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珍珠母 鎮靜安神

圖文/呂晃禎
2015-11-11
 珍珠母為蚌科動物三角帆蚌,摺紋冠蚌或珍珠貝科動物合浦母貝,或珍珠的外層,及珍珠母蠣或淡水珍珠軟體動物的貝殼內層,其他軟體動物的貝殼內層也都含有珍珠母,如海中腹足動物之鮑螺屬、鐘螺屬、蠑螺屬等。

 其味鹹,性寒,歸肝、入心,質重鎮降,具有寧心安神、清肝明目、平肝潛陽、清熱止血、燥濕收斂之效。主治頭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多夢、驚癇癲狂、肝熱目赤、肝虛目昏、翳膜遮睛、吐血吐衂、婦女血熱崩漏、小兒驚搐發痙(《飲片新參》:「鹹平,涼,微腥,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痞熱,眼翳」)。

 珍珠母若伍配得宜可治療陰虛陽亢等症,如陰血不足、心神不安、入夜少眠、驚悸不眠,可與柏子仁、酸棗仁、熟地伍配,以養血滋陰,鎮心安神。若心火亢盛、心神不寧、煩躁失眠,則與黃連、磁石等藥共用,以清心、鎮靜、安神。倘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則與天麻、石決明、鉤藤、白菊花等藥同用,以增加平肝潛陽之效,如是陰虛陽亢則須與生地、白芍等藥共用;若是肝火上盛導致目赤腫痛,常與白菊花、夏枯草、木賊等藥共用,以增加清肝瀉火明目之效。倘肝虛目昏,視物模糊,則與蒼朮、人參同用。若神志不寧、入夜少眠、時而驚悸、頭目眩暈、脈弦細,則與當歸、茯神、沉香、酸棗仁等藥同用,如珍珠母丸《普濟本事方》。

 現代藥理學證實,珍珠母含有大量的碳酸鈣能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對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逆流有一定的效果,而且還有保肝、護肝及抗過敏作用,也可治療不同原因引起之口瘡,及高原性血管性頭痛,老人白內障等症。

 石決明與珍珠母皆是貝類的外殼,皆屬重鎮之藥,如《中國醫學大典》所述:「甘咸,冷,無毒。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兩經,與石決明但入肝經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滋肝陰,清肝火。治癲狂驚癇、頭眩、耳鳴、心跳、胸腹膜脹、婦女血熱、血崩、小兒驚搐發痙。」

 珍珠母的一般用量以3克─30克為原則,不論入煎劑、丸、散皆可用,煎劑須先煎30分鐘,再入他藥同煮。珍珠母雖是很好的鎮靜安神藥和治酸劑,不過在使用時仍須注意,如氣虛、胃寒的人,及孕婦都要謹慎使用,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5/11/1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