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牛蒡子與牛蒡根(上)(下)

(上)


◎文╱吳秋香

一、基源、產地

    牛蒡(Arctium lappa L.)為菊科牛蒡屬兩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牛蒡子)、根及葉均可作為藥用。主要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陝西、江蘇、山東等省,其中以東北三省的產量最大,故有「關大力」之稱;浙江所產的品質最佳,稱為「杜大力」。牛蒡的栽培記錄最早載於《本草綱目》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 …七月采子,十月采根。」目前台灣南部也有栽種,適合的生長溫度約為20~25℃,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間所栽種的品質最佳。

二、典籍記載

    古籍文獻中最早記載牛蒡的是《名醫別錄》一書,藥用其子,原名惡實;其列為中品,謂能「補中明目、除風傷」,更稱其「久服輕身耐老」。《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蒡 “消斑疹毒,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

三、牛蒡子

    牛蒡子為臨床常用中藥之一,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能散諸腫瘡毒,利腰膝凝滯之氣,具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滑腸通便等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風疹、癰腫瘡毒等病症;臨床使用藥材分為生牛蒡子、炒牛蒡子。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結、潤腸通便,使用之方劑如銀翹散、普濟消毒飲…等;炒後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治肺癆咳嗽,使用之方劑如補肺阿膠湯、牛蒡湯…等。6(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70-71。

2. 顏正華。中藥學(上)。台北:知音出版社,2003,91-92。

3. 徐傳芬、孫隆儒。牛蒡的研究。現狀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5,17(6):818-821。

4. 徐朝暉、李婷、鄭毅等。牛蒡子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中草藥,2005,36(7):1043-1045。

5. 彭磊、方洪征。牛蒡子的真偽鑒別。河南中醫學報,2006,11(6):26-27。

6.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印製,347-348。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49期" 100 / 12.5~ 12.11


(下)
◎文╱吳秋香

四、牛蒡根

牛蒡根常為料理食材及養生保健食品,經衛生署95年公告為「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日本人更將其喻為「人參」,所以又稱牛蒡為「東洋參」;美國保健專家艾爾‧施德爾博士於《抗衰老經典》書中指出:「牛蒡的根部深受全世界人的喜愛,認為它是一種可以幫助人體維護良好工作狀態的溫和營養藥草。」現代醫學觀點認為:牛蒡根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促進大腸的蠕動作用,幫助排便,有助於預防及治療便秘疾患;其所含的菊糖於動物實驗中有降血糖作用,能提高生物體對於糖類的耐受量4;而多酚類成分具抑制癌細胞中的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具抗腫瘤功效開發之潛力。

五、避免混誤用

文獻報導指出市場上發現牛蒡子的混淆品有大鮨薊(菊科大鮨薊果實)、水飛薊(菊科水飛薊果實)、木香子(菊科木香果實)、絨毛牛蒡子(菊科絨毛牛蒡子成熟果實)等,因此藥師臨床調劑時應特別注意其正品鑑別(表二),以確保正確中藥之用藥安全5。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70-71。
2. 顏正華。中藥學(上)。台北:知音出版社,2003,91-92。
3. 徐傳芬、孫隆儒。牛蒡的研究。現狀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5,17(6):818-821。
4. 徐朝暉、李婷、鄭毅等。牛蒡子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中草藥,2005,36(7):1043-1045。
5. 彭磊、方洪征。牛蒡子的真偽鑒別。河南中醫學報,2006,11(6):26-27。
6.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印製,347-348。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藥師)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50期 100 / 12.12~ 1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