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麻黃的本草考證(上)(下)

◎文╱王芬郁 壹、前言

麻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3種,基源分別為麻黃科(Ephedraceae)草本狀小灌木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的乾燥草質莖7。別名,炙麻黃、龍沙、麻黃絨、卑鹽、凈麻黃、卑相、生麻黃、麻黃、蜜麻黃。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通鼻竅,透疹,止癢。3品質鑑別依《良劣鑑別》一書所述,麻黃就口中咀嚼之,舌上覺麻痺,色澤青青而新者為上。以條粗外色青黃,折斷時有粉末射出,中有硃砂點,無根、無泥味、苦澀者佳,如有條幹細軟,不易折斷或脫節者次之。

貳、麻黃的本草名稱記載

麻黃是我國特產藥材,載於始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有近二千年廣範應用歷史,也是中醫臨床常用之中藥。為正確指導臨床實踐和發展科學研究提供理論。麻黃名稱在古代有很多種叫法。《本經》稱龍沙。《廣雅》稱狗骨。《名醫別錄》稱卑相、卑鹽。《本草經考注》沙即須之假借,龍沙者龍須之義….其根潔白細長,狗骨取其形似,而命名卑者賤也。卑相當為狗骨引申由來。《本草經考注》其色黃其味麻,故名。麻黃藥材久置後,由青變黃又其莖觸之有粗糙感,麻黃之名由此而來。許多醫藥典籍《日華子本草》、《湯液本草》、《本草經疏》、《本草綱目》、《本草通玄》均稱為麻黃。為了避免應用上造成混亂1927年外國學者OttoStapf(Friedrich Otto)麻黃正確命名為Ephedra sinica stapf已被各國廣泛統一使用。2

參、三種麻黃分類檢索表4

參考文獻
1. 現代本草 中國藥材學(下)。啟業書局印行,1051-1054。
2. 楊繼榮、關楓等。麻黃本草考證概覽。中醫藥學報,No2, Vol 38,2010:51-523。
3. 董靖、李崢嶸。麻黃臨床新用探討。四川中醫,No6, Vol 28,2010:55-564。
4.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 第三版。台灣 中國醫藥大學,2008:1009-1010。
5. 陳重明。本草學。南京工學院出版社,1988:8-50。
6. 樓之岑、秦波。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55:40-65。
7. 洪浩等。麻黃藥材原植物資源和市場品種調查。中國中藥雜誌,No9, Vol 36,2011:1129-1132。

(高雄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31期" 100 / 8.01~ 8.07



麻黃的本草考證(下)


◎文╱王芬郁
肆、麻黃的本草記載考證

麻黃為神農本草經中品始著錄,其後歷代諸家本草,如名醫別錄、神農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日華子本草、圖經本草、本草蒙筌、開寶本草、及植物名實圖考等均有收載。麻黃屬植物,分佈廣,以西北各省及雲南、四川種類較多。不同時期本草著作所強調的道地產區頗有不同,南北朝至明朝皆以河南開封、鄭州間所出產者為最優。清末民國開始逐漸以山西、大同為產地。晚近代則以內蒙古產出較多。根據所載麻黃產地及書籍記載,古代所使用麻黃主要是草麻黃,也有可能包括木賊麻黃和異株麻黃。(表1)歷代諸家本草所錄麻黃原文關於麻黃名稱、品種、產地沿革方面考證。2,5,6

伍、品種分類1,6

麻黃種類較多,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麻黃科麻黃屬植物有12種、4變種、1變型,共17種(表2)


參考資料
1. 現代本草 中國藥材學(下)。啟業書局印行,1051-1054。
2. 楊繼榮、關楓等。麻黃本草考證概覽。中醫藥學報,No2, Vol 38,2010:51-523。
3. 董靖、李崢嶸。麻黃臨床新用探討。四川中醫,No6, Vol 28,2010:55-564。
4.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 第三版。台灣 中國醫藥大學,2008:1009-1010。
5. 陳重明。本草學。南京工學院出版社,1988:8-50。
6. 樓之岑、秦波。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55:40-65。
7. 洪浩等。麻黃藥材原植物資源和市場品種調查。中國中藥雜誌,No9, Vol 36,2011:1129-1132。

(全文完)

(高雄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

本文轉載自 "藥師周刊第1732期" 100 / 8.08~ 8.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