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生活壓力大,大腸潰瘍疾病激增,近來門診上因大常潰瘍疾病就診人數約增加 2成,特別是高壓力的人,容易成為大腸潰瘍的「候選人」。
引起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飲食、精神及過敏等反應有關,可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結腸粘膜有充血、水腫、出血、潰瘍等現象,民眾不可輕忽不理。
其症狀為腹痛、腹瀉、排便不暢、大便夾有濃血或粘液,嚴重者腹瀉每天可達 10至 20次,并伴有發燒、嘔吐、腹脹、脫肛、甚至昏迷、休克或癌變等症狀。
傳統中醫並無大腸潰瘍這一種病名,但與中醫所稱的「腸澼」、「痢疾」、「臟毒」的臨床症狀相當接近,對此,也有不少有效治療方法。
在中醫來看,大腸潰瘍多由脾胃功能不健、飲食失調、情感不暢、或感受濕熱之邪,蘊結於大腸經絡,導致腸道受損,而引發此病。
治療多從抗菌消炎止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及提高機體抗病能力著手,進而達到修護腸黏膜之目的。
透過中醫辨證施治,本病可分為二種類型,如發熱、腹痛、腹瀉、排便不暢、大便有黏液或膿血、胸悶腹脹、多為濕熱型;下痢日久、時發時癒、食少乏力、手足冰冷、腹部覺冷、腹中隱痛、大便有滑脫之勢,則屬虛寒型,診斷時,必須詳加辨別,才能掌握正確的治療方向。
臨床上,中醫治療大腸潰瘍常選用「清理腸道湯」為主方,再依患者情形來給藥,如濕熱型,有時需酌加清利溼熱的藥物,如地榆、馬齒莧、黃芩、黃連、秦皮、黃柏、白頭翁等來幫助消炎抗菌;虛寒型則需加訶子、肉荳蔻、白朮、黨參、肉桂、附子等溫補收斂的藥物來幫助澀腸止瀉。
中藥治療大腸潰瘍,雖比不上西藥來得迅速,卻能穩定病情,在服藥後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抗藥性及毒副作用等現象,緩解期間服藥也有幫助於預防復發,不失為一項安全又有效的措施。
對於容易罹患大腸潰瘍患者,除了對症治療,也要養成個人衛生與飲食衛生的習慣,避免暴飲暴食、禁食生冷、油膩、辛辣等物、戒菸酒,並保持情緒舒暢,以免影響療效及防止再次復發。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
本文轉載自2010/04/11"中華日報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