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龍骨 鎮靜收斂

■呂晃禎
2015-06-17
      中醫藥使用天然物的碳酸鈣做為制酸劑已有數千年歷史,除海螵蛸外,產於陸地上最有名就是龍骨;龍骨不是龍的骨頭,而是泛指古代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化石。
 龍骨味甘,性澀、平,歸心入肝、腎、大腸四經,功能平肝潛陽,鎮靜安神,斂氣逐濕,固精止汗,止血澀腸,生肌斂瘡。主治腦神經衰弱、陰虛陽亢、煩躁易怒、驚狂癲癇、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遺精遺尿、頭暈目眩、自汗盜汗、吐血衂血,崩漏帶下、腸風下血、久瀉久痢、濕瘡癢疹、瘡口不斂;外用可治外傷出血、濕瘡流水、瘡瘍久潰不收口。

 龍骨臨床運用廣泛,如心虛盜汗常與茯苓、蓮肉、麥冬等藥同用(《方脈正宗》)。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配伍牡蠣、桂枝、蜀漆等藥,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傷寒論》。治白濁則與糯米、茯苓、赤石脂共用,如龍骨丸《魏氏家藏方》。治血崩不止,則與香附、當歸同用,如龍骨散《景岳全書》。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脈虛孔遲,為亡血失精,脈得諸孔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則與桂枝、芍藥、牡蠣等藥共用,如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治小便頻數、心神恍惚、健忘之心腎兩虛的頻尿、滑精症,則配伍桑螵蛸、遠志、菖蒲、當歸、人參等藥同用,如桑螵蛸散《本草衍義》。治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滑瀉,腰痠耳鳴,四肢痠軟,神疲乏力,常與芡實、牡蠣、沙菀蒺藜、蓮鬚等藥共用,如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治療肝陽上亢,氣血上逆之類中風,頭暈目眩,心中煩熱,口角漸形歪斜,則與牛膝、玄參、龜板、茵陳、天冬等藥共用,如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若氣虛不攝,衝任不固之崩漏,可和黃耆、五倍子、海螵蛸等藥伍配,如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多夢健旺等症,常與遠志、菖蒲等同用,如孔聖枕中丹《千金方》。倘痰熱內盛,抽搐驚癇,癲狂發作者,應與牛黃、羚羊角、鉤藤等息風止痙要共用。龍骨除內服外,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之效,治療陰汗搔癢,濕瘡流水,常與牡蠣研粉外敷共用。

促進血凝作用
 以現代藥化分析,龍骨主要成分含有碳酸鈣、磷酸鈣、少量的鎂、鐵、鋁、鉀、氯、鈉及硫酸根等,據現代藥理學證實,龍骨有促進血凝作用,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興奮作用。鈣又與血液凝固及血管通透性有關,因此,龍骨有鎮靜、收斂、固澀、止瀉之效。
 龍骨用量以15-30克為原則。常與牡蠣相須為用,是臨床很好的藥對,除一出於陸地,一產於海中外,其功用如《本草求真》云:「龍骨與牡蠣相同,但牡蠣鹹澀入腎,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此屬甘澀入肝,有收斂止脫鎮靜安魂之妙,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
 龍骨為收斂精氣要藥,可以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其性能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兼入手足少陰,治多夢紛紜,多寐泄精,吐血衂血。
 龍骨雖為收斂之藥,但其特性是「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張仲景於傷寒之邪氣未盡亦用之。如《傷寒論》中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方之運用,即是最好的例證。
 龍骨雖為臨床很好的收澀、制酸和補鈣劑,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有濕熱、實邪者忌服。龍骨為收澀之藥,若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本草逢原》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欲不能收攝矣。如需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6/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