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腦性麻痺的手術治療

/林啟禎
 所謂腦性麻痺 (簡稱腦麻 )是指腦部的動作皮質受損,導致四肢張力改變、控制不良、肌力不足,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肢體軀幹動作與行走活動能力。
 腦麻的發生原因,可能因早產而發育不全,可能因缺氧、發高燒或黃疸而受損,也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如腦炎、外傷而發生病變。動作皮質引發的張力問題,大部分是高張力的痙攣型,少部分是低張、徐動、協調不良或混合型,張力的程度不會隨成長而明顯改變,但所造成的行動障礙可能會透過關節攣縮、變形、肌力萎縮與自主控制變差,而逐漸惡化。
 因此,張力的控制是治療腦麻中最重要的,卻往往也是最辛苦的。利用作用在中樞或周圍神經的肌肉鬆弛劑,利用物理治療以減緩動作神經元的敏感度,利用護木支架以維持關節的理想位置,以肉毒桿菌素注射抑制神經肌肉感受器,在脊椎裝置可以反覆釋放肌肉鬆弛劑的幫浦,或直接在脊椎進行影響肌力的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都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但影響其效果過猶不及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因此很難有最佳治療選擇的定論。
 手術治療能幫忙改善上述腦麻的種種問題並提升動作功能呢?其適當的手術時機與術式為何呢?
 簡單的說,在非手術治療遇到瓶頸,而下列手術治療所能達成的治療效果預估可以改善運動功能時,就是合適的時機與術式。
 針對肌肉因為長久張力過大,未能充分伸展而造成的攣縮,肌腱延長術可以達到使肌肉有效長度增加的效果,但術式的選擇則依解剖位置與肌肉結構有許多專業的選擇。不同的術式會影響延長程度的效率,但也必須考慮副作用如肌力下降與攣縮復發的程度與時間長短。進行的部位可能同時包括多處,因此單次手術多重部位鬆筋術就是主流。
 其他的手術包括肌肉的附著處轉移,如股直肌轉移適用於反屈膝步態,或前脛骨肌轉移適用於嚴重的內八步態。對脫臼的髖關節復位,對屈曲攣縮做伸直矯正術,對馬蹄內翻足做矯正切骨融合術,以及各式各樣的許多術式,在選擇與執行都是專業,但必須與腦麻家人密切溝通的。
 因為腦麻永遠是腦麻,在張力、肌力、控制與協調都無法改善的背景因素下,必須體認正確且順利的手術雖可改善部分功能,卻不能改變腦麻的事實,只有在專家意見與家人期望達成共識下,手術治療才能有價值。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長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4/06/09"中華醫藥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