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4種便秘類型 見招拆招

實熱、氣虛、血虛陰虛、氣滯

 「ㄟ呷(能吃),ㄟ放(能拉),ㄟ睏(能睡)這句台灣俗語說明了維持健康最基本的三個面向。看似稀鬆平常,但是卻有越來越多人因為生活壓力,精神緊張,工作繁忙,缺少運動,加上飲食不均衡,造成便秘。
 一般來說,解便次數從 1天 3次到 3天 1次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醫學上便秘的定義是 1週解便次數少於 3次。除了解便次數之外,便祕的症狀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糞便硬結,解不淨感,解便費力,或是解便時需要手指輔助刺激。其他伴隨症狀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口臭、痔瘡、痘瘡等。
 便秘常見的原因有生活壓力、缺少運動、水分以及纖維素的攝取不足等,另外,生活型態改變、懷孕、甚至旅行都可能造成暫時性的便秘。其他原因還包括藥物、腫瘤、手術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等,便秘是常見的消化道問題,但是若持續長期便祕,應該儘早就醫。
 中醫治療便秘時,常將便秘分成下列幾種類型:
 實熱型便秘:此類型便秘較常發生在年輕人以及孩童,主要是因為水分以及纖維攝取不足,或是飲食偏好燒烤炸辣,沒有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甚至是因為生活緊張而壓抑便意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常見症狀為糞便硬結、解便困難且疼痛、或是痔瘡腫脹出血、口臭、痘瘡等。此類型常用的中藥有大黃、蘆薈或是承氣湯系列。
 氣虛型便秘:此類型便祕較常發生於老年人,或是長期使用軟便劑的患者身上。主要是因為腸道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以及蠕動能力下降而無法順利推動腸道中的食物殘渣。這類患者經常是感覺到便意,卻無法順利將大便排出,需要用力或是花較長時間解便。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山藥等。
 血虛或是陰虛型便秘:此類型便秘常發生於產後婦女,老年人或是久病之人。主要是因為腸道潤澤度不足,腸液減少,使得大便乾硬,甚至是羊屎狀的顆粒型大便。此類型常用中藥有當歸、地黃等。
 氣滯型便祕:此類型便秘常發生於久坐缺少運動的上班族,容易緊張焦慮,壓力大或是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主要是因為腸道蠕動不足或是蠕動速度減慢所造成。常用中藥有木香、砂仁等。
 中醫治療便秘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及便秘的類型做調整,例如氣血虛弱造成的便秘必須使用較為偏補的藥物來治療;也有些便祕的類型可能合併出現,此時的治療會根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緩急來用藥。建議若是長期或反覆便秘時,應及早就醫治療,並改變生活作息,調整飲食習慣以及結合運動或是腹部按摩等,可收到不錯的療效。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唐玫珊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4/12/21"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