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文
薑黃(Curcumae Aromaticae Rhizoma),別名:述藥(新修本草)、寶鼎香(綱目)、述(綱目)、母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子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姜黃、姜王。其基原為薑科 Zingiberaceae 植物薑黃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ury 經熱燙或熱蒸氣蒸過乾燥而得之根莖。原產於喜馬拉雅山~錫蘭陰濕地之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1公尺,葉長橢圓形,長50㎝左右,葉面平行葉脈有大小互相排列而成之突起縐紋,台灣於夏秋之間有長30㎝之穗狀花序伸出於草叢外,根莖成塊狀分岐,呈淡黃色,香味濃。按本品長形根莖(側根莖Finger)之加工品是台灣市售薑黃之二黃。然而圓形根莖(主根莖 Bulb)之加工品則不當薑黃用而被今台灣市場品中之莪述所誤用。本種之根莖較鬱金之根莖淡黃,有較強香味。
產於本省嘉義、高雄(旗山),此外中國大陸及印度亦有出產。本品主要的藥理作用是促進膽汁分泌,並可使肝臟之解毒機能亢進,尚能使尿中尿膽原Urobilinogen減少。薑黃之精油可使膽汁分泌增加,同時亦可使膽汁中之諸種成分,尤其是 Bilirubin 之濃度增加,此係由直接刺激肝細胞所致。薑黃的應用為芳香性健胃劑、利膽劑、通經劑、可用於黃疸、胸痛腹痛、促進食欲、月經痛、消癰腫(藥效較鬱金強)。並可為食品之黃色染料(品質次於鬱金)。
鬱金(Curcumae Rhizoma)別名:馬述(新修本草)、鬱金(藥性論)、馬朮(圖經)、玉金、益金、玉京、一金、乙金、一今、川玉金、建玉金、印度鬱金、宇金(日)、U-Kon(日)、Turmeric Rhizoma(英)、Turmeric(英)、Weet-kim(香港)。其基原為薑科 Zingiberaceae 植物鬱金 Curcumae dometica Valeton 及 C. longa L. 之根莖經熱燙處理後之乾燥物。上述植物為熱帶亞洲原產,而今台灣中南部栽培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5公尺,葉大形,具長柄之長橢圓形,全緣,葉面之平行脈順次呈"大小中小"之突起,葉背無毛,於立秋前後(台灣中部)從根頭部附近之葉間(後者則從較高之葉心)抽出長約20㎝之花穗,花穗之多數具淡綠色之苞葉,其於上方之苞葉,先端呈淡紫紅色(按後者之上方苞葉較前者長而稍扭轉)。花黃色,一苞中有3花,由下方順次開放,雄蕊1,雌蕊1。根莖黃紅色。產地:台灣中南部。年產可達300噸。鬱金應用為芳香性苦味健胃劑,利膽劑(黃疸性肝炎、膽道炎、膽石症)。食品黃色色素、咖哩粉之原料,薑黃試紙原料。製劑:中黃膏(華岡青洲)(黃柏 20 g、黃蠟 380 g、鬱金 40 g、胡麻油 1000ml)。可塗布於潰瘍未形成前之化膿性皮膚疾患、跌打損傷、火傷、刺傷、有局部消炎鎮痛作用。其他尚有馬明湯、清上飲等。類似生藥:薑黃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ury 即台灣市場中之二黃。
現在日本稱鬱金之原植物與台灣(川鬱金)、香港及大陸(川玉金、建玉金)一樣,均以鬱金 Curcuma domestica Valeton 及印度鬱金 Curcuma longa Linnacus 為基原(按前後兩種之植物形態,尤其花序生長位置及上方苞葉之長短略有差異外,其用部之構造幾難分別)。唯其用部不同,日本之鬱金乃為側根莖(Finger),而台灣之川鬱金,泰國、香港及大陸品(川玉金、建玉金)則係取其主根莖再下方,根部末端呈圓形之塊根經熱湯處理過後並乾燥者為用部)。又台灣市場中除川鬱金之外尚有取自薑黃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ury之主根莖下方長圓形塊根,經加工後在台灣市場稱為溫鬱金。故日本市場之鬱金為 Curcumae domesticae Rhizoma 及 Curcumae longae Rhizoma(用部主為側根莖Finger),莪述為 Curcumae zedoariae Rhizoma(Bulb)。台灣市場中的鬱金可分為兩種:即川鬱金為 Curcumae longae Tuber,溫鬱金為 Curcumae aromaticae Tuber;薑黃可分為大黃及二黃兩種:大黃為 Curcumae longae Rhizoma(Finger)Curcumae domesticae Rhizoma (Finger)二黃為 Curcumae aromaticae Rhizoma Finger)。因此日本市售之鬱金與台灣市售薑黃類生藥中之一大黃一致。又台灣市售之莪述為 Curcumae aromaticae Rhizoma(Bulb),而以C. Zedoaria Roscoe為基原之真正莪述則未被使用。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藥劑部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629期" 98 / 7.06~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