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針灸規矩多


針灸是中醫傳承幾千年的寶藏。包括「針」與「灸」兩種,「針法」是用「針」刺入穴道,「灸」則是在穴道附近點燒艾草,以刺激穴道。

什麼病症可以針灸?需由中醫師「診斷」後,了解患者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等,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法。針灸可以治療的病症很多,也可用來急救。內科所有的病、傷科跌打損傷痠痛等,都是針灸的範圍,但針灸有嚴格的運用條件,絕對不是每個人、每個狀況都適合。

針灸前要考慮患者當次的病症、精神狀態、是否肚子餓、體力好壞、天氣好壞等,才能決定可否針灸。如果中醫師說「今日針灸要暫停」、「你的體質不適合針灸」或「這次不適合針灸,先吃藥調養」等,不是拒絕,而是視狀況而定。

針灸並非多針幾支就是好,每次都要看情形為患者變換穴道,同一個病的針、灸與選穴道有很多種模式,醫師會換針灸位置是很正常的,而且針數與穴道由醫師決定。

針灸前病患要配合的,包括吃 7、 8分飽,甚至 5、 6分飽就可以,休息一下再來針。穿著寬鬆保暖衣服,天氣合宜才針。作息儘量正常、休息要足夠,心情平和最養生。家長不要強迫孩子非針灸不可。把脈診斷太虛時,較適合吃藥調養,不適合針。關於灸法、燒艾草治療的禁忌是皮膚與筋骨發炎或傷口紅腫熱痛、感冒發燒喉嚨痛等身體有「火氣」、有熱證的時候,不適合點燒艾草。

針灸的規矩多,太餓、太飽、太累、太生氣、太害怕、太虛弱、太酒醉等都不是針法的適應證。針灸與吃藥、吃補相同,都需要經由中醫師診斷。

(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宜之口述,記者張淑娟記錄)

文轉載自2010/03/04"中華日報醫藥網"



灸 溫通補虛


適當運用灸法,在中醫臨床治療上占有優勢與地位,尤其對針法所無法達到的溫通補虛效果。
 針灸時常並稱,不過台灣民眾對中醫「針法」認識比較普及,對於「灸法」了解較少,反而在韓國與日本,灸療法被視為重要的醫療保健。台灣因醫療政策與環境、時間的限制,傳統灸法較少運用於臨床,但在中醫療法中的重要性依然不減。
 針灸的「灸」包含很多種方法,其原意指在穴道附近點燒艾條或艾粒,利用其燃燒產生的能量、熱度、藥效來刺激穴道,調整氣血平衡,達到治病與保健效果。艾條、艾粒是以艾草加工後的艾絨製作而成,是中醫「灸法」治療的重要材料。
 針法偏瀉者多,灸法偏補為主,兩種療法在中醫臨床上互補並存。對於身體虛弱、陽氣不足、寒濕痺痛等體虛、寒邪,是灸法最重要的運用範圍。如因飲食調養失當、喜歡吹冷氣、常犯寒濕冷水、吃冰喝的、食用冰冷寒涼蔬菜水果、不當服用過多西成藥等,導致種種疾病的患者,常容易有氣血衰弱、筋骨無力、容易感冒生病、抵抗力弱、身體僵硬疼痛痠痛麻木、頭痛、肩頸痠緊疼痛、骨關節退化疼痛、腸胃虛弱消化不良、虛寒腹瀉、女性經痛、過敏性鼻炎、氣喘、虛性肥胖、腎系統衰弱等,都可運用灸法來治療。
 不過,若有皮膚敏感的患者偶爾在灸後,出現小水泡等輕微傷口,可視狀況塗抹紫雲膏等促進皮膚修護。若患者有陰虛上火或其他灸法禁忌的情形出現,例如異常咽痛、口乾舌燥、口舌生瘡、皮膚破損疾患、大便燥實乾結等,較不適合單獨灸法治療,須飲食調養與中藥滋陰潤燥養護津液來治療為宜。
(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宜之口述,記者張淑娟記錄)

本文轉載自2012/05/24"中華醫藥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