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痛經5大類型 對症下藥

 中醫治療痛經時強調辨證論治,可分為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濕熱瘀互結型、氣血虛弱型、肝腎不足型,以下為不同類型痛經的症狀及治療原則。
  1.氣滯血瘀:每於經前 1~ 2日或經期小腹脹痛且脹甚於痛、拒按,或伴乳房脹痛、胸脅脹滿不適;或月經先後無定期且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常伴有煩躁易怒、甚或噁心嘔吐、舌紫黯或瘀點、脈弦滑或弦澀。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
  2.寒凝血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經期延後,月經量少、經色瘀黯有塊,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溫、面色青白、舌黯、苔白潤或膩、脈沉緊。方用溫經湯加減。
  3.濕熱瘀互結: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痠脹痛,或平時即感小腹疼痛、經期加劇,或低熱起伏,伴有月經先期、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經色黯紅、質稠有塊,或平時帶下黃稠、陰癢,小便黃短、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4.氣血虛弱:經期或經後 1~ 2日小腹隱隱作痛、喜按,伴見小腹或陰部空墜,經血量少、色淡、質清稀,或月經後期,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方用八珍湯加減。
  5.肝腎不足:經期或經後少腹綿綿作痛,腰部酸脹,經色淡紅量少質稀薄,或有潮熱,或耳鳴,或頭暈目眩,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方用左歸丸加減。
(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莊智翔主任提供,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載自2013/08/11"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