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中醫論中風

■王鼎源 2015-01-23 
 以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中風是一種急性的腦部供血受阻的腦功能受損,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第一次發作的病人會比較輕微,但是二度或三度發作會越來越嚴重,幾乎無法完全康復,也可能出現嚴重後遺症如語言意識障礙或肢體移動困難等,非死即殘。

 除了高齡之外,中風的高危險因子如:糖尿病、家族遺傳、高血壓、抽菸、心臟病、膽固醇過高等,都可能引起中風,一旦發病不論用中西醫哪一種方式治療,效果都很有限。

 發生中風,西醫的溶栓急救會比中醫來得快。穩定下來後,在恢復期施予針灸及藥物治療,尤其是血栓初形成時,周圍細胞並未完全壞死,給予針灸刺激可以改善腦部缺血及缺氧,提高康復速度,也減低癱瘓的程度。

 中醫認為中風是因為「心、肝、腎三個臟腑系統陰陽不調,加上過度勞累、憂思操煩、惱怒鬱抑、外邪入侵」等原因,造成氣血運行受阻而行成血栓,呈現中風的現象。

 中風又分為「閉證」和「脫證」兩種,兩者都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但閉證患者會雙手緊握、牙關緊閉;而脫證則會張口閉目、多汗、大小便撒溺、手腳冰冷等症狀。

 面對閉證患者可以在救護車到之前先行「放血」,在十指指尖或耳垂耳尖,以毫針刺出血,這也是較為常見的中風患者;如果是脫證,通常是以艾炙的方式對百會、關元等穴施針,但那就必須要由中醫師下針才會準確,一般人可能無法有能力做這樣的緊急處理。

 中藥的藥物治療上,有一些經典方劑可以參考,如二陳湯、大秦艽湯、小續命湯、補陽還伍湯、四君子湯、天麻鉤藤飲、小活絡丹等,需依辯證論治的原則進行診治,對症下藥,患者萬不可自行施針或用藥,須由醫師處方。

 中風患者須注意生活飲食的調節,包括飲食清淡且不宜過飽(最好是六分飽),飲水充足、蔬菜量足夠,謝絕菸酒、控制體重,以免心臟負擔過重等。由於中風是腦血管意外,很難預防,只能透過平時規律的生活、平穩的情緒,以避免各種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引起中風的意外。

本文轉載自2015/01/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