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水腫 7種證型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6-03-10
 水腫在傳統中醫的看法乃肺、脾、腎三臟失調而後停滯為水;其中又分陽水與陰水,陽水多因肺脾氣結不行,陰水多因脾腎虛衰。新病傷肺為標,較易治;脾腎久病為本,較難治。

 《醫學入門》:「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景岳全書,水腫》:「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從上而知,脾腎的陽氣乃是推動水液代謝的根本,因此傷損脾腎兩臟的不良習慣也會導致水腫的發生;久坐、過飽皆傷脾,喜食冰涼冷飲也會耗傷脾腎陽氣,引起水液的代謝異常
 水腫常見7種中醫證型:
 1.風水氾濫:眼瞼浮腫,繼而四肢及全身浮腫,多有惡風、發熱、肢節痠楚、小便不利等症。
 2.瘡毒內侵:眼瞼浮腫,繼而全身浮腫,小便不利,身發瘡痍,或咽喉腫痛、潰爛,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
 3.水濕浸漬: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舌苔白膩。
 4.濕熱壅盛:全身浮腫,皮膚繃緊光亮,胸腹痞悶,煩熱口渴、尿短赤,大便秘,苔黃膩。
 5.脾不制水: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腹脘脹悶、納呆、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倦,小便短少。
 6.腎虛水泛:面浮身腫,腰以下腫甚,心悸氣短,腰痛痠重,尿少,四肢厥冷、神疲、面色灰滯,舌淡胖苔白。
 7.氣滯血瘀:四肢腫脹,按之難起,手足逆冷或麻木,舉動無力或下肢腫,皮膚紫斑,甚至可見半身不遂,舌淡白或疼點,脈沉澀。
 上述7種中醫證型,各有不同治法,詳情可詢問專業醫師。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吳孟霖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3/1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