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思考、情緒崩潰 生理病因不明


 精神分裂症的英語: Schizophrenia,起源於希臘詞根是 schizein(撕裂)和 phren(心智),原始意思是指心靈的分裂,可直譯作「分裂的心智」。

 常見病徵包括幻覺、妄想及胡言亂語,嚴重者會有自毀及傷人的傾向,並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退化。患者通常於青壯年顯現初期病徵,其中約 1.5%的患者終身為此病所苦,英國於一八○九年發表了醫學和精神醫學領域第一份詳細的個案報告,最早名稱稱為早發性痴呆。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為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診斷方式為患者自述經歷以及觀察患者行為等,藥物使用也會引起或加重症狀,現今精神病學研究主要致力於神經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但迄今未找出合理的生理病因。 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大概分為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控制障礙、思維內容障礙(含妄想、幻覺、幻聽)等。(記者翁順利整理)


本文載自2012/10/29"中華醫藥網"


醫師票選 精神分裂症更名思覺失調症
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不要再將「精神分裂症」汙名化了!台灣精神醫學會昨天在台南市舉行年會, 6百名醫師會員票選出「思覺失調症」為新名稱,將通知教育部、衛生署予以更名,大會並籲請政府在明年新設的衛生福利部下設「心理健康司」,以落實推展精神醫學和福利。
 為配合衛生福利部即將設置,台灣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攜手推展更名長達 2年,昨天利用在成大醫學院舉行第 51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的機會,舉辦 Schizophrenia中文命名運動的意見調查。
 大會提供八組候選名稱,除現有的「精神分裂症」,還有香港的思覺症、思覺失調症,及日本的統合失調症,音譯的思奇多症、思基多症,還有腦分泌失調症、腦思維失調症。 6百多位精神科醫師票選結果,以「思覺失調症」得 2百票最多。
 擔任理事長的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醫療副院長周煌智表示,醫學會將在網路及公共場所行銷思覺失調症的新名稱,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理監事會於十二月初決議,將發文給教育部、衛生署。
 醫學會秘書長黃敏偉補充指出,教育部稍早已表明將根據該會的決議名稱,納入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衛生署也同意配合修改疾病名稱。
 周煌智強調,全台精神分裂症患者 11萬 1590人,疾病汙名已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承受之重,被普遍地污名化,當作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事實上目前治療藥效良好,只要正常服藥和復健,患者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希望藉衛生福利部的成立,原病名能從此消失。
 醫學會大會昨天更決議建議在衛福利部下專設心理健康司,且不要與目前計畫的口腔衛生作業,以專責整合社會福利、精神醫療等有限的資源和人
本文載自2012/10/29"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