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芍藥 婦科、痛症常用藥

圖文:呂晃禎
2015-02-04
 芍藥跟牡丹都是很美麗的觀賞植物,外形也頗類似,不過,芍藥是蓄根草本植物,牡丹為灌木木本植物。
  早在夏商周時期,芍藥即被培育為觀賞植物,其根可做為藥用,栽培的芍藥根剝去外皮的就是柔肝緩痛藥「白芍」,野生的芍藥不剝外皮的就是行血藥「赤芍」。
 芍藥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的根,其味苦、酸,氣平、微寒,無毒,歸肝、入脾。功能疏肝理氣,養血柔肝,緩中止痛,平肝歛陰,調經養血。主治肝胃氣不和之脘腹疼痛,胸脅脹痛,血虛萎黃,月經不順,經行腹痛,崩漏帶下,四肢攣痛,自汗盜汗,頭痛眩暈等症。是婦科和痛症的常用藥。
 芍藥是非常好的緩痛劑,在中醫藥界運用廣泛。芍藥與甘草伍配可緩解各種疼痛及外傷暴痛和腳孿急,如芍藥甘草湯(《傷寒論》)。如與木香、白朮、黃連共用,可治療急慢性腸胃炎及潰瘍症之腹脹腹痛。如肝膽引起的脅痛腹脹,則與鬱金、黃芩、柴胡同用。倘心血管誘發之胸悶、胸痛、胸痺,則與瓜簍實、枳殼、鬱金、丹參、川七等藥共用。如風寒濕引起四肢關節疼痛,則伍配桂枝、知母、附子、麻黃等藥,如桂勺藥知母湯(《金匱要略》),可增加消炎鎮痛作用,並有祛風勝濕、養陰清熱、通陽行痺作用。治療肝氣鬱滯、胸脅疼痛,則配與當歸、柴胡、香附、陳皮等,如柴胡疏肝湯(《景岳全書》)。如配伍枳實、柴胡、甘草,則能解鬱泄熱,調和肝脾,如四逆散(《傷寒論》),臨床運用廣泛,如胸脅脘腹疼痛、下痢後重。熱病中期,邪熱內鬱,四肢逆冷。婦女月經不調,乳脹脅痛,腹中脹痛等症。。
 以生化觀點分析,白芍含有芍藥苷、芍藥花苷、丹皮酚、少量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芍藥新苷、芍藥吉酮、苯甲酸、及天冬胺酸等14種氨基酸。
 白芍赤芍功用略同,但使用上稍有些差異,白芍能柔肝緩痛,有鎮痛、鎮靜、調經、緩解各種痛症,如婦女痛經、胃筋攣、眩暈、痛風等症。赤芍有散瘀、活血、止痛、瀉肝火之功,主治月經不調,胸痛、脅痛、痰滯腹痛、關節腫痛等。總的來說,赤芍能散邪,故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芍益脾柔肝,能夠養血歛陰,柔肝止痛。《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歛陰益營之力,赤則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
 白芍其性可升可降,為陰中之陽,能瀉能散,能補能收,赤白相,無分彼此,其功全在平肝。
 芍藥一般用量以10-15克為原則(調養用量),重症可用大量20-30克(如要治病解痛,如腹痛、胸悶、關節痛,須用大量效果較好)。如欲平肝、歛陰多生用;用於調經養血多炒用為多,或酒炒用。芍藥性雖平和無毒,但使用上仍有些禁忌,由於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服。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產後不可用,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2/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