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秋季養生 秋燥易傷肺 養生宜吃梨 秋養陰潤燥 多食酸少食辛

文圖/呂晃禎
2017-10-18
 古諺云:「白露不露體,寒露不露腳」,充分告知人們大地寒氣以至,必須注意一些養生保健原則;(秋天從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至立秋前一天,國曆約8月7或8至11月6或7日)。白露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國曆9月7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實為「白露」。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寒露則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國曆約10月8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

 「白露不露體,寒露不露腳」,是說白露一過,氣候冷暖多變,早晚溫差大,白天出門出門不要穿著短衣 、短褲出門,晚上睡覺也不宜打赤膊,否則容易著涼,體質虛弱、腸胃病患者、體質過敏的須注意早晚要添加衣物。寒露一過,氣溫會更低,白天出門不宜穿涼鞋,體弱者應特別注意腳部保暖,晚上睡覺時要讓腳保持溫暖,以免寒氣從腳入侵,(腳是人體第二個心臟,雙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力道最弱,一旦足部受涼,容易造成人體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

 雖然秋老虎發威,不過入夜之後還是吹來陣陣的涼風,白天再熱似乎也掩蓋不了入秋的寒意,這是自然宇宙變化的原則,立秋由熱轉涼,節氣交接為陽氣漸弱,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為陰盛,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代謝也是逐漸出現陽消陰長的過度現象。

 秋天的養生原則在《黃帝內經 》中講得很清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外無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意之應,養收支道也。逆之則傷肺,凍為飧泄,奉臟者少。」《遵生八箋 》曰:「增酸養肝,勿令極飽,勿令壅塞。」
 
 五氣之中秋天以燥為特性,因此秋季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容易好發的季節,如鼻炎、過敏性鼻炎、乾咳、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秋燥帶涼是疾病的通性,秋燥需分溫燥和涼燥,初秋時期以溫燥之病居多,進入中秋以後則以涼燥為大宗,秋燥加重則易傷肺,肺傷則易感冒咳嗽,燥邪傷人,易耗傷人之津液,常見口乾、舌燥、唇乾、鼻乾、咽乾、甚至大便燥結,皮膚乾裂等。

 秋天雖屬燥,但本質上還是以「涼」為主,這種氣溫逐漸變低的「涼」,最易誘發中老年人及虛弱患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失常、腦栓塞、中風等疾病。因此,秋季養生必須以潤燥為主,不論是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須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不管是治療或食療,主要原則就是「潤燥」,所謂「燥則潤之」,秋燥其咳嗽的特點就是燥咳,最常見的是乾咳、夜咳、陣咳,不咳則已,一咳就會連續數聲不止,咽癢即咳,咳了半天也沒有痰,只有一些口水。另一個特點是夜咳特別明顯,躺下即咳,咳到胸痛、腹痛、肚皮痛還想咳,甚則整夜未眠,更甚者咳出血絲(這不是肺結核,不用擔心)。

 主要使用的處方有麻杏甘石湯、麥門冬湯、清肺湯、清燥就肺湯、柴陷湯、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治嗽散等都有很好的療效。應注意的是,失眠的應避開麻黃製劑,以免影響睡眠;治咳嗽需以「培土生金」法鞏固療效,以免再度外感復發或來年舊疾復發,依個人經驗,只要咳嗽超過2-3週,出現燥咳現象,治好後沒有繼續服用調養脾、肺藥物,以後外感大多直接出現燥咳。

 一般常用補脾肺及預防外感的處方有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聖愈湯、歸脾湯、玉屏風散等。配合食療可多吃藕節或藕粉(藕有氧肺陰、通肺氣的雙重作用,且有止血功效,鼻過敏小孩常流鼻血,可煮蓮藕茶當茶飲。)杏仁、百合、白木耳、荸薺、梨子、西洋梨、火龍果、奇異果等。臨床上常建議患者大量吃水梨,一天1-3個,生吃或水煮都可以。(上)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10/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秋養陰潤燥 多食酸少食辛 
文圖∕呂晃禎
2017-10-25

銀耳杞棗養生湯是秋天養生非常好的飲品。
 以中醫的概念,金曰從革,剛容相濟,秋天雖是收穫的季節,但也代表沉降、收引、收斂之意,頗有肅殺之氣。

 食療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以新鮮、清淡易消化為原則,盡量選擇「養陰潤燥」之品為宜,以及把握「多食酸,少食辛」的季節食物特性,再依個人體質情況,適時多食甘、淡滋潤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與補土生金法同),可預防口渴咽乾等燥症。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腸。」多吃芝麻、糯米、梗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品,以益胃生津。另一個需注意的飲食原則是,「多食酸,少食辛」,因酸能收斂肺氣,辛主發散瀉肺氣,秋主收斂,宜收不宜散,因此辛辣之品宜少食,如蔥、生薑、蒜等;尤其氣虛之人更是不宜。蔬菜則宜多食帶酸味蔬果,如百香果、奇異果。總的來說,以低脂肪、高蛋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的食材為主,如魚、瘦肉、家禽、蛋、豆類製品、胡蘿蔔、冬瓜、豆類、菇菌類、紫菜、海帶等都不錯。

 秋季養生以潤燥為主,自然離不開「潤肺滋陰」、「補肺氣、滋腎陰」的原則,秋三月內應於肺,在人體五臟之中,「肺主一身之氣」,秋天最宜養肺,如肺氣不足(氣虛),就會動則喘,氣息無力、言語低微、喘咳無力等。

 肺氣虛宜多運動及深呼吸,以增強心肺功能。除之前提到的滋陰藥、食療外,還可加強補氣藥,如人參、黨參、黃耆、西洋參、沙參、太子參、山藥、四君子湯等。

 練氣也是強壯肺氣的方法,呼吸練氣法有胸式、腹式、閉氣法三種。練氣時陽虛之人要多呼吸陽氣(陽氣主要來源是太陽、其次如夏天、東方、南方、中午、高處、向陽處等);陰虛之人要多呼吸陰氣(陰氣主要來源有月夜、冬天、北方、西方、夜晚、低凹處、河邊、山林、背陰處等)。

 秋天除了要養肺氣以外,更需滋腎精,所謂「肺主吸氣,腎主(入)納氣」,肺的呼吸功能需要靠腎的協助,只有腎氣充盛時,吸入之氣才能順降歸納入腎,如果腎氣虛不能納氣,就會形成氣浮在上不能氣歸丹田(吸氣不深),就會形成呼吸無根,出現呼多吸少,動輒氣喘。「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補肺腎可選用胡桃、人參或西洋參、蛤蚧等藥。

多喝水對抗燥性

 秋天陽消陰長,是順勢養陰的最佳時機,秋天最簡單、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多喝水」。秋天主燥,燥邪的特點是乾燥,所以多喝水可對抗大地的燥性。

 其次是利用自然環境吸收陰氣,如多接觸地氣(赤足踩地),天陽地陰地本就屬陰氣,多赤足踩地可以多補充人體陰氣不足。

 再則是選對時間深呼吸,最好以夜晚為佳,大自然晝陽夜陰、日陽月陰,陰虛之人最佳的時間宜選在夜晚,以吸入天地至陰之氣。地點以山林、海邊、湖旁、河畔最佳,最好能面向北方,所謂「南陽北陰」,因為北方式產生陰氣較多的方位,假如能選擇低凹之處更好,所謂「陽主氣升,陰氣主降」,高處為陽,低處為陰,越是低凹處陰氣越濃,峽谷是陰氣最濃之處,舉凡水邊,夜晚、低窪之處都屬陰,對於陰虛體質的人都是做深呼吸的最佳地點。

 秋季容易是「秋悲」的季節(情志為悲),也是憂鬱症容易發作的時節,秋天涼冷容易使人精神和情緒上出現波動,老年人及虛弱之人常表現出體倦乏力,不愉快,頭暈、失眠、心悸、怔忡、易激動、情緒不穩定等,因此,應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要以平和及平常心對待一切事務,常和家人及老朋友談心、聊天、散步,多參與團體活動、保持活力,使心情愉快。

 【銀耳杞棗養生湯】

 銀耳(白木耳)8兩、紅棗100克、枸杞60克、冰糖少許,以3000cc水同煮40分鐘,放涼後即可飲用。是秋天養生非常好的飲品。具滋陰潤肺,補脾益胃、強精壯陽之效。(下)


 (作者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大仁科技大學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轉載自2017/10/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