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虛 不可籠統的補

■王鼎源
2017-09-21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證,採用不同的方藥治療。選用補藥也不例外。首先應考慮是否需要補藥,而後再考慮用什麼補藥。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維護人體陰陽平衡的大法,補法適用於虛證的人。如果一個人根本不屬虛證,而是實證,那就完全不需用補藥。當然,更多的老年人是因為有虛象而服補藥的,符合「虛則補之」原則。

 所謂虛證,應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哪方面的虛?五臟六腑又虛在哪個臟腑?也許有人會說,中醫的五行學說概略地闡述了五臟間的相互聯繫,中醫治病也常採用「隔臟」治法,如肺病治脾(培土生金法),肝病治腎(腎水能生肝木、肝腎同源,即滋水涵木法),或肝病治脾(肝木能克脾土,扶土可抑木)等等。何況氣血是相關的,陰陽是互補的。某種補劑雖主治一個方面、一個臟腑,焉知不有益於其他臟腑?且中藥有寒熱溫涼的區別。

 溫熱屬陽,用治陽虛、氣虛(氣屬陽);寒冷屬陰,用治實熱、血熱(血屬陰)。但溫熱藥過用可以耗陰,引起口乾舌燥,甚至流鼻血等副作用,對陰虛陽亢患者顯然有害;而寒涼藥過用常致陽傷,引起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副作用,對脾腸素虛的人顯然不利。

 曾有人望文生義的濫用十全大補藥(此方名僅示由十味藥組成,而並非指功能上「十全」),而此方多為甘溫藥,可以補氣血、溫腎陽,唯獨不補陰,陰虛之體久服必耗陰更甚;六味地黃丸雖可補腎陰,但內含熟地,久服也有礙脾胃運化功能,引起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副作用,並不適合脾陽不足的人;人參能大補元氣,但陰虛之體久服人參,也會引起咽乾舌燥、流鼻血、失眠等許多副作用。

 補藥雖能補益身體,但不是人人都可服用,如身體不虛,亂服補藥會使人體陰陽失調而產生疾病。因此,健康者不要亂服補藥。

本文轉載自2017/09/2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