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中醫治攝護腺炎

攝護腺炎屬於中醫「淋症」、「癃閉」、「尿濁」等病範圍,中醫認為主要是多食辛辣、甜食、油膩的食物或喝酒過量,造成脾胃運化失常,致使濕熱積聚在膀胱,或下陰部不潔,細菌感染侵入膀胱,引起小便艱澀疼痛。
門診中發現,患者除了有尿頻、尿不乾淨、尿道疼痛,排尿或大便時,尿道中常有黏液滴出,嚴重時還可能併有血尿、血精、腰部、腹股溝,小腹、睪丸、會陰等處疼痛的現象。
治療多從清熱利濕通淋、活血行氣、補益脾腎著手,改善病能機體,進而達到「通閉利尿」的目的。
目前,西醫主要是採用抗菌藥物治療,雖有不錯治療效果,但有反覆發作的現象,因此,許多民眾轉而看中醫,服用中藥長期調理,以免過度依賴抗生素。
根據中醫學理,本病的病理表現有虛、實之分,實證是濕熱蘊結下焦,尿路梗阻而引起;虛證為脾腎兩虛,小便排出無力導致。中醫治療以實者清利、虛者補益為治法,不能因本病以實證居多,就一味清熱瀉火解毒。
中醫治療攝護腺炎大致分為四型
膀胱濕熱型:小便短數、灼熱刺痛、腰痛、或伴有惡寒、嘔吐、尿血、小腹脹痛、便秘,採清熱利尿療法。
肝郁氣滯型:小便澀痛、排尿不暢、小腹墬脹疼痛或有殘尿感,可採行氣疏導療法。
脾腎氣虛型:頻尿、尿後仍滴滴答答、精神萎糜、腰酸、一遇勞累就容易發作,可採補脾益腎療法。
腎陰虧虛型:耳鳴、頭暈、咽痛、手腳心熱、腰酸、四肢無力、尿頻、尿熱、尿痛或尿血,可採滋陰清熱利濕療法。
治療攝護腺炎須視個人症狀給藥,臨床上,常以「通淋湯」為主方,如膀胱濕熱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黃柏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肝郁氣滯者,加台烏、青皮以加強疏利肝氣的力量;脾腎虧虛者,加苡仁、菟蕬、棗肉、山藥,增加健益脾腎效果;腎陰虧虛者加龜版、別甲、黃柏、知母、生地更可掌握清虛熱養腎陰療效。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 )

本文轉載自2010/04/25"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