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白扁豆全身是寶

 夏天暑熱逼人,食涼飲冷似乎是一種享受,身體硬朗的人當然沒問題,但體質不夠強壯的就會潛藏一些問題,最常見的是寒濕流連不去,直接影響腸胃系統,間接也會誘發筋骨關節、婦科帶下等疾病;介紹既能消暑又能除濕的白扁豆,供大家食用。
 白扁豆是一種食藥兩用, 1年生纏繞草本植物的種子。相關文獻記載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南朝名醫陶弘景所著《名醫別錄》中,歷代醫家大多用於脾虛及暑濕之症;白扁豆味甘,性溫,歸脾入胃,功效為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利尿消腫、清肝明目;主脾虛生濕、食少便溏、脾胃虛弱、暑濕吐瀉、胸悶腹脹、赤白帶下,小兒疳積,停水消渴,又能解酒毒;《本草圖經》:「主女子帶下,兼殺酒毒」等。
 白扁豆不只可健脾化濕,也可補氣,藥性溫和,其特點是「補而不滯」,適用於脾虛濕滯,食少便溏或泄瀉。但缺點如《本草新編》所載:「味氣輕薄,單用無功,必須與補氣藥共用為佳」,可做為人參等藥的輔助藥品,如《和劑局方》的參苓白朮散。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硬殼百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榖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其軟殼及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治療脾虛濕濁之帶下,則需與白朮、蒼朮、芡實等補氣健脾藥同用。     
 由於屬多夾濕,夏日暑濕傷中,脾胃不和,容易導致吐瀉,白扁豆能健脾化濕、消暑和中,性雖偏溫,但無溫燥助熱傷津之弊,因此善治暑濕吐瀉;如《千金方》單用此藥水煎服,治療暑濕吐瀉。如暑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之「陰暑」,宜配伍香薷、厚朴散寒解表,化濕和中,如《和劑局方》之香薷飲。倘偏於暑熱夾濕者,應與荷葉、滑石,清暑滲濕之藥同用療效更佳 。
 白扁豆礦物質及維生素含量比大多數根莖類和瓜類蔬菜高,成熟的種子可當藥用,當還是綠色豆莢時 可做為蔬菜食用,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質 2.8克、脂肪 0.2克、熱量 35千卡、粗纖維 1.4克、鈣 116毫克、鐵 1.5毫克、胡羅蔔素 0.32毫克、尼克酸 0.7毫克、抗壞血酸 13毫克、糖 5.4克等。
 除上述成分外,還含有維生素 A、 B、泛酸、酩氨酸脢、豆甾醇、磷脂、血球凝聚素等(血球凝聚素是一種有害蛋白,有一定毒性,加熱處理可以使其失去毒性,必須充分煮熟蒸透方可食用)。
 白扁豆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顯示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腸胃炎等有解毒作用;也能增強 T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扁豆中所含的多種微量元素,能刺激骨隨造血組織,提高造血功能。據研究血細胞凝集素能使癌細胞發生凝集反應,讓腫瘤細胞表面發生結構上改變,因此,對腫瘤消退有些作用,腫瘤患者如能常吃些扁豆,有一定的輔助食療功效。
 白扁豆果實種子(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白扁豆一般用量以 10-15克為原則,除藥用外(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食用方式很多元,可煮熟搗爛成泥做成餡料;或與紅棗、桂圓煮成甜點。
 註:扁豆衣:為白扁豆的乾燥種皮,功效偏於消暑化濕,無壅滯之弊,但健脾之力稍差些,主治暑濕吐瀉和腳氣服腫等症。
 扁豆花:是白扁豆的花,味甘淡,性平。能消暑化濕,多用於暑濕泄瀉和脾濕帶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08/07"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