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煎煮中藥不糊鍋

■王郭丹鳳
2017-10-27
 煎藥時最容易發生,也是最惱人的一個狀況就是「糊鍋」。糊鍋是指藥鍋底部的藥液變成糊漿狀態,特別是有些藥物本身性質決定了其易引起糊鍋,如一些膠質性、粉液性大而易於溶解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因易糊鍋,應單獨加溫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藥液中,趁熱攪拌溶解。

 糊鍋除了會降低療效之外,還會產生有害物質,有百害而一益。煎煮藥物時,最好將藥物裝在紗布袋中煎,以免煎時糊鍋或服用時刺激咽喉,熬藥一定要專心,多盯著點,千萬不要圖快,用大火猛煮,這樣有些易沉底的藥容易糊在藥壺底部上,如果加熱過度熬焦了,那整副藥最好都不要服用,因為它有可能變成毒藥了。

 有許多方法可以避免藥液煎糊,比如說:
 1.全面清潔鍋器。煎藥前要徹底清潔鍋底的油垢,預防煎煮時其他不潔物質的粘附。
 2.選擇傳熱均勻的煎煮鍋具,有些鍋具因散熱不均會使藥物粘住鍋底,造成糊鍋,選擇傳熱均勻的鍋具可防止鍋底溫度過高,其他部位溫度較低的缺失。砂鍋煎煮過程中通常需要攪拌,使藥物受熱均勻,有效成分溶出,並可防止粘性成分粘於鍋底而糊鍋。
 3.煎藥時一定要加蓋,如果採用文火煎藥而不加蓋子,藥鍋內的藥汁脹不起來,就會出現上面的藥材脹燥,下面的糊鍋,加蓋後可避免這種情況。
 4.煎法要正確,如秫米、菟絲子、葶藶子、車前子大都含有粘液質樹脂類等物質,與其他藥材同煎容易糊化,因此須事先用布包捆紮包煎;另外龜板膠等應該烊化後沖服,服飴糖則可直接沖服。針對不同的藥物性質使用不同的煎煮方法。
 另外煎藥時還必須注入足夠的水量,適當的攪拌、翻動,發現水分缺乏時,可酌量添加續煎。煎中藥添加水量的適當與否,直接關係到疾病治療效果。加水過少,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易溶出,還容易引起糊鍋。

本文轉載自2017/10/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