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椿白皮 脾胃虛寒者慎用

圖文:呂晃禎
2015-06-24
 椿白皮是臨床婦科及除濕祛燥的常用藥,目前做為藥用的椿白皮有兩種,一種為香椿,為楝科植物,不論椿葉、椿白皮、香椿子皆可入藥;另一種為臭椿(樗樹),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樹)的根皮或乾枝;兩者雖然不同科屬,但功效相近,所以歷代本草常常合併論述。 

 椿皮史載於《唐本草》,對於椿、樗二木有這樣的敘述;蘇敬曰:「椿、樗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別也。二木南北皆有之,表乾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李時珍謂:「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而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椿樗木皮、根皮,并刮去粗皮,陰乾。以樗根尤良」。目前市場上以樗白皮使用較普遍。

 椿白皮其味苦、澀,性寒,歸大腸、入胃、肝三經,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血止瀉、殺蟲。可治療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泄久痢,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遺精白濁,疳積蛔蟲,疥癬濕瘡。現代更應用於婦人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子宮炎,腸炎,膀胱炎、尿道炎及淋病等症。也有延伸用來治療神經痛、肝臟、脾臟等疾患。

 椿皮如伍配得宜,運用廣泛;常與良姜、芍藥、黃柏共用,治療遺精《攝生眾妙方》。與蜀椒、蔥同用,治產後腸脫不收《婦人良方》。若濕熱下注,帶脈失約,赤白帶下,常與黃柏同用,如木雲樹根丸。倘濕熱瀉痢,久瀉久痢,則與母丁香、訶子等藥伍配。如血熱崩漏,月經過多,痔瘡便血,則與龜板、白芍、黃芩、黃柏同用《聖惠方》。若體虛便血,常和雞冠花、黃耆共用《證治準繩》。椿白皮若單用為丸可治療血痢及腸風下血不止(如神丸《聖濟總錄》)。若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則與訶子、母丁香共用,如訶黎勒丸《脾胃論》。椿皮除了收斂除濕,止瀉止帶外,還有殺蟲的功效,內服可治蛔蟲腹痛,外洗治療疥癬搔癢。

 椿白皮長於收斂固攝,不論是久泄久痢,腸風便血,崩帶遺精等症皆有很好的療效,但使用時機須是久病為主,若新病初發使用則後患無窮,其中以《本草玄通》所述最為詳盡,云「椿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繃帶者,並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早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症而成痼疾。凡刮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以現代要化分析,椿皮含有苦味的臭椿內酯、11-乙醯臭椿內酯、臭椿辛內酯C、及多種有毒生物鹼β-卡波林衍生物、川楝素,以及植物甾醇、蠟醇、轉化糖、鞣質等。現代藥理學證實,椿白皮具有抗菌作用,對於潰瘍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椿白皮一般用量以6~9克為原則,使用上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因其性燥,凡滯下積氣未盡者也不宜遽用。崩漏屬腎家真陰虛者也不適合。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2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椿白皮(清熱燥濕、收歛止血)


/平實
又名:香椿,紅椿樹,大紅椿樹,白椿椿芽木。
生長環境:野生於山坡,山腳疏林或栽培。
來源:為楝科落葉喬木的根。根皮、根、葉、香椿子可入藥用。
分布:中國大陸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與台灣各省。
採收:秋季採挖根皮,樹皮,除去粗皮,洗淨鮮用或晒乾用。
性味歸經:香椿皮/味苦,澀,性涼或寒入大腸,胃經。香椿葉味苦,性平,有小毒。香椿子味辛,苦,性溫。
功用:香椿皮/清熱燥濕,澀腸殺蟲,收歛止血。果實/袪風散寒,止痛。根/收歛,止血,收歛,澀腸,葉/清熱解毒,消炎除蟲。
應用方法:
1.濕熱白帶。香椿白皮,金櫻根各 15克,白果 10克,鮮臭腥草,白肉豆根,白龍船花各 30克水煎早晚各服 1次或椿白皮,白芍,黃柏,高良姜冬適量,研末,用粥漿調和為九如綠豆大,每次服用 10克,或椿白皮,白木香,仙茅,白背葉根,雞血藤,當歸藤各 10克與豬瘦肉適量煲服用。
2.跌打腫痛:椿白皮 30克。梔子 15克浸白酒(米酒適量)擦患處。
3.氣滯胃痛:椿白皮 60克水煎服用或椿白皮,通天草,桂花根,香圓,梅樹皮各 30克,加豬肚一個,炖爛服用。
4.風濕關節痛:香椿花果 10克,豬赤肉 30克炖熟食用或香椿子 15克豬赤肉共炖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4/11/25"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