補食物而胃熱增,容易產生乳腺炎。若已產生乳腺炎,人參、當歸、川芎、黃耆、杜仲等補藥需醫師處方,不可自行服用或加入飲食;若乳房已產生硬塊,應減少食用發乳食物或麻油與酒類,如花生豬腳湯或海鮮類等。
不同季節與體質,適合的食物不同,如燥熱體質於夏天,食用過於溫補食物,容易產生乳腺炎,要有足夠休息與睡眠。
緩解期對於殘留的乳房腫塊,要儘可能將之消除,否則容易再由原病灶處復發,適當運動可增加循環與乳汁的排空。
本文轉載自2011/09/24"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