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初春吃補打底

 初春時節,天氣忽冷忽熱且陰晴、乾濕不定,人的體質很容易受影響,明顯呈現或波動,一整年的體能和作息會受到波及,此刻應辨別和區分自己的體質,以中藥材調理。
 分類如下:
  1.氣虛證: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整天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2.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3.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
  4.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常常覺得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
 一般而言,氣虛可以補氣(如:黃耆、黨參);血虛就補血(如:當歸、枸杞)。不虛且火氣很大就要瀉火(如:菊花、決明子)。就像水庫一樣,水滿了就要泄洪,沒水時就要想辦法下雨補水。
 此外,寒性體質吃太冷食物容易拉肚子,故不適合吃涼性食物(如:任何冰品、茶類飲料、生冷水果、綠豆、竹筍等),如果沒有明顯的偏虛寒或偏燥熱的體質,可選用平和的藥材來搭配燉煮(如:人參鬚、麥冬、五味子、當歸、枸杞、陳皮、紅棗、何首烏等),既美味養生,又可減少調味料使用。
(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陳彥行提供,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4/03/18"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