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Identification)
屈公病是經由受屈公病病毒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屈公病毒最早是在1953年,從坦尚尼亞(Tanzania)的病患血中分離出來,之後該病毒陸續在西非、中非、非洲南部及亞洲地區被發現。
病毒存在非洲許多地區,並且可能在蚊子及猴子之間傳播。感染屈公病大部分會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與登革熱症狀非常類似。
一般症狀會持續幾天到二週,和登革熱、西尼羅熱及其他的節肢動物傳染的疾病不同處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個案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原意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而典型的登革熱並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二)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從1953年,許多報導指出屈公病在非洲及東南亞造成流行,並造成數十萬人感染,由於感染屈公病臨床表現與登革熱非常相近,且屈公病流行的地區也是登革熱的流行地區,所以許多感染屈公病的病例被誤診為登革熱,因此實際發生率可能比報告出來的高。
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撒哈啦沙漠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區域。2005年迄今在印度洋的島嶼如塞席爾、模里西斯、馬約特、馬達加斯加及印度的部分地區(Karnataka, Maharastra, and Andra Pradesh)發生大規模流行,並造成西歐,如法國、比利時等國許多境外移入病例。
台灣地區埃及斑蚊主要分布地區在嘉義縣布袋以南各縣市,白線斑蚊分布於全島平地及高度1500公尺以下山區,一旦屈公病病毒入侵台灣,不能輕忽發生疫情的可能性。
(三)感染源(Infectious agent)
屈公病病毒分類上是屬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主要經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將病毒從靈長類動物傳給人,斑蚊以外的蚊種,也有可能是傳播的媒介。
(四)傳播媒介
一般認為傳染途徑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在人類的主要病媒蚊是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其他蚊種,也可能是傳播的媒介。在1972-1996塞內加爾的調查,曾於其他斑蚊(Aedes furcifer, Aedes taylori, Aedes furcifer-taylori, Subtotal Aedes (Diceromyia), Aedes luteocephalus, Aedes africanus, Aedes neoafricanus, Subtotal Aedes (Stegomyia), Aedes dalzieli, Aedes argenteopunctatus, Aedes vittatus, Subtotal Aedes (Aedimorphus), Anopheles coustani, Anopheles rufipes)及家蚊(Culex ethiopicus)分離出病毒。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屈公病有兩種循環:
1、非洲森林循環: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 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的黃熱病病毒。
2、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蚊子叮咬人類傳播,為人 - 蚊 - 人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發性,但屬爆發性的。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潛伏期最短為2天,最長可達12天,但是通常為3-7天。可能有無症狀的感染,但是無症狀感染發生率目前並不清楚。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
(八)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台灣法定傳染病病例定義」http://www.cdc.gov.tw/lp.aspctNode=2415&CtUnit=1404&BaseDSD=7&mp=1。
本文轉載自"中疾管局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