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預測身高準不準?

■林啟禎
2015-09-27
 門診中,經常遇到家長擔心小朋友長不高,要求評估成年後身高。然而,許多病人已錯過成長發育期;醫師根據理論科學化的預測與建議,也經常與當事人的期望有所落差。

 預測身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父母的身高就是個很重要的參考。最簡單的公式是父母身高的平均數加6,為兒子的預期身高;女兒則是平均數減6。利用多次身高記錄與骨骼年齡的資料,可用外插法推測骨骼成熟時的終極身高。

 也有用3歲前幼童的資料,如出生身長與每年身高以公式推斷;女生則可用月經初潮的身高與年齡以公式計算預測身高。然而,至今沒有一篇有實證醫學研究,統計分析每種預測方法到底有多麼準確與精確。

 身高與遺傳條件密切相關,據估計約占5成決定因素。但如果父母的身高就可以決定,兄弟姊妹為何還有身高落差?甚至有些相差20公分以上?這是因為父母的每一個受精卵並不是都有相同的遺傳基因;就算同卵雙胞有相同的遺傳基因,也可能受到後天因素影響成年身高。

 女孩的初經是性荷爾蒙與性徵成熟的表現,也是骨骼邁向成熟的重要指標。荷爾蒙的表現影響生長板與身高的表現固然依賴先天條件,後天因素也不容忽視,例如受到環境荷爾蒙的影響,會使自然生長潛力受到干擾。

 預測身高其中一項不可忽視的變數是成長曲線。有個身材還算高的父親,於兒子在幼稚園與小學時期被認為生長遲緩時並不心急,因為父親小時候也個頭小,屬於「大隻雞慢啼」型,兒子長大後果然與父親差不多高。
 生長曲線歸納起來至少有5種,即終身平穩成長型、單峰、雙峰、多峰及不規則成長衝刺型。父母的類型可做參考,卻不是絕對相同。

 根據研究,可掌握的後天影響因素,不外乎運動、睡眠及營養。

 有對雙胞胎,妹妹因被診斷為姿勢性駝背與側彎,建議以運動增加核心肌力;經過2年的努力,竟然比姊姊高出10公分。或許這只是個案經驗,因為運動量過與不及都不好。
 肢體成長大多在安靜的睡眠期,因此睡眠不足也被推測不利長高。至於均衡營養的重要性不必贅述,成長需要所有6大類的養分,補充單一養分是緣木求魚,最正確是不可偏食。

 依照基因條件,預期身高有跡可尋。依照現在身高、性癥及骨齡有公式可以計算。然而,推測身高準不準?準到什麼程度?是否先天已經完全決定?答案當然需要建設性的模糊,也就是要對先天條件表示敬畏。如果在乎必須後天耕耘,包括恰當好處的運動、充分規律的睡眠及均衡達標的營養。

 以最佳努力之後其終極身高如何?無愧於心是最重要的吧。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09/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