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中醫治腫瘤 調理脾胃

 現行癌症西醫正規治療以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為主,其中化療藥物常伴隨著消化道障礙如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腹瀉等,造成患者生理、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壓力。中醫看待化療藥物治療癌症,猶如毒邪對抗,對人體的氣血臟腑造成多種影響,其中以耗傷脾胃之氣為主要。
 中醫認為後天根本在脾胃系統,「調理脾胃」是維護且貫穿於中醫治療腫瘤的全程。化療所致脾胃失去正常功能,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損傷正氣造成全身性精神萎弱,疲倦乏力,食慾不振,手足麻木,色素沉著等,導致整體生存品質下降,治療上以改善消化和循環系統的功能為主,常用四君子湯、黃耆建中湯加減雞血藤、丹參、川七,這些藥發揮健脾益氣養血、通利血脈。
 中醫針灸上可採腹針療法,穴位選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以神闕(肚臍)為軸心,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位在縱座標上,具有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輔穴天樞、大橫在橫座標上,具有促進氣血循環的作用。
 有學者研究認為以神闕(肚臍)為軸心的腹部可帶動全身氣血運行的循環,通過刺激腹部經穴,可啟動胚胎期(全息元)的調控系統,在情緒、疲倦、惡心、食慾有顯著意義,運化調氣,對提升患者正氣,暢調氣機有一定的作用。
 化療後腹瀉,屬中醫「泄瀉」範疇。腫瘤患者常感到疲倦與虛弱,加上化療藥毒損傷,正氣更衰,脾病及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不易消化食物,引發腹瀉,臨床常以灸療盒或針灸腹部神闕及天樞、水分、氣海等穴。艾灸腹部穴位能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具有行氣活血、軟堅散結之功。
 中藥調理根據每位病人個體化差異,依寒熱虛實予以治療。化療後常見嘔吐、食慾減弱的消化功能障礙,常以橘皮竹茹湯降低止嘔;香砂六君子湯保護脾胃功能或保和丸加適量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等來改善消化機能;飯後欲嘔者,平時可以適量薑絲入菜,以達降低止嘔的作用;化療後骨髓抑制造成白血球低下,常以四君子湯加女貞子、枸杞子、黃耆等來避免血球過低。
 生活保養上宜均衡飲食,食材宜新鮮,不吃生食以免化療後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可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動物脂肪食材及易消化、新鮮當季蔬果;避免飲食烤炸辣及醃製食物;適度的運動促進循環;每天充足睡眠及正常作息,保持正向情緒是對抗癌症倦怠不適的良方。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趙翰林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4/01/16"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