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冬天乾苦誰人知?  

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2015-01-26
「乾」苦誰人知,惱人的口乾舌燥,中藥可以調整體質,改善生活品質。 (記者陳金旺攝)
      天氣轉換或寒流來襲,中醫科門診因為「乾」而就診的病患增加1成,例如皮膚乾到脫屑或眼睛乾到酸澀等,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提醒,皮膚乾到脫屑或眼睛乾澀等與疾病、體質與氣候有關,醫師會依體質給予不同調理與治療。

 衛福部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翁淑雯說,最近門診常有病人有以下抱怨,包括常口乾舌燥,一直喝水還是一樣,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喝水,因此睡不好。眼睛越來越不好,很乾、很癢,看東西沒多久就很酸澀,還常有紅血絲。本來就覺得皮膚乾燥,最近天氣冷,除了皮膚癢,鼻子喉嚨也又乾又癢,有時還會流鼻血。停經後,外陰常會乾癢,曾連續3個月3次泌尿道發炎就醫。

 翁淑雯表示,這類患者可能已求助過西醫眼科、泌尿科、婦產科、風濕免疫科等,診斷可能歸為乾眼症、更年期症候群、乾燥症及修格蘭氏症等。這些疾病共同點就是「覺得乾」,雖經過西醫治療可獲得一定程度改善,但仍有部分病患深受「乾燥」困擾,轉而求助中醫。

 翁淑雯提及,經過對人體及自然的觀察,中醫雖然一般會把這類病症歸為「燥症」,但其原因卻可能有燥邪引起、氣虛陰虛致燥,甚至陰損及陽而兼陽虛等不同。對此,中醫歷代醫家藉由豐富的臨床經驗逐步發展出一系列治療陰血與津液不足的處方,例如沙參麥冬湯、杞菊地黃丸,其治療原則更可區分為潤燥、益氣、養陰等不同。儘管患者的臨床表現皆有「乾燥」,但由於體質、病位與病性皆有不同,臨床上仍應經由中醫師細心診斷及評估後才對症治療。

翁淑雯提供幾種養陰潤燥食療,供民眾在醫師指導下做好平時保養:
 1.百合粥:生地黃30克煎汁去渣備用,將新鮮百合30克,適量的米加水同煮粥,最後加入生地汁。也可不用生地黃。百合性甘平,潤肺清熱,補中益氣。生地黃性甘苦寒,清熱涼血養陰。
 2.益胃飲:沙參9克,玉竹4克,麥門冬15克,生地黃15克,糖3克,水1000c.c. 煎煮去渣。本湯能滋陰養胃。
 3.生脈飲: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水1000 c.c.煎煮去渣。能益氣生津。
 4.沙參玉竹鴨/豬肉:沙參30克,玉竹30克,些許薑和適量鴨肉或豬肉同煮,最後用少量鹽調味。能養陰潤肺益胃。鴨肉性味甘鹹冷,能滋陰補虛。豬肉性味鹹寒,補肝腎潤肌膚,黃帝內經提到北方色黑,入通於腎,藏精於腎,其味鹹,其畜彘。

本文轉載自2015/01/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