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麥芽消乳脹

▓呂晃禎
 麥芽做為中醫用藥已有數千年歷史,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的甘麥大棗湯已大量使用,更早時先人已用來做為食品麥芽糖的原料。
 麥芽是禾本科 1年生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味甘,性平,無毒,歸肝入脾胃三經,功能行氣消食,和中下氣,健脾開胃,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退乳消脹。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本品能促澱粉性食物消化,用於治療米麵等澱粉類食滯,可與山楂、雞內金、神麴等同用。兼能疏肝解鬱,用於脘腹疼痛、脅痛脹滿等之肝氣鬱滯,可與青皮、香附、柴胡等藥同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麥芽回乳、退乳功能、產後欲斷乳、回乳不用打退奶針,只要飲用大劑量的麥芽煮水( 60克以上),即可輕鬆消乳脹、回乳退乳;究其機轉應與內分泌系統分泌有關。麥芽回乳及催乳的雙向作用關鍵不在於生用或炒用,而在於劑量大小,也就是說小劑量的麥芽可催乳,大劑量可回乳;如用於抑制乳汁分泌(回乳)用量至少要 30克以上(麥芽有類似溴隱亭類物質,能抑制泌乳素分泌)。
 以現代醫學觀念來看,麥芽主要含有α和β澱粉酶,催化酶、過氧化異構酶、脂肪、卵磷脂、麥芽糖、葡萄糖等及大麥芽碱、膽碱、腺嘌呤、蛋白質、維生素 B、 D、 E、細胞色素 C等,及非常微量麥芽糖毒素,即白括樓碱。現代藥理觀點;澱粉在α和β澱粉酶作用下,可分解成麥芽糖等和糊精,麥芽煎劑對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有輕度促進之效,因此有幫助消化作用。大麥碱A和 B有抗真菌作用。其他功效如降血糖作用、抑制泌乳素分泌等作用。
 麥芽隨炮製方法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別;生麥芽:其功效,健脾和胃通乳,疏肝行氣,用於脾虛食少,乳汁鬱積。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於食積不消,婦女斷乳。焦麥芽:消食化滯,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
 麥芽除上述功用外,煎服大劑量的生麥芽 100-200克可幫助睡眠;漢唐以後對麥芽論述,皆集中於消化系統和婦科疾病,對於失眠、腦神經方面幾乎沒有發揮,直到清代數位醫家在對甘麥大棗湯作注時,才論述到對心、神、腦的作用,如尤怡「金匱要略心點」: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心氣。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小麥,苦谷也。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
 其實「內經素問」早已點出麥芽對心、神的作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甘麥大棗湯雖為婦人「臟躁」而設,不過其病因病機乃因五志化火,以致內臟陰液不足而發;這與現代人壓力大,長期過勞、加班、熬夜體力透支,引發情緒不穩、易怒、煩燥不眠等精神疾病非常相近,因此很多醫師拿來治療更年期症候群、失眠、多夢、易醒、醒後不眠、及其他精神異常等疾病,都有滿意效果。若將麥芽製成浸膏,有補益作用,有補脾潤肺之效。
 麥芽用量以 9-15克為原則,回乳(炒用) 60-120克。本品幾乎無毒,但用作動物飼料大量食用時,可能引起中毒,因其中含有微量麥芽毒素。麥芽為消積化食專用,如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食性本草》:「久食消腎氣,不可多食」。如需久服,則須與黃芪、白朮諸補氣健脾藥同用則無害。其它如脾胃虛弱、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有痰火哮喘和孕婦,哺乳期婦女,皆不宜食用。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4/06/26"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