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虎杖 清熱利濕良藥

文圖/呂晃禎
2016-11-23

 虎杖又名假川七、土川七、紅川七、大接骨,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Pp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的根莖和根,莖葉亦可入藥,性喜陽光,屬陽性植物。於春秋二季採收,除去根鬚,洗淨,切片曬乾。生用或鮮品使用。

 其味苦,性寒,歸肝、入膽、肺三經。能退黃利膽,清熱解毒,活血行瀉,祛瘀定痛,止咳祛痰。主治:肺熱咳嗽,濕熱黃疸,淋濁帶下,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癥瘕積聚,痔漏下血,跌打損傷,癰腫熱毒,風濕關節疼痛,毒蛇咬傷,水火燙傷,惡瘡癬疾等。

 虎杖最早醫典出自《名醫別錄》,與茵陳都是清熱利濕的良藥,善瀉中焦瘀滯,能瀉肝膽濕熱,利膽退黃,不吝單用或與其他要伍配效果都很好,如與茵陳、黃柏、梔子共用功效加乘。若膽囊炎或膽結石可配伍雞內金、金錢草、地龍等藥共用。若治五淋,濕熱蘊結膀胱小便不利,淋濁帶等症,可單味服用,如《姚憎里集驗方》或與通淋利尿藥如黃柏、薏苡仁、萆薢等藥同用。如泌尿道結石之沙淋、石淋,常伍配金錢草、石葦、海金沙等藥共用。倘肺熱咳嗽則與貝母、杏仁、枇杷葉共用。

 由於虎杖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效,如治療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常與桃仁、紅花、延胡索等藥共用。若跌打損傷,則與川七、當歸、乳香、血結、沒藥等藥同用。若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顫搖、痿軟,則要與川牛膝、桂枝、防風等藥共用《滇南本草》。

 以藥化分析,虎杖含有黃酮類、蓼苷、葡萄糖苷、多醣類、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虎杖苷、大黃素甲醚-8-葡萄糖苷等。現代藥理學證實,虎杖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鎮咳、平喘、化痰、鎮靜、鎮痛、保肝作用,可以降壓、降血脂、降血糖、強心、改善心律不整及周邊循環、抗休克、止血、緩瀉通便、利尿等作用,。

 一般治療氣滯血瘀藥大多偏溫,如薑黃、莪朮,皆為活血祛瘀之藥,常用於血凝氣滯之症;只有虎杖藥性偏寒,能夠涼血解毒,除有活血功效之外,還可以用於瘡瘍腫毒,實為特殊之良品。再則,雞血藤與虎杖,都為活血祛瘀之藥,不過,雞血藤味甘、性溫,兼有補血的功效,用於血虛症兼有活血祛瘀之症最為適宜;而虎杖性寒、味苦,能涼血祛瘀,宜用於血熱有瘀滯及熱病神昏之症。通常苦寒藥必傷胃氣,但虎杖苦寒之性不強,不致傷胃敗中,又能清熱利濕,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兼有清氣涼血活血之效,既能力小便,又可通臟腑之氣,具有疏通之性,引導濕熱或下行,對於外邪與痰、熱、瘀皆有一定的療效,一藥而兼有數種功效,不只適用於呼吸系統感染,更適用於筋骨關節之紅腫熱痛之症。

 虎杖不論是水煎、浸酒或丹、膏、丸、散皆可使用,一般用量以10-30克為原則,外用適量即可。如體質過敏之人,內服偶而會有口乾、口苦、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外用對皮膚不會有刺激性,但偶有會引起畏寒、引起精神亢奮作用。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6/11/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