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冬季養生 首重養腎

 古代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也隨著四季的輪替而變化,所以人與自然都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就現代醫學而言,夏天天熱,血管擴張,血壓偏低,脈搏浮大;冬天天冷,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脈搏見沉。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是一年當中靜止時期,萬物收藏;冬天也是人們體內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消耗相對減少。因此,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
 冬季養生主要指透過飲食、睡眠、運動、藥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目的。中醫養生觀依四季太陽的起落有不同的養生重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意思是要維持陰陽之間的平衡,也帶有治未病的想法。
 在飲食方面,冬季嚴寒宜略進氣味辛溫之物,此時人體可接受溫補,但切忌沒病過補,有病濫補,當感冒初期或身體有發炎反應時就不宜服用補品,最適宜方式仍得依個人體質來調配。冬天臟腑分類屬腎,主色是黑,所以大部分黑色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冬天更該養腎,因此,冬天適度多食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何首烏、熟地、黃精等黑色飲食是有助益的。
 一般藥膳可分為三類,為溫補、平補、涼補等。傳統在立冬時就可進補,如十全大補湯、麻油雞、薑母鴨等偏屬溫補,當寒流來或冷鋒經過時,適量攝取是可以的,但台灣屬於海洋性氣候,濕熱體質多,建議平時以平補為最佳,如何首烏藥膳、四神湯、四君子湯等,可以健脾益氣。至於涼補則以夏季燥熱時節為宜。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天氣寒冷,室內的溫度要適宜,以 18~25度最合適,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對健康不利。若室內溫度過高,會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容易引發感冒;若室內溫度過低,人體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易引發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因此睡眠時棉被的厚薄應根據室溫的變化適當調整,以人體感覺溫暖而不出汗為標準。
 冬季要特別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頸部、背部和腳。有些人在冬季持續咳嗽且不易治癒,仔細觀察一下,原來是因為暴露頸部,使寒冷的空氣直接刺激氣管所造成的。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所以注意背部保暖,避免寒邪侵襲,以免損傷陽氣。足部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繫,加上腳遠離心臟,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
 冬日因太陽較早落下且晚升起,所以宜早眠晚起,尤其中老年人不宜在冬日氣溫最低的清晨運動,避免因氣溫過低引起中老年人心血管方面的病變,建議中老年人運動時應做好保暖,且選擇陽光充足、太陽出來後的時間進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簡珮珊提供,記者陳佳伶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4/12/05"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