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杏蘇散在臨床應用上的異同

◎文╱黃義時
杏蘇散為臨床上常用方劑,藥師在調劑時,須小心區分,因為有來自不同典籍的二個成方,這兩個成方的方名相同且在組成上有一半以上的藥味也相同,但在作用卻不盡相同,因此在調劑處方時須格外小心確認。6以下就這兩個方子在應用上異同加以說明。

一、杏蘇散
是出自清朝醫家吳鞠通所編著的《溫病條辨》,其藥方組成有杏仁三錢、桔梗一錢半、紫蘇葉三錢、枳殼一錢半、甘草一錢、陳皮一錢半、前胡一錢半、生薑三錢、茯苓三錢、大棗四錢、半夏二錢。2功效上有發散風寒,宣肺化痰的作用。對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湧均有療效。3本方用紫蘇葉、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潤燥,甘草、桔梗、枳殼、陳皮、半夏、茯苓化痰止咳,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本方臨床上是袪痰止咳的方劑,治療風寒咳嗽、惡寒微熱或無熱者。能袪痰鎮咳,兼有平喘的功能。4因此在辯證論治上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屬於涼燥初起,邪襲肺衛之症,可利用本方治療;對於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之咳嗽,屬於涼燥痰濕者均有顯著效果。3所以杏蘇散在臨床證狀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乾嗌塞、無汗惡寒為依據。

以現代藥理來看此方:杏仁、紫蘇葉、半夏、甘草、桔梗、前胡、陳皮有袪痰鎮咳的作用;紫蘇葉、生薑有發汗解熱作用;紫蘇葉、生薑、大棗、枳殼有促進消化機能的作用。4

臨床應用,對於症狀輕重之不同可加減應用:1. 風寒感冒:加防風一錢、荊芥一錢半、羌活一錢。2. 風寒喘嗽:合《定喘湯》。3. 痰飲咳嗽:合《二陳湯》。 4. 咳痰喘嗽:加紫蘇子一錢、葶藶子一錢。5. 熱甚:加柴胡一錢半、黃芩一錢半。6. 頭痛甚:加本一錢、葛根一錢半、羌活一錢。7.嘔吐:加霍香一錢、竹茹一錢半、神麴一錢。5

二 、杏蘇散(幼科)
是出自清《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中的方子,其組成有杏仁三錢、紫蘇葉三錢、麥門冬三錢、浙貝母三錢、前胡二錢、桑白皮三錢、黃芩一錢半、桔梗一錢半、橘紅一錢半、甘草一錢半、生薑三錢、枳殼一錢半。2在功效上能溫散風寒,宣肺袪痰。對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噴涕鼻塞聲重,咳嗽,頭痛有汗均有療效。3本方用蘇葉、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潤燥,甘草、桔梗、枳殼、橘紅、桑白皮、麥門冬、茯苓化痰止咳,生薑調和營衛。因此,在辯證論治上適用於外邪風寒,頭痛發熱憎寒,嘔吐痰涎,涕唾稠黏,咳嗽氣逆,痰厥作搐,脈浮緩之症。利用本方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之咳嗽,小兒吐乳者均有顯著效果。3所以杏蘇散(幼科)在臨床上亦常用於小兒風邪傷衛之症,因為小兒氣血未充,肌膚柔脆,風寒所觸,邪入揍理,營衛受病而為感冒,可服本方以解散外邪易痊。4

以現代藥理來看此方:杏仁、紫蘇葉、桔梗、前胡、甘草、橘紅、麥門冬、浙貝母、桑白皮、黃芩有鎮咳去痰的作用;紫蘇葉、生薑有發汗解熱作用;紫蘇葉、生薑、枳殼有促進消化機能的作用。4

臨床上,對於症狀輕重之不同可加減此方以因應1.風寒感冒:加升麻一錢、葛根一錢半。2.痰稀咳嗽:合《二陳湯》、《胃苓湯》。3.咳嗽吐痰:加款冬花一錢半、紫菀一錢半、遠志一錢、竹茹一錢半。4.嘔吐痰水:合《半夏瀉心湯》。5.頭痛甚:加本一錢、防風一錢半。6.熱甚者:加重黃芩一錢半,再加柴胡一錢半。7.肺中痰火:合《瀉白散》。8.嘔吐:加藿香一錢半、竹茹一錢半、半夏一錢。9.怔忡驚悸:加琥珀一錢。5

結論
根據以上對於杏蘇散的說明,歸納兩者的異同點如下:1.在組成上的不同是杏蘇散有陳皮、半夏、茯苓、大棗,杏蘇散(幼科)有橘紅、麥門冬、浙貝母、桑白皮、黃芩。 2. 在功效上的區別是杏蘇散有發散風寒、宣肺化痰;杏蘇散(幼科)有疏風宣肺、化痰止咳。 3.在辯證主治上的區別是杏蘇散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鼻塞清涕、咳嗽痰稀、苔薄白、頭痛無汗;杏蘇散(幼科)主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噴涕鼻塞聲重,咳嗽痰多色微黃,苔薄黃,頭痛有汗。1

參考資料
1. 清˙吳鞠通撰。溫病條辨。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75:122-125。
2. 呂明進編著。溫病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36-38。
3. 呂明進主編,蔡金川、吳訓旺副主編。中醫溫病學。台北: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聯合編印,2007:222-223。
4. 彭主榮、謝慶良總編,唐娜櫻、游智勝主編。方劑學。台北: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聯合出版,2005:372-373。
5. 王綿之、許濟群編著。方劑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8:460-462。
6.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品手冊。2009:11-12;57-64;132-133。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藥局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33期" 100 / 8.15~ 8.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